书城养生碥石集(第四集)
10653100000001

第1章 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江****在1998年5月4日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江****同志的论断,阐明了经济的高度发展归根到底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21世纪也是终身教育的时代。传统的教育就是传授知识,把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当成衡量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准。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教育中除了知识之外,还必须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进一步扩展,还可使知识得到更好地发挥。对于中医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感于此,1999年8月,我们15位白发老翁相聚于长春宝地,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邀请,为了振兴中医,开班讲学,把自己中医药学术之一得,毫不保留奉献给亲爱的中青年学者。正如清代何梦瑶所说,这些就是碥石,供21世纪的中医栋梁们作为向上攀登的碥石。

《碥石集》自1999年以来已出版三辑,第四辑也即将问世。《碥石集》中汇集了诸多老中医药学家的研究心得。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活的经验,是知识和能力的体现,更是他们几十年的研究逐步凝练为智慧的结晶。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学术资源,希望中青年中医要珍视之,继承之,发扬之。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知识经济的内驱力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进行创造,知识经济的生命力是在创造中不断变革、更新和超越。然而,创新不是空中楼阁,继承是创新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青年中医工作者来说,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创新。高楼必须建在厚实的基础上,中医药学之大发展首先应夯实基础。当务之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在特色中创新。思路决定出路,这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出路所在。

中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用20年的时间,一个勇奔小康的大国出现在世界强国面前。对最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今天必须改变思想,深化改革,否则有一代不如一代直至消亡的危险。改革的中心在改变用西医的模式去限制中医和改造中医的思想观念。现在用西方管理化学药品的办法,管理天然药物的中药,完全脱离中药理论和经验,恐怕将来准许用的中药也会越来越少。“中药西管”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而大大有利于洋中药的进口。

有人怀疑今天是市场经济时代,凡跟随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应自然淘汰。中医药在市场经济面前,会被淘汰吗?最近传媒,一再提到广大农村和城市中的困难户,不少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按照西方的医疗模式,富如美国,也受天文数字般的医疗费的困扰,何论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院许家杰教授在《’99澳门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论文集》文章中指出:1996年全美国医疗费用1035.1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以上。许教授说:“花了那么多的钱,并未能有效地解决临床上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尤其对一些慢性病、老年性疾病仍然一筹莫展。”由于医疗负担重,无医疗保险的人口超过四千万。四千万人在美国不是个少数,相当于总人口的1/7.

试问西方这样的医疗模式,我们中国能承受得了吗?中国要解决人人有医疗保健的权利,我认为非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不可。

目前由于用西方医疗模式管理中医院,硬要把一向医药一家的中医院强行医药分家。中医院资金不足,不如西医院有各项检查收入和昂贵的手术费收入,而经济困难重重了!有些中医院已向西医院转型,所以宁要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也不要中医硕士生,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中医院的出路在于有没有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如果医院有几个有中医特色又过得硬的专科,有三五个顶尖的中医人才,整个医院便会全盘皆活了。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才是当务之急。转向是没有出路的。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一个现代人应当既有精深的科学精神,又有高尚的人文精神。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与人文蹬双重属性。作为中青年中医,不仅要学习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更要学习和借鉴其成才之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上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升华提高为中医的理论学说。《碥石集》中诸多老中医的成功经验足以为证。

作为中青年中医,中医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重大而神圣,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除了争取多参加全国性的学习班之外,必须端正对中医的认识,坚定信心,要树立为振兴中医而拼搏的精神,并在这种精神鼓舞下进行中医经典著作大温课,尤其是中医四大经典。对于广大中青年中医工作者来说,经过临床实践之后再读经典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如果不熟习伤寒、温病,就不可能参与攻克非典型肺炎之类新的疾病。另一方面,中医传统的师承方式仍然值得继续发扬,作为中青年中医工作者,应拜真正的高水平的中医为师。现在出版的名中医著作不少,其中有不少宝贵的值得学习的内容。边读边验证于临床,成为全国当代名医的私淑弟子,乐何如哉!

临证——读书——思考——临证——总结提高(或实验研究)如是循环往复,终身实践是一条光明大道。

故乐为之序。

2003年4月19日

§§邓铁涛

邓铁涛,男,191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

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第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广东省卫生厅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辽宁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载入世界名人录。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曾荣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

邓铁涛教授擅治心血管疾病,并擅长运用中医脾胃学说论治西医多个系统的疾病以及疑难杂症,如重症肌无力、萎缩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硬皮病、风湿性心脏病、红斑狼疮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著述、主编及编写的论著18部,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有《学说探讨与临证》《耕耘集》《邓铁涛医话集》。主编《中医学新编》《中医大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等。1986年开始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