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63

第63章 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被国外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的曾祖父是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他的作风对宋氏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在书香门第长大的宋应星从小就聪颖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深得老师及长辈的喜爱。

后来,他与哥哥一起考入当地县学。但他个性活泼好动,对枯燥乏味的八股文很反感,反而对那些“旁门左道”的各种物件制作技术很感兴趣。有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家里摆满了各种大大小小、形状、颜色、图案都不一样的花瓶。宋应星立即对这些陶土制成的花瓶发生了兴趣,他不断问朋友花瓶的制作方法。朋友却摇头对他说:“这些花瓶的制造方法,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不值得我们读书人学习。”宋应星却不这样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方法都不了解,实在是太无知了,又怎么能把它们看成是雕虫小技呢?我一定要把它们搞懂。于是,他开始留心做各种技艺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让宋应星的仕途一再受挫,经历了几次科举考试之后,宋应星就打消了做官的念头,体会到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际知识,是最大的无知。于是,他下定决心彻底放弃科举,转向实学,开始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多次的会试经历,虽然没有成全宋应星当官的愿望,但是在参加考试的途中,他行程数万里,想,他认为:我们对这些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作了大量详细的科学考察,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崇祯八年(1635年),宋应星到袁州府分宜县当老师。这是宋应星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他的主要著作都在此期间撰写。他利用课余时间,及时记录下有关工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这些都是《天工开物》创作的源泉。

《天工开物》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全书分上、中、下3卷,又细分做18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著作,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受到高度评价。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

延伸阅读

《天工开物》的传播

《天工开物》在崇祯十年(1637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注意。大约17世纪末年,它就传到了日本。19世纪30年代,不同文版的《天工开物》摘译本开始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止,《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其中,国内(包括大陆和台湾)发行11版,印刷17次;日本发行了4版,印刷20次;欧美发行1版,印刷1次。这些国外的版本包括两个汉籍和刻本,两个日文全译本,以及两个英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