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42

第42章 中国的象征──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北京天安门、秦陵兵马俑一起被视为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1987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后来,历代君王大都对长城进行过加固和增修。长城东起辽宁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遗址分布在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公元前549年杞梁在莒战死,齐庄公在郊外见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就拒绝接受,齐庄公于是专门到孟姜家里进行了吊唁。西汉刘向《列女传》里记载孟姜“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十日而城为之崩。”可见,孟姜哭崩的城墙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

长城的防御体系

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明代帝王,修筑长城既是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关隘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构造由关口的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关隘的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城墙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内檐墙上筑有防止人马从墙顶跌落的宇墙。城门上方均筑有城门楼,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 ,也是战斗据点。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的纽带。城墙高约7~8米,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

墙结构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砖石混合砌墙、石块垒砌墙和木板墙等。在城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有一些高约2米的齿形垛口,上部有小口用来瞭望敌人,下部有小洞用来射击敌人。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瞭望到的山顶上,一般是土筑或用石砌成一个独立的高台,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或悬旗、敲梆、放炮,夜间燃火或点灯笼。

在长城防御工程系统中,还有一些与长城相联系的城、堡、障、堠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都建筑在长城内外,供兵卒居住和防守用。

长城的意义

巍然屹立的长城,显示中华民族悠

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山海关、八达岭和嘉峪关3处长城区段在196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延伸阅读

现存的长城遗址

现存的长城遗址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大同长城等。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