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35

第35章 中国第一条地下水渠──龙首渠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龙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约在汉武帝元朔到元狩年间(前120~前111),有一个叫庄熊罴的人向皇帝上书,建议开渠引洛水灌田。他说临晋的百姓愿意开挖一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以东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得以灌溉,收到亩产十石的效益。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征调了一万多人开渠。

引洛水灌溉临晋平原,就必须在临晋间却横亘着一座东西狭长的商颜山(今铁镰山),渠道穿越商颜山,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最初渠道穿山曾采用明挖的办法,但由于山高四十余丈,均为黄土覆盖,开挖深渠容易塌方,渠岸修一段,塌一段。渠道要穿越十余里的商颜山,如果只从两端相向开挖,施工面较少、洞内通风、照明也有困难。若在渠线中途多打几个竖井,这样既可增加施工工作

面,又能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改善了洞内通风和采光的条件。

于是,当时的工人便发明了“井渠法”。所谓“井渠法”,即在洞线的山坡上,每隔300米打一眼竖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上游的征县境内开渠。可是在临晋与征县七里宽的商颜山,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

龙首渠穿山隧洞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工隧洞,“井渠法”无疑是隧洞施工方法的一个新创。同时,龙首渠的施工还表现了测量技术的高水平,它在两端不通视的情况下,准确地确定渠线方位和竖井位置,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在龙首渠的施工过程中,人们挖掘出了恐龙的化石,于是这条渠道被人们称为“龙首渠”。

龙首渠的建成,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并使其变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产量增加了10倍多。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井渠法在当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至唐代,著名水利家姜师度在这一带重新兴建灌溉工程,姜师度不仅引洛,而且引

黄河水灌溉,效益更加显著。此后引洛灌溉

相沿不断,解放后洛惠渠进一步扩展,灌溉

面积增长至60余万亩。

延伸阅读

龙首渠遗址

龙首渠兴修之后,没有延续下来。因时过境迁,留下的遗址据一些专家调查,主要有铁镰山人工渠槽,遗址位于今西安韩城铁路远志山村铁路线北侧。阳泉沟深挖方渠段,位于阳泉沟口向上至洛惠渠4号隧洞下口。洛惠渠修5号隧洞时,采用了汉龙首渠创始的“井渠”施工法,即在洞线的山坡上,每隔300米打一眼竖井。1944年4月,兴建洛惠渠时,在5号洞隧洞13、16、18号工作井处,挖出松柏木板及人字支架等,经考证为西汉时龙首渠遗迹,在今大荔县城西北13.5公里义井村村北,为商颜山的山脊地带,总长4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