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01

第1章 最早的历书──《夏小正》

《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记载物候的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对古代天象与先秦历法研究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这部书文辞古朴简练,用字不多,但内容却相当丰富,它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特别是有关说明我国古代以农立国方面的政事。

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中的蓝,园艺作物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夏小正》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由于农业生产上的需要,书中注意收集物候资料,并且按月记载下来,作为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它主要是各月的物候和农事活动的记载,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书中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记载,还没有出现四季和节气的概念。《夏小正》记载的生产事项无一字提到“百工之事”,这是社会分工还不发达的反映。所有这些表明《夏小正》历法的原始和时代的古老。

《夏小正》的成稿年代争论很大,但一般认为最迟成书在春秋时期。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从北宋至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

相传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礼记·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这些记载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时代以前已经出现,春秋时代的杞国还在使用它。

学者夏纬瑛、范楚玉认为,《夏小正》的经文成书年代可能是商代或商周之际,最迟也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区沿用夏时的杞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夏小正》的内容则保留了许多夏代的东西,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夏小正》的《传》则是战国时期的人作的。关于《夏小正》所反映的地域,夏纬瑛认为,经文中有明显的反映淮海地区物候的记载,表明它是淮海地区的产物。对此观点其他学者也有不

同意见。

延伸阅读

织女星的由来

七月处在夏秋之交,因此在时令上特别重要,《夏小正》的作者对于七月的天象也描述得特别详细。除了银河的走向和北斗的指向之外,又刻意提到织女星象。但是,在满天繁星中,织女星同其他星星一样,除了亮一些外并无特异之处。古人为什么单单对这颗星星情有独钟,替它命名,赋予它生动的故事呢?

一入七月,暑气渐消,凉风乍起,天气开始变凉。这个时候,女人就要开始忙碌了,纺线织布,准备寒衣,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和严冬。此时织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这颗皎洁的明星正处在人们的头顶上。地上,织妇们在灿烂的星光下,一边摇动纺车织布,一边反复吟唱。天上,织女星光芒璀璨。人间天上,相映成辉。那颗照耀着人间纺织娘劳作的明星,因此被赋予了织女的名称,成了人间织女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