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红楼之玉错
1065100000235

第235章

“知道了,自古英才出少年。咱们也不算小了,日后遇到事情,要自己多权衡裁夺。别的事情我也不想多说,但不论出了何事,一定要镇定,给自己信心。就算前头再难,我也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努力的。他……说都已经安排好了,就若是信得过,就赶紧去吧。”黛玉勉强压抑着,却总有一股哀伤在心头,又实在不便告诉惜春。

惜春又何尝不是如此,可每个人的命不同,要走的路也不同。黛玉可以大大方方的摆驾回宫,继续做她还不算太名正言顺的“长公主”。惜春却只能在夜里悄悄的坐着车来到花枝巷后头一个小巧的院里。那里原是给新买又伶俐些的姑娘准备的,等调教好后再送到前头接客。正是这等地方,寻常人不会来,也进不来。若是日后被发现,别人大概也是感慨叹息一回,兴许就将她们放过去了,也算个退路。

寻常有小红和彩屏服侍,每日都有人送来还算丰盛的菜肴及日常用物,偶尔还有那小厮来一两趟,送些散碎银子及绸缎等。惜春托他买些笔墨纸砚书籍,也片刻送到。姑侄二人闲了,或者拉着小红彩屏一块儿,教她们读书识字,或者一块儿做针线,打发时间。有时也到院子前小花园里走走,看日落月升,数着日子,慢慢等着。此乃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黛玉的凤舆,走在山路上,凤辇内二人交颈依偎,偶尔想想心事,时而说几句。忽然一阵马蹄声过,凤辇随后停下来,曲折的声音在外头响起来:“回爷,再拐个弯就该上官道了。”停了一下,见佛爷没动,又道,“回爷,听说四姑娘已经安顿好,小姐儿也在那。”

佛爷点点头,应道:“把马留下,你们先回去,注意别一块儿从一个门进城。我一会儿就回来。”听着曲折答完话走开,佛爷才亲着黛玉额头,安慰道,“乖乖的回去,陈公公和多多会好好照顾你的,戴公公也会设法护着你。我要先走了,让人看见多有不便。若是有人问起,玉儿随便应付一下。等闲了我再去看你。”

“自己小心点儿。轻易不要再那么涉险了。”想起他来时那么换马,黛玉依旧心有余悸。

轻轻的啄一口,佛爷忙挑起帘子,见左右无人,忙翻身跨上马背,却停在一旁,慢慢跟着,只等黛玉的凤辇上了官道,他才打马……也不知道往哪里去了。

歪歪的靠在凤辇内小榻上,想着这短短几日发生的许多事情,还真是五花八门,样样都值得称奇。也许,走出深墙大院,世界原本就如此绚丽多姿的吧。有他陪着,当然,只会有更多的惊喜;或者有他的依靠,原本灰蒙蒙的天,也会蓝起来。朵朵白云飘过,每一朵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都和他有关。只等眼睛都困了,才懒懒的睡下。

然而路上并非每人都有这么好的心情,能看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当满腹心事的时候,夏天也未必能热的起来,反而像晒蔫了的瓜苗,一点儿精神都都没有。垂头丧气的,便是用霜打的茄子或者如丧考妣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这说的不是别人,正是穗儿。服侍惜春或者在她左右不过短短几日,不想一朝分离,恍如永别,加上惜春的那些话,还有他自己心里惭愧,其情形可见一斑。虽然齐文已经找过他,依旧和以前一般,笑嘻嘻的,可他自己心下膈应,不能轻易原谅。而且齐文遇见的事情,也着实古怪,也不便和他说明,如此下来,就只能……

“去让穗儿过来。”忽然想起他的样子,黛玉吩咐道。

“回姑娘,有什么吩咐?”过了片刻,穗儿跟上来,忙回道。

“你也不用那样了,既然做都做过了,就坦荡一些,别让齐文反而过意不去。”黛玉斟酌了半天,也不大好说,只得闪烁其词道,“他还是他,不过有些事情比较特殊,不便告诉你而已,你若是再计较,就太没气量,也让我瞧不起了。还有,九儿他娘已经接进京来,得空想去了就去看看她吧。若是不愿意,也可以先不告诉九儿,等她娘的病好了再告诉他。”

竟然有这事儿!穗儿高兴的差点儿蹦起来,原以为黛玉那番话,已经将他唾弃不理,没想到还记得他一席话,而且这才几日功夫,就已经办妥,忙急急问道,“回姑娘,姑娘……真是大好人!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怎么接出来的?九儿他嫂子怎么说?”提起九儿嫂子,穗儿口气明显不好,脸色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嫂子?他嫂子还能入京来抢人使泼?”黛玉淡笑道,“老嬷嬷现在在地藏庵,明儿放你一天的假,一会儿再问陈公公要些东西,明儿一块给她们送去。听说老嬷嬷正在沿街乞讨,听的人说能入京见儿子,高兴的就来了,这又不犯法,怎么样?”

穗儿高兴的眉开眼笑,忙谢道:“姑娘大慈大悲……就算她嫂子来了,在这里可没人怕她。到时候只要看看她嫂子打扮的花枝招展细皮嫩肉的,老人家孤苦伶仃,告她个不孝顺,她也受不了。姑娘真好,我明儿也不用一日。地藏庵我知道,只需半日我就回来。”

见他高兴了,黛玉摇头笑道:“去吧,但凡事小心点儿,别说出去。若是老嬷嬷问起九儿,就说他忙着,改日再去看她。九儿那里……回头再说吧。”也不知道戴公公放不放九儿。黛玉叹了一口气,不过事情总算做成了一半,也算一件儿功德。或者也不是为得积德,只要有人能过的更好,尤其是无辜之人,心下总能畅快一下。

众人正这么走着,凤辇大驾,气势非凡,闲人回避,下官让道。正拐过街口准备绕过御街往大明宫丹凤门去,忽然听得前面似乎有人在吵嚷,路好像也被挡了。前面太监和侍卫们鸣锣甩鞭尖叫着开道,黛玉在辇里听了个清楚,忙道:“怎么了,让人去问个明白。别随便伤了无辜的人。若是有事儿,便是等片刻也使得。”

过了片刻,外头似乎安静了一些,凤辇继续前行,黛玉也搞不明白,也不曾摆过架势,想来有陈公公照应,她也不用太作势。只等过了这段,陆儿才凑到跟前,小声道:“回姑娘,才刚是大理寺往外运死囚,众人围观。看见姑娘大驾,又都停了,奴才打听了个大概。好像是大理寺几个自裁的死囚,拉出来送到御史台去验尸,等确认身份而且着实已死,再视各人情由,酌情处理。”

“死囚”?“大理寺”?黛玉脑子一响,忙问道:“死的都是谁?死都死了,还要那么麻烦做什么?这大热的天儿,这么一辗转,不得……”发臭,肯定会臭……

陆儿应道:“回姑娘,暂时还不十分清楚,只听说好像是谋逆案几个主犯。只因他们都是重罪,人一死必然死无对证,案子难审,因此格外慎重。别的……就不知道了。”

不知道,就不知道吧。大理寺谋逆,除了贾家和史家,还能有谁。几个主犯,现在案子还没头绪呢,哪里来的主犯。黛玉坐在凤辇里,也顾不了那许多,直懒懒的入宫来。忽然想起佛爷昨儿和她说的事情,似乎……那边才查抄到其他东西,才一天工夫,想来证物还未呈上,谋逆又是何等样大罪,怎么主犯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死了?

黛玉不明白,大理寺也不大明白。

金陵的查抄结果他们还没见到,只是如今四处都在参奏,甚至九省上下都在不停的检举揭发,将案子整个掀翻曝露在天底下。大理寺看手中的证据越来越多,大皇帝的脸色也越来越黑,忠顺亲王等也直接间接的插手,当然也逼迫的愈发着急。

虽然贾王氏已经招认画押,但对于其中细节,一问三不知,少不得,还得过堂受审。可她不过一时贪心,或者一直都贪心,一时,一直犯糊涂,这一次的糊涂格外撞在枪口上,因此被打落水,可具体细节,她真的不知道。拷问贾赦,也不知道;行刑贾政,也不知道;再提审贾珍,还是不知道。大理寺一怒之下,只当众人口咬的紧,仗着有史老太君做依靠,等着咸鱼翻身,岂不知咸鱼怎么翻身还是条咸鱼。好一顿毒打酷刑,简直是……

如此要不了几次,几大家当权被参奏的几个,一个个皮开肉绽心骨俱碎,只能勉强爬动几下。如今又是夏天,天儿热,苍蝇蚊子多得很,又最爱烂开化脓之处,蛆虫也不请自来。

昨儿入夜,王夫人半死不活的看着身上的苍蝇和虫子,时而有气无力的挪一下,发现那些苍蝇等似乎是长在上头的,而且一挪那些蛆虫也动起来,似乎比不动的时候还多。刚开始还会觉的恶心,现在每日陪着她,似乎也就那样,习惯了。看看门外,也是一般的漆黑,幽幽的叹一口气儿,想着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