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10649800000008

第8章 干部、债务与报刊发行

1998年下半年来,笔者先后到11个地市的20多个县市、近百个乡镇调查研究,耳闻目睹了各地的工作和社情。总的来看,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基本良好,但也反映出几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干群反映强烈,迫切希望省里能予以重视和解决。

一、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问题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江西要加快发展步伐,务必要有一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干部队伍,尤其是要有一大批能担当重任的优秀领导干部。在调查中,各地同志在肯定我省干部队伍主流的同时,也反映了这支队伍中的种种不足。归纳起来,议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无所作为的情绪正在漫延,对工作缺乏信心和干劲。面对当前经济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困难,县乡领导普遍感到束手无策。在座谈中,有的乡领导就说:现在当乡镇主要领导做好“三件事”就行了:一是与上面保持一致,二是保证能发工资,三是保一方平安,至于改革和发展等问题则无法去考虑。对如何克服困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一些县市主要领导也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态,表示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二是无所事事的现象日益严重,对本职工作不爱、不安、不钻。一些干部的心思不是用在工作上,而是用在“混”上,用在玩上,用在算计人上。不少单位纪律松弛,工作“粗放”,得过且过。

三是弄虚作假、造“政绩”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些地方领导人为追求政绩,热衷于搞短期行为,造门面工程,而置人民利益于不顾。有个县工业基础本来并不错,可近年来县领导为了造声势、搞门面,办起了工业区,将区外企业尽数搬迁进来,并对各企业提出建标准化厂房、厂门等要求,致使多数企业因流动资金被挤占而被迫停产。尤其让群众气愤的是,当省里领导来视察时,县里却千方百计地让本已停产的企业再“生产”一两天,以塞视听。

以上情况表明,干部队伍建设应当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建议:

一是结合“三讲”活动,在干部队伍中加强党性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工作督查机制,以及时、全面、准确地知悉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情况。

三是积极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在省、地、县直属部门,都分别让出一些领导岗位,向社会公开竞选优秀人才,并在部门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同时加强和改进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工作,扩大民意范围,放宽选人视野。在省内营造好“两个环境”,即:一个重人才用人才、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环境,一个比贡献讲实绩、激励人们干事业的环境。

二、乡村集体债务的普遍漫延问题

多年来,“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曾是村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就我们的调查看,村集体沦为“债务村”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在20余个县市近百个乡镇所管辖的数百个村中,绝大多数村都已背上债务,没有债务的村已是罕见。有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县,村村有债务,村级债务总额达1681.6万元,扣除债权后村均负债6.69万元。有个经济发展在省内居上等的镇,所辖村中80%以上也已负债。经济条件较差的县乡,村级债务更是普遍而沉重,重者已负债50余万元。

相比之下,乡镇政府的债务状况更为严重。在我们所调查的近百个乡镇中,目前尚无债务者仅是个别现象,债务重者已达300来万元。一两年前,乡镇出现经济困难,还能够通过“贷款”等形式给干部和教师发工资。如今由于债务沉重,乡镇再也无法向银行举债来发工资,以致在不少乡镇,拖欠干部和教师工资已越来越普遍,有的乡镇甚至已近一年未能给乡镇干部发放工资。为维持政府的日常运转,一些乡镇还向私人举债,有的乡镇干部为此而借款垫支累计3万多元。

我们在较大面积调查点上了解的以上情况,得到了省农经站同志的认同,他们也认为乡村集体债务确是全省性的普遍问题。据基层同志反映,造成这一问题普遍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兴办乡村企业因盲目立项或管理不善而失败,使集体负债。有的同志说,现在是“无工不穷,有工不富”。二是为完成高速增长的财税任务而负债。近些年来,一些乡镇在基础财源枯竭、缺乏有效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为完成年年加码的财税增长任务,将原有的家底掏空掏尽后,就只能以举债等方式来垫补逐年加大的财税缺口。三是财务管理混乱。特别是在村级,滥支、乱支现象突出,有个村今年1~10月仅招待费香烟一项就达0.56万元。

对乡村集体债务的日趋普遍化问题,各地同志均表示出强烈的忧虑和担心。这一问题已给农村工作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它不仅掏空了基层实力,窒息了乡村自我发展的活力,使乡村无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影响到农村干群关系,影响到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在今年乡镇换届中已普遍出现这种新情况:县直部门已很少有干部愿下乡镇工作(即使是提拔重用),而乡镇干部则纷纷要求进城。这些问题聚集起来并发展下去,势必动摇农村基层政权。为此,我们认为:

一要科学确定本省经济发展指标。任何人都希望经济发展能快则快,关键是要脚踏实地。从乡村集体普遍出现的债务包袱看,加上今年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本省明年的发展速度、财政计划应切合实际。省里应对此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

二要厉行节约,积极推进机关后勤制度改革。节支就是增收。在当前经济形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既要继续精简会议,改进接待制度,也要积极推行公车、电话等项改革,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尽量节省和压缩行政事业费等项开支。

三要继续推进乡镇示范服务基地建设,在有效分流乡镇干部的同时,坚决堵住乡镇新增干部的“入口”。

四要切实推进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务公开活动。针对当前村务公开普遍出现的“两头热、中间冷”状况,应当将村务公开始终列入村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村民代表议事监事制度,通过民主的力量来推动和保障村务公开。

三、报刊订阅中的摊派与浪费问题

这是基层多年来一直反映强烈的老问题。按说,报刊是精神食粮,是政策顾问,是技术指导,基层同志既需要也欢迎。然而,发行中不切实际的压任务、年年递增的做法,却让基层同志倍尝苦难。前些年,一个乡镇的报刊订阅费在五六千元左右,如今一般已涨至七八万元,多的已达十来万元。一个县的订报刊费有一两百万元。

最叫人痛心的,一是强制发行,根本不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层层向下定任务、“切计划”,并列入目标管理。省、地一些部门还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随意宣布本部门的刊物是“党刊”,搞强制发行,经费不够可以动用党费。这一方面使得地、县许多部门要为完成上级报刊发行任务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他们反映,为发行少数几家发行量大的刊物,基层同志每年均要奔波近半年时间。另一方面也搞得乡村、企业等基层单位难以招架,因为不管你经济条件如何差也要完成任务。如分宜县扬桥镇有个仅500来人的穷村,尽管村干部已六年多没拿到过工资,但每年数千元的报刊任务却一分也不能少。

二是滥而不当,根本不考虑基层的实际需求。现在,中央和省直各部门办的报刊,要求发行到乡村的林林总总近百种,但其中真正适合基层同志口味的只是少数。更严重的是,一些报刊发行任务大,有的到县市以千份计,到乡村则以数百、数十份计。有的基层同志由于身兼数职,往往就要订上数份同一种刊物。各地都反映,一些成捆的报刊到站后,往往还未解包就被直接当作废纸卖了,造成极大的浪费。

在调查中,对主要由于部门“办报刊创收”、“发行报刊创收”而出现的问题,各地同志无不深恶痛绝,并已生怨生恨。在今年遇到特大灾害、经济出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同志更是翘首期盼省委省政府能迅速有力地给予解决,“解民于倒悬”。对此,一些同志纷陈各种意见,有的提出,应全部合并省直各部门自办的刊物,由省委省政府各办一家综合性的大型刊物,以“一个口子”对下发行。有的提出,除党报党刊应下达指导性发行计划外,其他所有报刊均应转为“市场化”发行,一律不得再搞“行政化”发行。

我们认为,对目前报刊发行中滥用行政手段的问题,确实急需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来解决。除党报党刊(“谁”是党报党刊不能由部门自己说了算)之外的所有报刊,应坚决实行“限量发行”办法。对党报党刊的发行计划,也应采取较客观的态度,不必强求“每年递增”。对此,建议能责成有关方面组织专门人员予以监督并落实。如果能在现有报刊费支出基础上减少50%,那对全省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附录1江西省乡镇机构和乡村债务的若干资料

自1997年以来,笔者在江西省先后数次对此作了专题调研,这里即介绍1998年调查所得的一些实证材料。

1.南昌市郊区

扬子洲乡1998年初有机关工作人员61人,其中行政编干部22名,事业编干部9名,混岗借、聘用事业编人员12名,编外人员18名,乡机关有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等16个内设机构。

2.南昌市进贤县

全县27个乡镇,

1998年在乡镇财政拿工资的机关工作人员达1841人,89%的乡镇行政超编。每年乡财政仅承担机关工作人员(不包括教师、医务人员)工资达1170.3846万元,占全县乡镇财政收入的33.01%。全县各乡镇实有行政编干部999人,超编19.64%。全县在乡镇拿工资的聘用事业编干部达289人。全县各乡镇自聘自用人员达422人,占行政编数的50.53%。。有个乡行政定编只有30人,实有行政编干部为38人,但在乡财政拿工资的工作人员却多达94人,全年至少要开支工资达40.6356万元,占乡财政收入的31.8%。上述开支还不包括福利、补贴、奖金等项支出。

3.南昌市安义县

1998年,全县12个乡镇机关共有工作人员544人,其中行政编只有291名,其他各类人员占乡镇机关人员总数的46%。1997年,全县乡镇财政总收入643万元,而用于干部工资这一项达420万元,其中县财政只拨款150万元,缺口270万元由各乡镇自筹解决。

4.宜春地区宜春市

全市有26个乡镇,1998年乡镇机关工作人员2205人,其中,行政人员879人,事业人员1122人,乡镇自聘人员204人。35岁以下的928人,占总数的42%,36至40岁的206人,约占总数的9.3%。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1800人,约占总数的82%,具有专业技术学历占其中的56%。每年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增幅就达13%。

5.新余市

全市辖一县一区共35个乡镇,乡镇机关内设机构(站、所、办)达529个,平均每个乡镇15个。乡镇机关吃“皇粮”的达2811人,平均每个乡镇80人,其中100人以上的有6个,50人以下的只有1个。乡镇有编内干部1950人,编外干部861人,平均每个乡镇超编33.9%。

1997年,全市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总额1289.7万元,其中,编内干部工资额983万元,编外干部工资额245.5万元,勤杂人员工资额61.6万元。仅有5000人口的渝水区东边乡,乡七站八所靠向农民收费、罚款维持生计的有18人。

6.萍乡市

1998年,全市辖四县(区)共59个乡镇,共有3938名乡镇干部,平均每个乡镇67名。其中初中、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919人,占74%;中专以上文化1019人,占26%。30岁以下的1256人,占32%;31~40岁的1302人,占33%;41~50岁978人,占25%;51岁以上的402人,占10%。副科级以上干部787人,占20%;一般干部2195人,占56%。招聘干部956人,占24%。

7.上饶地区万年县

1998年全县19个乡镇,有乡镇干部1320余人,每个乡镇平均达70人之多,少则50人,多则上百人,干部的种类也五花八门。乡财政不堪重负。某乡,1997年财政收入不过160多万元,但需要财政供给的人员就有近400人,仅发工资一项就出现赤字,这样一来乡镇财政也就成了吃饭财政。由此,部分乡镇已出现连续数月发不出工资的现象,更谈不上资金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发展后劲严重缺乏。

8.上饶地区玉山县

该县不论大乡小乡,还是富乡穷乡,除党政群机构外,一般都有30多个站所。按其职能划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性机构,如农业“五站”、文化站、财政所、计生服务所、土管所、交管站等事业站所,数目在20个左右,承担的责任均在乡镇职责范围内。其中,14个站所的人、财、物全部或主要由县主管部门管理支配,余下的6个都是些投入大、收益低的机构,如文化站、广播站、水管站等,经费由乡镇负担,人事上乡镇与县直部门共同决定,干部招聘指标则完全由部门掌握、落实。第二类是经济监督检查和执法机构,如工商所、国税所、地税所、公安派出所等,数目在6个左右,人、财、物均由县主管部门管理。第三类是经营性或专业性机构,如农村信用社、供销社、粮管所、卫生院、邮电所和各类中小学校等,这类站所也主要由上级业务部门管理。乡镇设置的站所虽然数目繁多,人员众多,但真正由乡镇管理支配的却寥寥无几。80%以上都是主管部门延伸到乡镇的下设、下派机构,人员占乡镇干部职工总数的2/3以上,使乡镇机构有其名而无其实,管理职能处于“空心”状态。

乡镇干部职工人数膨胀。1998年大多数乡镇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性机构中,临时工占到职工总数的一半,人员均超编50%以上,工资、补贴、奖金和办公经费等正常性支出成倍增长。特别是一些站所收为县管后,经费收支脱离乡镇监管,出现招待费等非正常性开支大幅上涨的现象。为了维持不断上升的各种开支,一些站所在实际工作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增设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上,从中增收创收,间接造成群众负担的增加。

少华乡1997年乡里分管乡企办的5位同志,为完成税收任务,个人垫付10200元。乡书记近年个人垫财税任务近2万元。

林岗乡已有2个月未发工资。近年乡财税以58%比例增长,负债340多万元。

四股桥乡实际税源只有任务额的50%左右。1997年为完成财税任务,垫付了70多万元(占任务总额的1/3),其中主要来自土地补偿和计生罚款,已将原有自有资金全部掏空。这样釜底抽薪,也将乡村的经济活力全部抽空了。为完成财税任务,有的村举4~5分息的债,有的村干部举债2万多元,有的乡干部举债3万多元。乡政府共负债260万元。

群力乡负债近20万元。下镇镇1997年财税任务完成312万元,实际缺口有112万元,但被分解至村里解决。债务主要是1993~1995年举贷办企业的后果。以至现在是“无工不穷,有工不富”。

9.鹰潭市贵溪市

全市24个乡镇,辖208个村。1990年以来,乡镇干部快速增长,1997年比1990年增长一倍,达到定编数的2倍以上,共有乡镇干部1765人。

县财政只按定编数核算行政事业费,且一定三年不变,超者自担。因此,要么增加农民负担,要么发不了工资。全县有60%~70%的乡镇不能如期发工资。

全县每年农民负担的统筹费一千多万元,很少有用于再生产建设,而是被“吃皇粮”吃掉了(1997年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2139万元,其中乡镇统筹为1107万元,占总数的52%;村提留1032万元,占总数的48%)。

某中等乡镇,1996年总人口1.93万,有机关干部94人,其中行政编干部31人。当年财政收入108万元,财政包干可用财力38万(不包括教师工资)。全镇干部工资、物价补贴需36万元,公用费7万,小车费用2万,干部差旅、福利5万,其他开支2万,一年下来超过财政预算开支17万元。这些开支中,只有2万元来自企业上交利润,其他则要通过行政收费来解决。

塘湾镇1997年有在编干部114名,其中定编的国家干部32人,离退休的12人,乡聘干部和临时聘干39人,而农、林、水、农机、乡企、计生、城建、土管、民政、卫生、财政、广播等12个部门聘干39人,此外还有临时聘用的13名计生队员。县直部门聘干的工资比行政编干部高(前者参照事业标准),但部门下达的补贴每人每年仅500~1000元不等,极大的余额要乡镇自筹,给乡镇财政造成极大的负担。

1998年,只有5个行政村、6230人的西窑乡,就有国家干部、部门聘用干部和乡镇干部96人,每个村委会要负担19.6个乡镇干部。

10.鹰潭市余江县

全县14个乡镇,除了邓埠、锦江等少数乡镇外,70%多的乡镇都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有些乡镇近年经常4个月没有发工资。

11.赣州地区

1998年,全区361个乡镇共有乡镇干部20534名,平均每个乡镇57名干部。如以人平工资福利、办公费6000元计算,全区每年需支付1.23亿元,每个乡镇需支付34.2万元。乡镇财政收入基本上用于发工资保人头费,有的乡镇连工资都发不出,发展其他事业更无从谈起。

12.吉安地区吉安县

1998年全县29个乡镇,共有乡镇干部878人,平均每个乡镇30.28人。

13.抚州地区崇仁县

1998年全县21个乡镇中,能如期发工资的不超过4个乡镇,乡村债务普遍存在。能发工资的三山乡,也有债务100多万元。

1998年航埠镇仅发到4月份的工资(教师至7月份),乡里债务很重。地税任务40多万元,实际税源仅20来万元。张坊乡今年工资发至2月份(教师至6月份)。乡里债务60来万元。为维持乡运转,书记乡长各垫支3万余元,其他干部2.4万元(利息1.5分)。1997年财税完成72万元(今年也调至此),但税源仅有30多万元。

石庄乡至1998年2月,有债务20来万元。在财税任务140来万元中,缺口达70来万元。

马安乡是全县最好的乡,1998年财税200余万元,缺口也有近100万元,只好挤占其他资金。这要影响其他公益事业及乡村自身的发展。这种情况,今年还能想其他办法对付过去,但明年就难了。

孙坊镇1993年办果蔗饮料厂,投资200万元,现欠100多万元,厂房租金每年8万元,但闲置着不能用。白露乡共欠债70万元左右。

14.抚州地区宜黄县

城南乡政府累计债务达600多万元,其中欠上级财政债160万元,办企业欠债430万元,欠乡干部的差旅、工资等费用几十万元。

15.九江市星子县

1997年全县财税任务3800万元中,水份至少有1000万元。1998年6月财税任务过半时水份至少1/

4.为此,乡里要求乡村干部、教师“一户带五户”(负责5个农户的税费任务)。

受大水灾后财税任务肯定要调减,所以,现在那些超交了的农户、借了支的干部们苦不堪言。

该县蓼花镇,1997年财税任务150万元中,缺口70万元。本镇没什么农业特产,但特产税任务有12万元;本地人多田少,外出打工的多,养猪的少,但生猪屠宰税有13万元,这些都只好平摊到田亩中去。近些年来,乡里财税增长得越快,工资却越是发不出来。如1993年完成财税任务43万元,能发出工资;1995年完成80万元,也能发出工资;1996年完成120万元,还能勉强发出工资。按理,全镇财税任务的极限只有80来万元。到了1997年,下达的财税任务为150万元,工资就很难发出了。1998年的财税任务是200万元,4月后就发不了工资,连上面下拨的16万元人头费也全部抵税了。真是“财政增长,干部遭殃”。

该县华林乡,1998年乡干部工资也仅发至5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