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10649800000002

第2章 代序

在国内从事基层民主建设的兢兢业业的官员的支持下,在以研究国家政治改革走向和解决“三农”问题出路为己任的学者的努力下,《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与选举观察研究丛书》推出第三辑,跟踪记述发展变化的乡村社会,对乡村治理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基础性问题做出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丛书前两辑主要关注村庄范围的治理与选举,着重于实践过程,在大量田野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学理性的分析,提炼出乡村政治学的元素概念。本辑继续遵从以往的研究方法,将从更广阔的视野,即通过对乡村社会的中观层次——乡镇的治理及相关改革实际的观察来展开研究。

从1998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修订颁布已有五个年头了。五年来,轰轰烈烈的村民自治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历程,数百万村官连续几届实现了由以往上级任命向村民直接选举的转变,乡村社会也经历了村民自治这一新的民主程序引入之初的疑惑、震动、盲目和无序,引入实施之后乡村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及其革命性动员参与向自主型参与的转变,乡村治理进入到新的形态。

在民主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乡村治理有效程序贯彻和实践不断展开之时,乡村社会发展和村民自治的效果,已经不单是村民自治本身的问题、更不是村民自治已有程序完善和选举层面的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已经演化为乡村社会民主范围的扩大和相关体制的改革问题。这同样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观察转型期的乡村社会,依法进行的村民自治仍然和乡镇行政主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乡镇政权是国家权力的末梢,位于“压力型体制”的终端,它的财政支持来源于农民和农村企业,因此它的行政过程和广大村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存在非常直接的关系。在近年来国家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建设的滞后、农业的落后和农民收入的低下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这些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乡村治理中农民和乡镇政权的关系明显紧张,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对立的状态,以至成为乡村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显然,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村民自治的范围,只有在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村民自治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把村民自治的有益经验引入到乡镇基层政权机关,同时不失时机地展开和推进税费体制改革和乡镇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乡村民主政治的扩大,在于增强和村民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乡镇政权的民意基础,它也是村民自治以来村民民主诉求日益强烈的表现;税费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将目前不多的农业剩余用于改善农民生活和扩大农业的再生产;县乡村治理体制的综合改革在于根据乡村社会的不同实际,建立有效的乡镇权能政府,为农村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建立解决农村问题、发展乡村社会的体制基础。

可以说,“三农”问题对中国的政治改革、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不仅仅是一般的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它的解决与中国政府的基层组织体系、运作方式、官员观念的更新和农民的政治参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套丛书第三辑就是通过学者的细致观察、分析和研究,通过中国基层官员对创新实践和改革努力的总结及反思,展示这一关系的脉络,透视这一关系不同结点的实质,并提出体制和政策建议。

丛书第三辑的出版再次得到卡特中心和福特基金会的赞助。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詹成付为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帮助。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的同志为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的工作人员始终关注丛书的出版,并就丛书一些主题的深化提出研讨建议。对于他们的帮助,我们在此深表感谢。

刘亚伟马来

2003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