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10649800000016

第16章 选好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调查

这些年来,江西省一直将选好村支书摆在村级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1992~1994年全省共调整了1606名村支书,今年上半年又调整了2583名村支书,有力地推进了村支书队伍建设。1994年底,全省20328名村支书中,35岁以下的占14.45%,36~55岁的有80.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8.6%,多数人已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许多村支书还取得了农函大毕业文凭。这支队伍为带好村级班子,推进江西省农村改革,发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重要的贡献。应该说,全省村支书队伍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三个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从村支书的整体结构看,村支书队伍相对老化、文化相对偏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1991年相比,现在村支书中35岁以下的还下降了5.7个百分点,56岁以上的比重还有所上升;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仍高达23.4%。部分年龄偏大、文化较低的村支书已明显不适应站在“当家人”的位置。

其次,从村支书的业务素质和领导能力看,半数左右的村支书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只能稳住班子、守住摊子、应付差事的“维持”型村支书,所占比例高达55%以上。他们尽管工作负责,处事也较为公道,但是,有的却沿袭老一套工作方法,忙不到点子上,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上来;有的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发展传统农业所需的领导水平上,对新形势下发展大农业和乡镇企业、兴办商贸业等经济活动感到茫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造成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实力长期上不去、目前仍有2/3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在2万元以下(其中1万元以下的村还有8000多个)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从村支书的思想政治素质看,一部分人思想觉悟不高,党性观念淡薄甚至违法乱纪。有的没有奉献精神,工作缺乏主动性,只顾个人埋头致富,不愿为群众致富和发展集体经济效力;有的为了个人或少数人谋利,甚至损害群众和集体利益,贪赃枉法,严重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从选拔村支书的角度说,造成上述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五点。

一是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无关大局,没有引起重视,仅限于会议上要求和强调,缺乏强有力的措施。也有的认为村支书难选,不愿下工夫去抓。

二是选人观念不新。对新形势下究竟应选什么样的人当支书,心里没谱,眼光还是紧盯在那些“老实人”、“厚道人”、“本分人”和“守摊人”上,不是按照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标准来选拔村支书。极少数的甚至在选人时看家族和个人势力大小,看能不能镇住地盘,致使选拔村支书工作误入歧途。

三是选人机制不活。有的担心党员群众“觉悟低”,怕与党委不保持一致,使工作难协调,因而在选拔村支书工作中,采取半封闭半开放办法,不愿也不敢发动党员群众全程参与。这种“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几十年一贯制,方式单一,渠道淤塞,不仅难以让党员群众满意,也难以让当选人摆脱党委“要我干”的心态;不仅难以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也难以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1995年对江西省宜丰县的调查中,有乡镇党委书记告知笔者应选“三种人”担任村干部、特别是村主要干部。所谓“三种人”,即有钱(家庭经济条件好)、有势(家族势力大)、有能力的人。从公开的材料看,1997年4月1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组工通讯》总第1229期刊发了《坚决制止利用‘黑道’势力的错误做法》的评论文章,严肃批评“近来有些地方的少数基层干部利用‘黑道’势力解决一些矛盾和纠纷”。

四是支书岗位吸引力不强。这些年,农村工作日益繁重艰巨,村支书处于村级各项工作的中心、多种矛盾的焦点上,而年工作报酬多数仅在1000至3000元之间,其他的激励保障也不足,加上工作环境较差等因素的影响,村支书岗位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以致一些村支书要上级“哄着干”,有的支书干脆就挂冠而去,也有一些被“相中”的人选对支书岗位坚辞不受。

五是可选对象不足。一些地方由于前些年对发展党员、培养村支书后备力量抓得不紧不实,以致出现村支书可选人才断层的现象。1994年底全省还有2120个村支部连续多年未发展党员。全省现有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的仅占12.15%,56岁以上的达39.7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9.9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68.32%。在这种基础上选支书,一些村只好“矮个中拔高个”,有的甚至还找不到能“应付场面”的人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五条建议。

第一,以深化认识为动力,切实提高选拔村支书工作的领导水平。务必站到实现基层组织建设“五好”目标、加快农村奔小康和促进农村进一步稳定的全局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选好村支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选好村支书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全面实现基层组织建设“五好”目标的关键环节来抓。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各县(市)都要在对村支书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研制调整、选拔村支书的方案和规划。二是狠抓领导责任的落实。要落实县(市)委和县(市)委书记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同时,突出乡镇党委和乡镇党委书记的直接责任,将选拔村支书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做得好不好,作为考核其工作实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应制订有关具体而明确的责任制和考核办法。三是尽快下发加强村支书选拔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对选拔村支书的标准、方法和程序,以及有关村支书教育、管理和县乡党委的领导职责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指导。

第二,以转变观念为先导,高标准地选拔“能人加好人”型村支书。实践表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村党员只是“能人”或“好人”,都不能当好村支书,只有“能人”加“好人”,才能做一个好的带头人。这种好支书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无私奉献精神,有开拓进取精神,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因此,应当突出这“四有”条件,在能人中选好人,真正做到谁能带领群众致富就用谁,而不用私心严重、党性不强的人,不用仅仅能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人,也不用致富无门、连家也理不好的人。当前,应注意从这几类能人党员中选好人:一是专业大户,二是乡村企业中的骨干,三是回乡知识青年,四是能工巧匠,五是有军地两用技能的退伍军人,六是返乡打工仔。选拔“能人加好人”型村支书,首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识人用人观。为此,要重点破除三种观念的束缚:一是“求稳”观念,大胆启用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敢闯敢冒、有开拓创业精神的人。二是“求全”观念,不要求十全十美,对有争议的能人,只要政治上可靠、热心为群众为集体服务,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要果断使用。三是“徇私”观念,不以亲疏、个人好恶取人,而凭公心、公认用人。

第三,以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为出发点,大胆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农村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党员。目前关键是要有科学的择优用人机制,将其中的顶尖者选拔到村支书岗位上来。首先,要推行民主选举,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即以党组织和党员举荐与党员个人自荐等形式推举候选人,按组织程序进行民主选举。这样变“内定”为“民选”,能够选出最服众的村支书,能够把党员群众凝聚成一条心。这应成为产生村支书的主要方式。其次,要打破用人界限,多种渠道选拔人才。对那些难以在内部找到合适人选的支部,不能就低配人,搞“矮子里面拔高子”,而要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打破身份、职业、地域的限制,用灵活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既可以从县乡机关和企业下派得力干部进村任职,也可以从先进村抽调强将交流进村任职。为了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对被选调人员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实行利益驱动与目标管理相结合,促其有所作为;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为他们开展工作排除障碍,提供条件,助其有所作为。再次,要定期换届选举,使选拔工作走上规范化。对那些经济条件、党员基础和工作状况较好的村,要不失时机地实行定期换届选举。对那些需要“下派”或“交流”支书的支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后,也应积极向规范化换届选举过渡。

第四,以增强村支书岗位的吸引力为着眼点,大力加强对村支书的教育、激励和管理。关键是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好教育培训。重点培训他们的“经济头脑”、“政策头脑”、“法律头脑”、“科技头脑”,突出抓奉献精神教育。要在继续抓好县乡培训的同时,地(市)委和省有关部门也要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和办学条件,努力培训村支书。还应以大中专院校、党校和先进典型村为依托,建立若干村干部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每年将一批村支书送进去接受正规化教育,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全省村支书基本达到中专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优秀村支书要大力宣传表彰,符合条件的还可录聘为国家干部。妥善解决工作报酬,继续推行和完善村支书养老保险。对损害村支书和其他村干部的报复行为,特别是农村非法“两宗”势力,要依法严肃查处。三是抓好管理。着力建立和完善村支书岗位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党支部向党员大会汇报工作制度、民主理财和廉政建设制度、党员评议制度、村务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

第五,以确保村支书一任更比一任强为目标,加紧培养壮大村支书后备力量。目前一些地方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表明,如果不从现在采取得力措施加紧培养后备力量,当5~10年后大批村支书退下来时,将会后继无人。因此,对后备力量,不能坐等其自然成熟,而要主动工作,加强培养,助其成长。全省每个村支部,至少应配备1名书记后备人才。对他们,首先,应通过脱岗培训、跟班培养、压担锻炼等形式,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提高。其次,应实行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帮助教育,不合适的坚决调换,在严格的管理中促使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成才。与此同时,还应努力造就农村人才成长的大气候、大环境。重点要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并做好发展青年党员工作。特别对那些有一技之长、知识面宽、思想境界高的青年农民,要变“等上门”为“领进门”,尽快将他们吸收进党组织,使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真正成为农村培养和储蓄人才的宝库,为选好村支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