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地处赣南山区的会昌县,在保持全省闻名的“牛蛙大县”的同时,又相继挂上了“肉兔之乡”、“鹧鸪之乡”的桂冠,一个个初具规模的产业在迅速崛起,农民也从中增收颇丰。是什么原因使该县农业产业化以这样良好的态势发展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县在乡镇普遍推行了示范服务基地建设,开辟了一条乡镇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途径。
一、示范服务基地建设是怎样兴起来的
在新形势下,乡镇党政组织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加快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步伐?这些年来,像其他地方一样,会昌县也普遍出现这样的情况:乡镇干部仍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命令型领导方式,他们虽有富民之心,但少带民之法,干了很多“好心没有办好的事”,以致农民群众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如对农业项目的选择,农民认为“越是政府号召的,就越是不能搞”。乡镇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件事情给会昌县同志以极大的启发。1993年湘江镇派出7名镇干部创办了饲养规模为8亩的牛蛙公司,当年亩平获纯利达1万元。第二年,全镇农民纷纷效仿,500来户养起了450多亩牛蛙。没有采取任何行政措施,牛蛙饲养业为什么就这样快地搞起来了?县委发现,关键在于公司的示范效应,以及它为蛙农所提供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由此,县里要求乡镇创办涉农性服务公司。
1996年11月,会昌县同志在学习山东“汪疃经验”后,更是茅塞顿开:汪疃镇创建示范服务基地的经验,与本县湘江镇办牛蛙公司的做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为此,县委果断决定,把分流干部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当作乡镇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去冬以来,采取有力政策措施,组织和推动这一工作。半年多来,全县22个乡镇都创办了1个以上示范服务基地,总计达到52个,共选派乡镇机关干部173人到基地工作,占乡镇干部总数的11.8%。
从会昌县的做法看,所谓“示范服务基地”,就是由一部份乡镇干部牵头,既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发挥示范作用,又负责向农民提供原料、技术、信息和产供销配套服务的生产经营实体。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发展优势产品、产业。基地全都是农业项目,包括果、竹、烟叶、香菇、生猪、牛蛙、肉兔、鹧鸪等,市场需求量较大,对农户致富牵动面广。如麻州镇根据本乡农民具有家禽养殖传统的情况,推广饲养广东等地适销的鹧鸪。基地养殖300组(每组1公3母),全镇400多户农民共养殖1800组。去年出笼商品鸪30万羽,产值达到400万元,今年预计出笼商品鸪100万羽,有230多户农民养鸪收入可超过万元。(2)明确职能,以基地为依托搞好服务。基地高度重视采用良种良法,发挥示范作用;同时,把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作为主要职能,为农户提供原种供应、技术指导培训、收购销售等服务,如牛蛙、鹧鸪、肉兔等实行保护价收购,去年这些产品基地收购量占到整个商品量的60%,有的达到80%。(3)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增强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实力。基地实行合股兴办、企业化经营。股份主要由分流到基地的干部认购,规模较大的也有乡镇、部门的股份。做到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风险自担,自主经营,收入与效益挂购,多劳多得,按股分红。基地与农户的联系按自愿互利原则,实行合同制,共生共荣。(4)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乡镇干部创办示范服务基地的积极性。对抽调到基地工作的干部实行保编、保职、保薪,免除了乡镇干部的后顾之忧;并规定“今后凡提拔乡镇领导干部必须把在基地工作且政绩突出作为必要条件。”
二、不起眼的示范服务基地建设带来了什么
第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地建设由于切合农民“眼见为实”的心理,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因而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创办一个基地,树起一个龙头,发展一个产业”的效果。短短一段时间,在13个兔业基地的带动下,全县出现了65个养殖兔专业村,今年可出笼肉兔150万只以上。在14个基地的服务下,全县开发了18700亩毛竹林。至今,全县已基本形成“农田粮烟蔗,庭院猪鸪兔,山上林果竹,水中鱼蛙鳝”的大农业发展格局。
第二,增加了财政收入,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依托于自身的实业,多数基地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今年,全县52个基地预计可获税利近300万元。这在增加县、乡财政收入的同时,也截住了增加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源头。事实还表明,基地是一个帮助农民脱贫和致富的联合体。目前,全县基地已吸纳了261个贫困户的剩余劳动力做工,使他们增加了收入,学到了技术。基地还联系帮带了2690户贫困户,帮助他们掌握了一门以上的致富技术,落实了一个致富项目,筹集了一笔启动资金,年内可望实现脱贫目标。在基地带动下,种养专业户成千上万地涌现,如有牛蛙专业户550户,养兔专业户12000多户,养鸪专业户400户,湘江镇85%的农户已成为种养专业户,他们成了基地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据测算,今年由基地建设带动的种养项目,可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12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新的重要增长点。
第三,锻炼了乡镇干部,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基地工作给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是领导市场经济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基地的实践,乡镇干部学会了一两门生产专业技术,学会了经营技巧,学会了领导农民致富的本领;二是求真务实作风明显增强。基地建设将乡镇干部紧紧地钉在了基层和群众中,他们更知群众冷暖,心与群众贴近了,改善了干部的形象,提高了干部的威信。在那些基地建设搞得好的乡镇,以往生产任务落实难、收费难、计划生育难等工作也就好做多了。
第四,有助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该县分流到基地的乡镇干部,除了拿到工资外,平均每人年内还可比留在机关的干部多1000元以上收入。湘江镇首批分流到牛蛙公司的一位柯姓同志,在谈到今后的想法时坦然相告,尽管自己是镇党委副书记,回到机关还可能会提拔,但要作惟一的选择,自己还是宁愿留在基地继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随着基地物质利益激励和工作成就满足感等作用的加强,将会有相当部分干部自愿脱离机关,专心从事经济工作。这样,乡镇机关的减员消肿和机构改革也就能顺利地实现“软着陆”。
三、示范服务基地建设是否真正有生命力
兴办示范服务基地,是基层干部创造的一个新生事物,它适应当前农村实际,也适应今后一个时期乡镇工作的发展走向。对这种适时之作,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现出了热烈的欢迎。中村乡党委书记称“这是多年来干的最开心的一件事”,大有柳暗花明之感。农民群众则称赞“共产党为我们做了一件好事”,认为“乡干部早就该这样当”。事实表明,基地建设是有客观必然性和群众基础的。
示范服务基地为什么能有这种生命力?从深层次看,主要在于:
第一,找到了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切入点”。农村改革特别是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转变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和方式。示范服务基地成了这一转换的突破口,使乡镇领导方式实现了“三个看得见的转变”。其一,从务“虚”向务“实”转变。如何把发展经济的意图变成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仅靠一般性号召、开会发文件难以奏效,关键要靠典型引路。基地建设既为乡镇从实际出发、更加主动地搞好经济工作找到了载体,又在广大群众身边树立了可看可信可学的典型。中村乡过去没有种烤烟的习惯,1994年推广烤烟种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任务的十分之一。1996年乡里抽调8名干部,租种72亩地烤烟。群众感到“干部敢干,我也敢干,干部能干,我也能干”,前往学习参观者络绎不绝。今年烤烟任务1200亩,虽没有行政命令,但实际完成了1380多亩。其二,由命令型领导向服务型领导转变。基地的运作,将对农民的工作变“我要你干”为“我带你干”、变“我逼你干”为“我帮你干”,使领导工作更充分地体现在服务上,将政府所想与农民所需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并且形成了经济上互利平等、共同发展的关系。其三,由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基地作为一个中介组织,分担了乡镇一定的管理职能,使政府能更好地行使间接管理职能,如推广适用科技和产业化发展计划。在农村管理体制上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已形成产业龙头的基地,作为协税单位,统一收缴本乡该项产业的农业特产税,农民直接与基地打交道。这样,既能据实征收,又减少了征收手续,减少了磨擦。
第二,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了独特作用。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与现代科技和大市场连接起来,有赖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乡镇以示范服务基地的形式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有利于组织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行政力量的推动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基地把乡镇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有的放矢地搞好服务,启动快,成效好,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生产。特别是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责任性。乡镇干部抓农村经济的苦恼之一是“身不由己”,往往某项产品市场行情好,各商家纷涌而至,一旦滞销商家即撒手不管,自己却没有调控能力和手段。建立基地使乡镇干部走进了市场经济的第一线,了解了市场,开拓了市场,掌握了发展主动权,并且直接承担起保护农民利益的责任。因此,在市场波动时,基地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更自觉、更主动。近两年来牛蛙市场行情下跌,每斤25元下跌到5~6元。湘江镇牛蛙公司外出学习掌握了膨化饲料饲养技术后,迅速推广,同时,减免农户特产税,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使全镇牛蛙养殖仍稳定在400亩的规模,今年牛蛙价格回升到每斤12元左右,农民得到了实惠。
第三,为解决影响干群关系和农村稳定的一些突出矛盾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影响基层干群关系和农村稳定的有多重因素,其中“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不可忽视。由于管理体制和领导方式转变的滞后,基层机构和人员膨胀,管理成本很高。1996年全省乡镇干部中,仅行政编制和县级以上聘用的干部,总数达到93892人,比1989年增加了10.46%。会昌县1996年底有乡镇干部1759人(含各类招聘干部),每个乡镇平均80人。以人均年工资5000元计算,仅工资总额每个乡镇要支付40万元,加上其他各项开支,人头费有的占到乡财政支出的80%以上。而农业县乡财政收入的大头来自农业和农户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收支矛盾非常突出。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稳定。解决这一矛盾,简单地在压缩机构和精简人员上作文章难有作为。如今,示范服务基地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转变了领导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工作效果;另一方面,减轻了财政压力,分流了干部,乡镇干部从“消费型”变为了“创业型”。目前的尝试尽管还是初步的,但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深刻的。
四、对示范服务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领导,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建议以会昌等地为典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交流和推广。在村级组织整顿和建设工作告一阶段后,应把乡镇创办示范服务基地、转变领导方式作为下一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点,稳步推进。要有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展开,第一批面不宜太大,以1/3左右的乡镇为宜,用3至5年时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全面推开。要发挥乡镇的主动性,在选择产业和具体发展方式上,不搞一刀切。要把握好适用范围,从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基地建设的实践看,当前基地建设以选择农业或涉农性项目为宜,不宜扩散到工业项目和乡镇企业中去。
第二,健全制度,积极扶持,促进基地健康发展。首先,应解放思想,划清基地建设与不准干部经商办企业政策的界限,保障基地干部的合法劳动收入。其次,要搞好服务。应为乡镇基地提供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培训经营管理和适用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并从信贷、扶贫及农业开发资金等方面给予基地建设必要的支持,同时在税赋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在条件许可时,以经济的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组织的跨地区组合和联合,在省、市(地)、县几个层次中实现基地建设的网络化、行业化,使省、地市、县“总公司(总协会)”成为乡镇基地的坚强后盾和依托,走向大市场。再次,要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简政放权,解决乡镇发展中的条块制约,增强乡镇发展的整体功能。在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聘用上,要从严掌握,卡住进人关。
第三,在具体操作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能带动千家万户致富、适应千家万户需要的项目。既要搞特色农业,也应在常规农业上取得大的突破。(2)不能把办基地当作大包大揽、归大堆,搞强制性的行业组合或垄断经营,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处理好与乡镇其他服务组织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与“七所八站”的关系,能结合的应结合,能联合的应联合,发挥好它们的作用。并不失时机地向村组延伸,以带动和促进村级组织建设。(3)兴办基地切忌搞“大锅饭”,投资应以民间资金为主,集体资金的使用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责任制。切忌乱铺摊子,应以存量资源资产组合为主。不能大量招聘人员来兴办基地,避免形成包袱。要处理好基地收益分配中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引导基地建立必要的风险基金,增强其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