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疾病自查自疗手册
10649300000078

第78章 2、肾癌

通常来说,肾癌为源于肾实质的恶性肿瘤,又称肾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肿瘤,约占肾肿瘤总数的75%~80%,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多于女,约3~5:1.

“健康自测”

血尿。

腰痛。

肿块。

高热。

肝功能异常。

贫血。

高血压。

“常识”

1.肾癌发病率。

据科学统计,肾脏肿瘤在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膀胱肿瘤。据国、内外统计,肾脏肿瘤占全身肿瘤的0.4%~3%。随着影象诊断的发展和普及,不少无症状的肾肿瘤包括恶性肿瘤,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腹内疾患进行B超或CT检查时被发现,实际发病率尚待进一步观察。

目前,肾脏肿瘤的病因仍不确切,各族及地理条件不是引起肾脏肿瘤的重要因素。有报道放射线和病毒可引起肾癌;某些遗传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可合并肾细胞癌;肾结合合并肾盂癌,可能与局部长期慢性刺激有关。

肾病与吸烟也有一定的关系。戒烟者比从不吸烟者患肾癌的危险性高2倍,重度吸烟者较轻度吸烟者发病率更高,吸烟时间长短与患病率直接相关,并认为吸烟者尿内各种诱变活性物质含量增高;烟草中的二甲基亚硝基胺导致肾癌,虽尚未得到临床证实,但动物实验中已使家兔诱发了肾癌,因而他们认为吸烟习惯加上其他危险因素如酗酒、职业接触等,可进一步增加发生肾癌的危险性。

2.肾癌的诊断。

(1)一般检查。血尿是肾癌重要的症状,红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3%~4%;亦可发生进行性贫血。双侧肾肿瘤,总肾功能通常没有变化,血沉增高。某些肾癌患者并无骨骼转移,却可有高血钙的症状以及血清钙水平的增高,肾癌切除后症状迅速解除,血钙亦回复正常。有时可发展到肝功能不全,如将肿瘤肾切除,可恢复正常。

(2)X线造影术为诊断肾癌的主要手段。

第一,X线平片。

X线平片可以见到肾外形增大,轮廓改变,偶有肿瘤钙化,在肿瘤内局限的或广泛的絮状影,亦可在肿瘤周围成为钙化线,壳状,尤其年轻人肾癌多见。

第二,肾动脉造影。

肾动脉造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肾动脉造影可发现泌尿系统造影未变形的肿瘤,肾癌表现有新生血管,动静脉瘘,造影剂池样聚集包膜血管增多。血管造影变异大,有时肾癌可不显影,如肿瘤坏死,囊性变,动脉栓塞等。肾动脉造影必要时可向肾动脉内注入肾上腺素正常血管收缩而肿瘤血管无反应。

在比较大的肾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时亦可随之进行肾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手术中出血肾癌不能手术切除而有严重出血者可行肾动脉栓塞术作为姑息性治疗。

第三,静脉尿路造影。

静脉尿路造影是常规检查方法,由于不能显示尚未引起肾孟肾盏未变形的肿瘤,以及不易区别肿瘤是否肾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所以其重要性下降,必须同时进行超声或CT检查进一步鉴别。但静脉尿路造影可以了解双侧肾脏的功能以及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的情况,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超声扫描。

超声检查是最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肾脏内超过l厘米肿块即可被超声扫描所发现,重要的是鉴别肿块是否是肾癌。肾癌为实性肿块,由于其内部可能有出血、坏死、囊性变,因此回声不均匀,一般为低回声,肾癌的境界不甚清晰,这一点和肾囊肿不同。肾内占位性病变都可能引起肾盂、肾盏、肾窦脂肪变形或断裂。肾乳头状囊腺癌超声检查酷似囊肿,并可能有钙化。肾癌和囊肿难以鉴别时可以穿刺,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是比较安全的。

穿刺液可作细胞学检查并行囊肿造影。囊肿液常为清澈、无肿瘤细胞、低脂肪,造影时囊壁光滑可肯定为良性病变。如穿刺液为血性应想到肿瘤,可能在抽出液中找到肿瘤细胞,造影时囊壁不光滑即可诊断为恶性肿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肾内实性肿瘤,其超声表现为脂肪组织的强回声,容易和肾癌相鉴别。在超声检查发现肾癌时,亦应注意肿瘤是否穿透包膜、肾周脂肪组织,有无肿大淋巴结,肾静脉、下腔静脉内有无癌栓,肝脏有无转移等。

第五,核磁共振成像(MRI)。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肾脏是比较理想的。肾门和肾周间隙脂肪产生高信号强度。肾外层皮质为高信号强度,其中部髓质为低信号强度,可能由于肾组织内渗透压不同,两部分对比度差50%,这种差别可随恢复时间延长和水化而缩小,肾动脉和静脉无腔内信号,所以为低强度。

第六,CT扫描。

CT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可以发现未引起肾盂肾盏改变和无病状的肾癌,可准确的测定肿瘤密度,并可在门诊进行,CT可准确分期。有人统计其诊断准确性:侵犯肾静脉91%,肾周围扩散78%,淋巴结转移87%,附近脏器受累96%。

3.肾癌的转移途径。

肾癌可通过直接浸润、淋巴途径和血运三种途径转移。肺和骨髂是常见的转移部位。

(1)直接浸润。肾癌逐渐长大,穿破肿瘤包膜朝四周扩散,向内侵入肾盂,向外突破肾包。

(2)血运转移。是肾癌重要的转移途径,癌细胞侵犯静脉,从毛细血管、肾内静脉至肾静脉,在静脉内形成瘤栓,可进一步伸入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并向肺、骨髂和其他脏器,引起广泛的血运转移。膜侵及肾周脂肪和筋膜,蔓延到邻近组织如结肠、肾上腺、肝、脾及横膈等。

(3)淋巴途径。据统计15%~30%的肾癌可经淋巴途径转移。左侧转移到肾蒂、主动脉前和左外侧淋巴结;右侧累及肾门附近、下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治疗”

肾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等效果不理想,亦不肯定,有统计肾癌配合放疗对5年生存无影响。

1.肾癌手术分为单纯性肾癌切除术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目前公认的是根治性肾癌切除术可以提高生存率。根治性肾癌切除术包括肾周围筋膜及其内容:肾周围脂肪、肾和肾上腺。关于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是否进行局部淋巴结清扫尚有争议,有的认为淋巴结转移时往往有血行转移,有淋巴转移的病例最终都出现血行转移,淋巴结分布广,不易清除干净;但亦有人认为,淋巴结转移主要在肾门附近;下腔静脉和主动脉区,可以根治性切除,但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手术发现有转移灶者,很少有生存超过5年者。

肾癌手术时应争取先结扎肾动脉和肾静脉,可以减少手术中出血和可能引起的肿瘤扩散。肾癌是多血管肿瘤,常有大的侧枝静脉,手术容易出血,且不易控制。因此,在较大肿瘤手术时,可以在术前进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可引起剧烈疼痛、发热、肠麻痹、感染等,不应常规应用。

2.免疫治疗。多年来已证明人体实性肿瘤内淋巴细胞对其肿瘤细胞有免疫反应,但这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自体肿瘤的细胞毒作用往往较低,因肿瘤内有抑制的机制,这种细胞需在体外刺激和扩增,使之对自体肿瘤充分发挥细胞毒作用。

3.化学治疗。肾癌的化疗效果不好,单用药治疗效果更差。有专家统计37种化疗药物单药治疗肾癌其中以烷化剂效果较好。

肾癌手术后复发的病人,容易有骨、肺转移,但常缺少特异症状。因此,对肾癌手术后病人,应多注意有无消瘦、贫血、疼痛、咳嗽等非特异症状。并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胸部透视。

一般肾癌经肾切除治疗后5年生存率35%~40%,10年生存率17%~30%。肾癌的预后有时难以估计,可以在肾癌切除手术后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出现转移。

“预防”

保持乐观的人生观,稳定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戒烟,避免放射线侵害,慎用激素。加强对铅化合物接触的防护。减少化学性致癌物质的接触,是预防本病不可忽视的措施。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食用霉变腐烂腌制食品。宜用清淡饮食,适当进食鱼、鸡蛋及少量动物瘦肉。

积极开展防癌宣传,普及防癌知识,做到对肾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是决定本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