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疾病自查自疗手册
10649300000062

第62章 3、龋齿

龋齿也称为蛀牙,是儿童最常患的疾病。研究显示,蛀牙率上升是由于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消耗量增加所致。

“健康自测”

牙齿疼痛。

牙齿发生白垩色改变。

食物嵌塞。

牙对冷、热食物敏感。

“常识”

1.什么叫龋齿?

龋齿,俗称“虫牙”或“蛀牙”,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疾病。

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认为患龋齿是由于吃糖太多的缘故,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龋齿的病因是很复杂的。医学界经过长期研究认为:龋齿大致是由四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分别是细菌、食物、牙齿和时间。

龋病是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着病程的发展,而有色泽变化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般平均,龋患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

细菌产生有害牙齿的化学物质需要原料,而这些原料就是由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供给的。食物对于牙齿就象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食物供给身体以营养,使牙齿更坚固,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另一方面,食物中含有的糖类物质经过咀嚼吞咽,一部分残留于口腔内,被致龋菌所利用,产生对牙齿具有腐蚀性的物质,从而破坏牙体硬组织,进而导致龋齿的发生。

牙齿是很坚硬的,但由于遗传、营养等因素而导致牙齿发育过程中钙化水平不同,牙齿钙化程度低的人,牙齿表面凹凸不平,牙釉质层相对较薄弱,容易被破坏;另外,牙齿排列不整齐,食物残渣容易残留,也是龋齿易发的诱因。

细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方面聚合产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另方面产酸使牙齿脱矿菌斑的组成比较复杂除大量细菌外还有糖蛋白酶等物质。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2.涎液在正常情况下的作用。

(1)增加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牙龋;另方面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时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2)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

(3)抗溶作用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

(4)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起中和作用。

(5)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

(6)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

3.龋齿疾病的因素。

龋齿是多因素疾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唾液、饮食、牙和细菌,三者相互关联,缺少一个方面都不能发生龋齿。当前学者们认为唾液作为牙齿的外环境,是重要影响龋病的因素。

(1)唾液。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着缓冲、洗涤、抗蓖或抑菌等作用。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助长菌斑形成和粘附在牙齿表面上。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影响其缓冲能力,也影响细菌的生活条件。

(2)牙齿。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胞和食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龋齿。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齿。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3)饮食。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牙齿发育时期,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钙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如果食物中含有的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磷、钙、维生素B1和氟等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造成龋齿发病的条件。乳牙在胎儿期即已发生、发育和钙化,母新乳期的营养,对胎儿乳牙的发育虽然没有决定性影响,但加强母体营养仍对乳牙钙化有利的。除非母体患严重代谢障碍病或遗传病,一般乳牙不易受到严重影响。

(4)细菌。龋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细菌在龋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公认龋病是细菌病致龋的细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粘合物叫作牙菌斑或菌斑。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临床调查证明,口腔中菌斑多的儿童龋齿也多。

“治疗”

龋病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病变过程,阻止其继续发展并恢复牙齿的固有形态和功能。由于牙齿结构特殊,虽有再矿化能力,但对实质性缺损无自身修复能力,除少数情况可用药物外,均需根据牙齿缺损的范围体积,采用充填术嵌体或人造冠修复治疗,以恢复形态和功能。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在磨除龋坏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抑制龋病发展的方法,适用于恒牙尚未成洞的浅龋,乳前牙的浅中龋洞常用药物,包括氨销酸银和氟化钠等。

治疗方法:先将龋坏组织尽可能磨除,并磨去洞缘牙齿薄片使洞敞开;以棉条隔离唾液擦干牙面后,以小棉球蘸氨硝酸银溶液涂擦龋坏牙面,温热气枪吹干再涂,如此两次。然后以香油小棉球涂擦,使之还原成黑色吹干即完成治疗。所形成的还原银沉淀于牙本质小管中,阻塞牙本质小管阻止龋的发展。

2.银汞合金充填术。

对已形成实质性缺损的牙齿充填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成效较好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可分为两步:先去除龋坏组织和失去支持的薄弱牙体组织,并按规定要求将窝洞制成合理的形态,然后以充填材料填充恢复其固有形态和功能,适用于充填后牙和隐蔽部位的前牙洞。

“预防”

培养正确刷牙习惯,三岁起即开始刷牙,饭后刷牙、睡前刷牙。

多食蔬菜及纤维性食物,加强自洁作用,少吃甜食,特别是睡前不进食粘性甜食。

定期检查口腔,及时纠正不良的牙位。

利用药物、化学杀菌剂、机械方法、激光防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