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疼爱孩子理所当然,但疼爱不是溺爱,不是一味地娇惯和迁就。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也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所以非常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
1.溺爱不利于孩子成长
溺爱子女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现在条件好多了,又是只有一个孩子,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
正是怀着这种想法,我们做父母的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业、值日扫地等。
我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
要知道,我们个体的成长过程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而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
在0至2岁期间,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因这个时候,孩子还完全没有自立能力。
在2至4岁期间,我们要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
我们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溺爱心理。这种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
天真、幼小和“一张白纸”的孩子,最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溺爱成了家庭教育、引导孩子的障碍。孩子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同时,溺爱使大人不能给孩子以适当的批评,不能让孩子明白对与错、能做与不能做、好与坏的区别。
0至2岁期间,我们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到了2至4岁,我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至孩子成人了,我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
要么,在我们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我们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2.克服溺爱的方法
溺就是淹没的意思,如果我们做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就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当然淹没的不是人,而是孩子的优良性格。现代社会,溺爱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己的溺爱心理呢?
(1)要有理智
做父母的,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则。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
(2)严格要求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我们的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而且,态度也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3)认清目的
我们一定要清楚,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是与我们同样的一个人。孩子终究是要离开我们独立生活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我们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是让他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4)提供机会
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把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及他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要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5)循序渐进
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能让孩子做不能做到的事情。
学会爱护的技巧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过分的关心溺爱,不仅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还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独立的机会。我们如何做才是真正做到了爱自己的孩子呢?
(1)不给孩子搞特殊
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等的坏毛病。我们应当视孩子为家庭普通一员,吃水果,先要给长辈吃、然后再自己吃,家里的一切都是大家享用,玩具大家玩,鼓励孩子克己利他、爱人为乐。
(2)不过分关注孩子
不要让我们一家人时刻都围着孩子转,这样给孩子造成娇气十足,没有礼貌,任性,“人来疯”等现象严重。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过分去注意孩子,也不要把孩子当中心话题,鼓励、引导孩子专心做自己的事,不能妨碍大人做事与谈话。对孩子有礼貌表示尊重是必须的,客人来了不要吵闹,要有礼貌。
(3)不有求必应
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我们不应满足的就决不给予满足,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要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因为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积极的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
(4)不放任自流
我们不要因忙于工作而消极地等待环境的恩施,或任凭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侵蚀我们的孩子。要言传身教,建立良好的规律生活环境,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恰到好处的看电视和按时睡眠的习惯。
(5)不乞求孩子
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乞求央告的态度,也不要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严肃认真的,要求是适当的,估计孩子能做到,给与鼓励、信任、尊重,语言和语气应当是简短、坚定的,孩子做好了,给与赞许或奖励,孩子不听话,也应有严肃的教育、批评。
(6)不包办一切
在孩子可以自理的时候,我们不要处处侍侯、处处包办。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会养成依赖心理、胆小、没有自信等。要鼓励孩子尽可能早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增加孩子的劳动难度,多多表扬孩子,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慢慢的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就锻炼出来了。
(7)不迁就依从
在孩子哭闹面前,我们要保持平静,若无其事、说清道理、决不迁就。既不要一哭闹就依从孩子,也不要打骂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要谈点有趣的事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事后我们要给予讲道理和批评,甚至给予冷淡,有时冷淡也是教育孩子听话的有效方法。家长的正确处理孩子就会变得懂事、明理、能自制和关心人的好孩子。
(8)要统一思想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有时父母管孩子,奶奶爷爷护着,这样给孩子造成没有是非观念,性格会扭曲,有时还会引起家庭矛盾。只有一家人统一认识、统一方法、才能把孩子教好。
如果我们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家中成员都给予支持,要配合默契。即使某个成人教育不当,其他人也不要当面干预,这才是真正爱孩子,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贴心小提示
你肯定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你知道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具备哪些吗?现在让我来告诉你吧!
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并未引起我们家长的足够注意。一旦当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这时,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们家长需细心观察,尽早干预,避免因为疏忽而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