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念扰人心,心有杂念则不得安宁
生活中,我们总有时候心里静不下来,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能专注。事后回想,这正是因为我们心里有杂念。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可是我们心中的杂念又何止两个、三个呢?有杂念的心,好似乱风中的悬旌,飘摇不定。这时候,就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沉思:到底是什么在干扰内心?
澄净的湖水才能映出山的影子,宁静的心灵才能发现问题所在。若湖面波浪起伏,映在湖面上的山影也会破碎不可见。佛教有“安禅制毒龙”的说法,说的是人的欲念仿佛是一条毒龙,若任其肆虐,不但害人,终将害己。唯有静心自省,安详淡定,才能制服欲念之龙。
现代社会,我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很多诱惑,同时也经历着很多麻烦:学习的时候,有玩乐的诱惑,也有知识难点的困扰;工作时,有偷懒的诱惑,也有工作困难的挫折……凡是当我们经不住诱惑、挨不住困难时,杂念就产生了。人心生了杂念,就像机器生了铁锈,很难再正常运转。
一棵大树,如果枝杈太多,旁逸斜出,一有大风雨,主干就有折断的危险,老农种棉,必须要把棉花树上多余的枝杈掰掉,才能避免棉花疯长,秀而不实。树木如此,人也是一样。凡是心无杂念的人,往往能无视外界干扰,用心专注、持久如一,终有所成;而三心二意、心思繁杂的人,很难指望他有什么大成就。
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他的全部思考、全部感情、全部行动都倾注在这件事情上的时候,我们才能说他达到了专心致志的境界。这时候往往是他效率最高、表现最好的时候,任何困难都变得容易了。这就相当于把千斤的力量集中在针尖那么大的点上,自然无坚不摧。如果心有杂念,心思受干扰,心力就会分散,以千斤之力灌注在百米操场上,自然渺无影响。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则寓言:弈秋是全国最厉害的围棋高手,他为了使自己的棋艺不失传,于是收了两个弟子,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人,专心一念,心思时刻不离棋盘,把弈秋的话都记下来了;另一人虽然看上去也在听师父讲,眼睛注视着棋盘,可是心里老想着天上有大雁飞过,自己好拿弓箭射下来吃。结果,两人同样的聪慧,老师同样的教导,两人棋艺的高低差别却不啻霄壤。原因何在?一人专心,另一人心中始终有杂念相扰。
有人说:“我知道专心的好处,自己也努力排除杂念,可是总有一些事情来干扰我,这是因为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不能做到内心安宁。”这样说的人,应该看看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回答。一次,六祖慧能来到南海法性寺,正好遇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忽然,一阵风吹来,长幡飘动。有两位僧人辩论风和幡,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两人争执不已。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说这些话的人,是不是也要看看,所谓“总有些事情来干扰我”,是否只是自己的托词,而真正的原因,还是自己太过于执著于外界的现象,忽略了内心的想法呢?
我们不是禅僧,也许并不需要做到心似古井一般安静。但是,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既带给了我们种种方便和快乐,也带给了我们难以抗拒的诱惑和无法排解的压力。这个时候,静一静心,赶走内心的杂念,还自己一个安宁明净的心态,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世间万事任自然,自然万事无烦恼
有的人因为对“有”的认识不足,总是在有所得的心态下生活,对于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能令我们生起执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执著地位、执著财富、执著事业、执著信仰、执著情感、执著家庭、执著生存的环境、执著拥有的知识、执著人际关系、执著自身的见解、执著技能所长等。由于执著的关系,我们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恋恋不舍的心态,执著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
在唐朝有位叫懒残的禅者,由于他修行上的造诣远近闻名。有一天,皇上派了使者来请他,此时禅师正在山洞中烤芋头吃,使者宣读了皇上的圣旨,禅师睬也不睬。时值冬天,天气很冷,禅师冻得流着鼻涕,使者见状,劝禅师擦去鼻涕,禅师说:我没有工夫给俗人揩鼻涕。禅师有首写照自己生活的诗,可见他的潇洒自在。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水月无形,我常只宁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禅者隐居山林之中,面对青山绿水,一瓶一钵,了无牵挂,对于他们来说,生死都已不成问题了,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他们操心呢?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在山林里参佛打坐,不知不觉中他喊出了:“快乐啊!快乐啊!”佛陀听到了就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快乐呢?”跋提王子说:“想我当时在王宫中,日夜为行政事务操劳,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又要担心自身的性命安全,虽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穿的是绫罗锦缎,吃的是山珍海味,多少卫兵日夜保护着我,但我总是感到恐惧不安,吃不香,睡不好,现在出家参佛了,心情没有任何的负担,每天都在法喜中度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情因为有执著、有牵挂,对拥有的一切都足以产生恐怖,比如一个人拥有了财富,他会害怕财富的失去,想法子如何保存它;拥有地位,害怕别人窥视他的权位;拥有色身,害怕死亡的到来;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怕弄脏了;谈恋爱,害怕失恋;拥有娇妻,害怕被别人拐去或跟谁跑了;黑夜走路,害怕别人暗算;在大众场合说话,害怕说错了丢面子。总之,对拥有的执著牵挂,使得我们终日生活在恐怖之中。觉悟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像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
唐朝的德普禅师在他死亡之前,把所有的门徒全召齐了,问大家:“我死了以后你们准备怎样对待我啊?”弟子们立刻表示:“我们会以丰盛的果物来祭拜,开追悼会,写挽联。”禅师说:“我死了,你们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不如趁我现在活着,举行这些仪式,让我开心以后再死,好不好?”弟子们听了面面相觑,但又不敢违师命,于是布置灵堂,准备了珍馐美味,写祭文,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禅师吃饱看足了,很高兴,对弟子们嘉奖一番,悠悠坐化。
对于荣辱,禅者更不会介意。
日本有位白隐禅师,德行很高。他有一个开绸布店的信徒,信徒有个女儿,和一位青年私下相爱,还没出嫁肚子就一天天地凸出了。做父亲的很生气,逼问女儿到底是谁造的孽。女儿怕说出男朋友会被父亲打死,她想到了父亲平常最尊敬白隐禅师,于是就说是白隐禅师做的。父亲一听气得要命,就拿了木棒,不分青红皂白把禅师痛打了一顿,禅师也没有辩解。后来此女生了孩子,扔给禅师,禅师又像保姆一样,四处乞求奶汁喂养小孩,到处遭受辱骂与耻笑,禅师一点都不在意,只希望把小孩带大。
在此之前,小姐的男朋友早已吓得跑到他乡外地去了,过了好几年才回到家乡,知道了这里发生的一切,就找到了小姐,说:“我们怎么可以这样让禅师受辱呢?真是罪过。”于是向小姐的父母说明真相。全家去向禅师道歉,禅师一点也不感到委屈,只简单地说:“小孩是你们的,那你们就抱回去吧。”
种种欲望导致人生的各种祸患,因此,《心经》中告诉我们:从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无智无得,心无牵挂,这些欲望也就不能扰乱我们的心境,我们的人生也自由了。
天下无不可容之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身处低下。要想拥有百川的事业和辉煌,首先要拥有容得下百川的心胸和气量。
五代时,骁将王景有勇无谋,凭一身武艺为梁、晋、汉、周四朝效力,做到了节度使,宋初封太原郡王,死后追封岐王。他的几个儿子也和他一样,骑射之外别无所长。大儿子王迁义跟随宋太祖打天下,功不大,官不高,却自以为了不起,好夸海口,经常抬出他父亲的大名来炫耀,逢人便宣称“我是当代王景之子!”人们听着好笑,都称他为“王当代”。
从整个社会来讲,还是得有人管理、有人做官。问题是对做官者来说,要注意的是,忘记地位也就是放低自己,真正地把自己视为普通人,不要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据《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遇到了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富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到哪里都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即使成名成家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知识是无止境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会不理你那一套。因此狷狂必忍,否则害人害己。
如何忍傲忍狂,王阳明认为:狷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地谦和。自我克制,审明进退,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虚以处己,下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忍狂制傲,方可成大事。
我们需要学会宽容,“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懂得宽容待人的好处。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我们要接受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
宽容代表着一个人的美好心性,也是最需要加强的美德之一。俗语讲,眉间放一“宽”字,自己轻松自在,别人也舒服自然。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也许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面对自己的人生。
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因为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就能够设身处地地接受对方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如果执著于过去的错误,就会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并且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宽容是一种幸福。我们在宽恕别人的同时,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所以说,宽容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
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就拥有了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这是易于拥有的一笔财富,它在时间推移中升值,它会把精神转化为物质。选择了宽容,便赢得了财富。
因此,只有用一种比大海还要宽广的胸怀去对待人生、对待他人,生活才会变得更精彩。
泰然面对尘世中的苦与乐
“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的优势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因一时得失而忧心忡忡或兴奋狂跳。也不要大喜大悲,那样会使我们失去冷静。
遇到苦难,要以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是我们的导向,它能把我们从痛苦中引领出来。在沉重的打击面前,需要有处乱不惊的乐观心态。冷静而乐观,愉快而坦然。在生活的舞台上,要学会对痛苦微笑,要坦然面对不幸。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成就能给你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你带来烦恼。不要过分地去追求,也不要过分地重视自己的地位,你便会过得坦然而自信。
春秋时期,列子穷困潦倒。郑相子阳的宾客向子阳荐举列子,子阳就派使者送他数十车的谷子,列子再三拜谢而拒绝了。
使者走后,列子的妻子对他捶胸顿足地埋怨说:“听说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乐幸福,可现在我饿得面黄肌瘦。相国让人送给你粮食,你却不接受,这岂不是命中注定要穷困一辈子吗?”
列子却笑着对妻子解释说:“我之所以拒收相国的粮食,是因为相国并不是真正了解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谷子。以后,他也会因听信别人的话怪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况且接受别人的供养,不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不义;为他效命,可替相国这种无道的人去牺牲,哪里算是义呢?”后来,郑国人民果然发难,杀了子阳。
在“利”与“义”之间,作出何种选择,是见利忘义,还是舍利求义,是经常用来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下的标准。列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清醒地看到了“无道的”子阳的本来面目,不为小利所动。一个人的坦然,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然和超然。
一个人要能自在自如地生活,心中就需要多一份坦然。笑对人生的人比起在曲折面前悲悲戚戚的人,始终坚信前景美好的人较之脸上常常阴云密布的人,更能得到成功的垂青。
马克·吐温被评论家们称羡为美国最伟大的爱开玩笑的人,他也是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从小就已经接触到生活的种种悲剧:他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他年少时相继死去;他的4个孩子,在他还活在人世的时候,也都一个个先他而去。他饱尝了生活的苦楚艰辛,可他坚信,如果用欢笑作为止痛剂来减轻苦痛,也能够得到乐趣。我们可以适当地使自己处于超然的地位,来观赏自身痛苦的情景。
在沉重的打击面前,需要有处世不惊的乐观心态,这样就能战胜沮丧,化坎坷崎岖为康庄大道。你可能一时丢掉了原本属于你的东西,或是错过了一次机会,但是,在精神上决不能失望。冷静而达观,愉快而坦然,是成功的催化剂,是另辟蹊径、迎接胜利的法宝。
无所欲,无所求,只愿有个好的体魄,有个幸福的家庭,衣能裹体,食能饱腹足以。这是一种超境界的平常心态。
摒弃世俗的偏见,豁达、洒脱,无忧无虑地承受人生百味,争取做到富不狂、贫不悲、宠不荣、辱不惊,真正拥有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痛痛快快地享受人世间的阳光和温馨。
1914年12月的一天晚上,爱迪生所在的新泽西州某市的一家工厂失火,将近100万元的设备和大部分研究成果被烧得一无所有。第二天,这位67岁的发明家在他的希望和理想化为灰烬之后,来到现场。大家都用同情和怜悯的眼光看着他,而他却镇定自若地对众人说:“灾难也有好处,它把我们所有的错误都烧光了,现在可以重新开始。”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乐观心态,使这位大发明家在事业上步步迈向成功。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就有太多的欲望。一个人需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淡泊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
得意也罢,失意也罢,要坦然地面对生活的苦与乐。假如生活给我们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也没什么的,因为那只是命运剥夺了我们活得高贵的权利,却并没有夺走我们活得快乐和自由的权利。
得失荣辱,一笑置之
历来的士大夫阶层中有些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在荣辱问题上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或仕或隐,无所用心,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百姓做点好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有时在利害与人格发生矛盾时,则以保全人格为最高原则,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弃人格而趋利避害,即使一时得意,却要长久地受良心谴责。
如何看待荣辱,什么样的人生观自然会有什么样的荣辱观,荣辱观是一个人人生观、处世态度的重要体现。公、侯、伯、子、男,有人以出身显赫作为自己的荣辱。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荣辱则以钱财多寡为标准。所谓“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以及“死生无命,荣辱在钱”、“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等俗话正是揭示了以钱财划分荣辱的标准。
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夸耀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霞光万道,所谓“给点光亮就觉灿烂”。无可无不可,宠辱不惊,当如古人阮籍所云“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另一种人,也肯于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玫瑰花的诱惑,有了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更有些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官自傲,横行乡里,他活着就不让别人过得好。这些人是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了。
建文帝四年六月,朱棣攻下应天,继承帝位,改号永乐,史称成祖。论功行赏,姚广孝功推第一。故成祖即位后,姚广孝位势显赫,极受宠信。先授道衍僧录左善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拜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成祖与语,称少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然而当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时,广孝却不答应;赐予府第及两位宫人时,仍拒不接受。他只居住在僧寺之中,每每冠带上朝,退朝后就穿上袈裟。人问其故,他笑而不答。他终生不娶妻室,不蓄私产。唯一致力其中的,是从事文化事业。曾监修太祖实录,还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学术思想上颇有胆识,史称他“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当然,也曾招致一些人的反对。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三月,姚广孝84岁时病重,成祖多次看视,问他有何心愿,他请求赦免久系于狱的建文帝主录僧溥洽。成祖入应天时,有人说建文帝为僧循去,溥洽知情,甚至有人说他藏匿了建文帝。虽没证据,溥洽仍被枉关十几年。成祖朱棣听了姚广孝这唯一的请求后立即下令释放溥洽。姚广孝闻言顿首致谢,旋即死去。成祖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赐葬他于房山县东北,命以僧礼隆重安葬。
在明王朝初年那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以一个和尚的身份掩饰自己,觊觎权柄,殚精竭虑地策划兵变,导演了一出复杂而又尖锐的历史话剧,用计以坚朱棣反叛之志,训练军队鹅鸭乱声,又寡敌众智保北平以及疾趋京师并终于使江山易主,都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惊人才智和谋略。至于他功高不受赐,则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上层残酷倾轧的清醒认识和明哲保身的老谋深算。
在一场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中,美国两个职业拳手,年长的卡菲罗和年轻的巴雷拉上半场打了6个回合,实力相当,难分胜负。在下半场第7个回合中,巴雷拉接连击中老将卡菲罗的头部,打得他鼻青脸肿。
短暂的休息时,巴雷拉真诚地向卡菲罗致歉。他先用自己的毛巾一点点擦去卡菲罗脸上的血迹,然后把矿泉水洒在他的头上。巴雷拉始终是一脸歉意,仿佛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罪过。
接下来两人继续交手。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体力不支,卡菲罗一次又一次地被巴雷拉击倒在地。
按规则,对手被打倒后,裁判连喊3声,如果3声之后仍然起不来,就算输了。每次卡菲罗都顽强地挣扎着起身,每次都不等裁判将“3”叫出口,巴雷拉就上前把卡菲罗拉起来。卡菲罗被扶起后,他们微笑着击掌,然后继续交战。
裁判和观众都感到吃惊,这样的举动在拳击场上极为少见。
最终,卡菲罗以108:110的成绩负于巴雷拉。观众如潮水般涌向巴雷拉,向他献花、致敬、赠送礼物。巴雷拉拨开人群,径直走向被冷落一旁的老将卡菲罗,将最大的一束鲜花送进他的怀抱。
两人紧紧地拥在一起,俨然是一对亲兄弟。做人应有广博的胸怀,足可以容纳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种胸怀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心胸开阔的人。他们能容别人难容之事,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功名利禄,随时保持一份好心情,摆脱凡俗尘世的羁绊,专心去干他们的大事业。
怨恨就像一团麻,要想解开,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善心。心胸狭窄、“英雄气短”的人,只会用极端的办法加剧矛盾。巴雷拉和卡菲罗在此所表现出来的为人境界是值得称道的。
在自己失败的时候,还能够坦然为成功的敌手庆贺,表现出的是一种难得的宽容和自信;在自己胜利的时候,还热情地给失败的对手以鲜花,这是一种人格境界上的更大成功,这种境界里蕴涵了宽容、忍耐和谦逊的品德。
商业社会,要真正做到脱离物质而一味追求人格高尚纯洁确实很难。但要有了人格追求,起码可以活得轻松潇洒些,不为物质所累,更不会为一次晋级、一次调房、一次涨薪而闹得不可开交,即使不争不闹,心中也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也不会为功名利禄而趋炎附势、投其所好、出卖灵魂、丢失人格。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两次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放弃利害,保住人格时,那种欣喜愉悦是发自肺腑的,淋漓尽致的。一个坦坦荡荡的人,他的心是宁静安逸的;而蝇营狗苟的小人,其心境永远是风雨飘摇的。
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里面有一个哲理,即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些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放下包袱,心灵才能轻松
《坛经》里陈述“若著相于外”的种种弊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懂得该“放下”、懂得“放手”。佛语中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的“屠刀”则泛指执念,“放”意为“放弃”。不论是“放弃”与“放下”,都是让人们将某些该放下的事情要敢于放下、勇于放下。
从古到今,芸芸众生都是忙碌不已,为衣食、为名利、为自己、为子孙……哪里有人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忙来忙去为什么?多少人是直到生命的终点才明白,自己的生命浪费太多在无用的方面,而如今却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生命的真谛了。唐代的寒山禅师针对这一现象作过一首《人生不满百》的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
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
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此诗可以这样解释:“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尽管人生非常短暂,但是人们却都抱着长远规划,全然忘记了生命的脆弱;“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不仅应付自己的烦恼,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操劳;“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生命中劳劳碌碌都是为衣食生计奔波,哪里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人生的轨迹就如同掉进水里的秤砣一样,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才会停止。
寒山禅师以此诗提醒世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闲再来修行,恐怕是永远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于是烦恼无穷无尽。倒不如尽量放下,烦恼自然会渐渐减少。话虽如此,又有谁能放下呢?
许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毛病,正因为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结果患得患失,徒增压力、痛苦、沮丧、不安,一无所获,真是越想越得不到。
有个孩子把手伸进瓶子里掏糖果。他想多拿一些,于是抓了一大把,结果手被瓶口卡住,怎么也拿不出来。他急得直哭。
佛陀对他说:“看,你既不愿放下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来,还是知足一点吧!少拿一些,这样拳头就小了,手就可以轻易地拿出来了。”
在生活中,要学会“得到”,需要聪明的头脑,但要学会“放下”,却需要勇气与智慧。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学会如何放下。于是占有金钱的人为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人为情所累……佛家劝人们放下,不是要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是说做过之后不要执著于事情的得失成败:钱是要赚的,但是赚了之后要用合适的途径把它花掉,而不是试图永远积攒;感情是应该付出的,不过不必要强求付出的感情一定得到回报,更何况什么天长地久。如果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慧,那么不仅会让周围的人受益,更是从根本上解脱了我们自己。
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的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拿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做礼物。
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
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
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
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地放下执著。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著、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著,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
在我们寻常人的眼里,世间的万法往往被认为是实有的,加之我们以固有的观念去看待世间的万物,因而在我们主观的视角中便产生了畸形的人生观,当做衡量世间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使我们深深地被是非、烦恼困扰住了。于是人生就平生起了许多的痛苦,而我们自身又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缠绕。
显然,我们要摆脱世间各种烦恼的缠缚,单纯地依靠世间的智慧,无疑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时我们还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放下”的勇气。比方说我们对某些事“求不得”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争取实现其目的,而当这一目的被实现之后,新的欲求又将会接着产生,于是转而产生新的烦恼,如此则永无了期。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心中能够产生一种“放下”的勇气,这个烦恼也就有了期限。
懂得“放下”,是一味开心果、是一味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只要我们能够适时地“放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摆脱心灵伤痕的困扰
著名棒球选手康尼·迈克81岁的时候,有人问他有没有为输了的比赛忧虑过。“多年以前我就不干这种傻事了。我发现这样做对我完全没有好处,磨完面粉就不能再磨。”他说,“水已经把它们冲到底下去了。”
世界拳王登朴希曾这样叙述自己拳坛生涯的最后一段岁月,他说当自己最后把世界拳王的称号输给对手时,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在雨中往回走,穿过人群回到房间。一路上,他看见了一直支持自己的观众眼睛里含着泪水,一些人要握住他的手安慰他。
一年后,不甘心的登朴希又跟对手比赛了一场,但此时他已没了信心,结果又失败了,从此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就这样完了。要完全克制自己不去想这件事情实在很难,终于有一天,他对自己说:“我不打算生活在过去里,我要能承受这一次打击,不能让它把我击垮。”
登朴希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做法是承受一切,忘掉过去的失败,然后集中精力来为未来计划。他开始经营百老汇的登朴希餐厅和大北方旅馆,安排和宣传拳击赛,举办有关拳击赛的各种展览会,他让自己忙着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为过去担忧。“在过去10年里,”登朴希说,“我的生活比我在做世界拳王的时候要开心得多。”
拿破仑·希尔说:“现实生活中你们不可能锯木屑,因为那些都是已经锯下来的。过去的事也是一样,当你开始为那些已经做完的和过去的事忧虑的时候,你不过是在锯一些无用的木屑。”所以,为什么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去做无意义的事呢?虽然,犯了错误和发生疏忽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又能怎么样呢?谁没犯过错?就连拿破仑,在他所有重要的战役中也输过1/3.何况,即使动用全世界所有的人马,也不能再把已经过去的挽回。如果过去的失败投下的一直是阴影,并且让它影响我们眼前和今后的生活,实在是一种自甘沉沦的做法。我们所面对的永远是未来,而不是过去。我们回忆起从前的时候,应该感谢它带给我们经验和动力,感谢它为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而做了一块铺路的垫脚石,把我们送上了一条更好的生活道路。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蠢蛋,不断做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终于,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
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