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换个想法找个活法
10646400000002

第2章 抑制苛求,为此刻的自己鼓掌

不开心,是不是标准定得太高

现代社会是个人与人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社会也是个压力巨大的社会。人们为了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相信“有压力才有动力”。事实上,压力既是推动人前进的“推进器”,也会变成破坏人生的“定时炸弹”。我们不但要学会给自己加压,防止松懈,也要学会给自己减压,让生活中多一点轻松自在。

2000年悉尼奥运会气手枪射击决赛第八发射击的时候,赛场气氛似乎到了窒息的程度。中国队选手陶璐娜的手在颤抖,枪口在晃动。果然,陶璐娜只打了9.4环。

据教练孙盛伟介绍,在一般的世界大赛决赛上,射击运动员的脉搏约为每分钟130次,而这场比赛中,运动员的脉搏则达到了160次左右!

陶璐娜的气手枪重量为1100多克,扣扳机的力量在500克以上。靶心的那个黑点直径为10毫米,0.1环的差距仅仅是0.5毫米。胜负成败就在细微差别之中。所以,射击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要求非常高,任何细小的情绪波动都将反应到手腕上、枪口上,并在黑色的靶心上留下不能磨去的印记。所以,运动员最好不要苛求自己。以平常心应战,这才是比赛胜利的不二法门。

过高地要求自己,是吞噬生命的无底洞,它需要拼尽全部的心力才能满足,这样,奋斗的过程只剩下压抑感和紧张感,乐趣全失。时间一久,内心便会产生无法排解的疲劳感,整个人就像被蠹空的大树,虽然外面看起来粗壮,稍遇大风雨就会拦腰折断。

人,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生物,事情做成了就高兴,失败了就生气。既然如此,何必把要求定那么高呢?辛弃疾在《沁园春·戒酒》词中有两句话:“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永不满足,不断上进,本是人生的进步动力,然而,给自己设下过高的目标,太过严厉地要求自己,能否达成目标不说,最起码会失去很多人生的乐趣。

股神巴菲特提到自己的行动指南说:“我们专挑那种1尺的低栏,而避免碰到7尺的跳高。”在成为人上人的拼杀中,有几人能最终胜出?又有多少人夭折在了半路上?量力而行,不强求,不强取,过平常人的安稳日子,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有一位同学,他在高中时立下志愿,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他功课的底子并不好,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每天在别人还没起床的时候就去读外语;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做习题。课外活动一概不参与,同学一块玩更没他的影子。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但给他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压力,还让他的性格变得沉闷、封闭。他就在紧张、疲惫中度过了高中生活。日后同学聚会,别人都聚在一块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的快乐时光,只有他一个人默默无语,因为他的高中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实在没剩下什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称帝后,他母亲杜太后不但不高兴,反而显出忧虑的神色。旁人不解,问她为什么,杜太后说了一番话:我儿能做上皇帝,我当然很高兴。可是皇帝这个位子,天下人人想坐,弄不好就要被人抢去,如今天下又不太平,我儿能荡平天下当然好,如果不能,恐怕到时候连个普通老百姓都做不了。想到这些,你说我能不忧虑吗?

俗话说:“吃多少饭端多大碗。”过分地对自己高要求,希望以此鞭策自己不断前进,只会适得其反。马儿是要鞭打跑得才快,但是再健壮的骏马也要休息,倘若骑手不顾马命,一味鞭策,坐骑就有累死的危险。马儿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把标杆降低点,对自己要求低一些,也许你会活得更轻松。

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是放纵堕落,而是基于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奋斗能得到成果,对放松能得到生活乐趣三者权衡利弊作出来的决定。漠视个人能力的局限,只会劳而无功;不比较奋斗成果和放松乐趣,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奋斗值不值得。

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相信自己不是芝麻,不会越榨越出油,相信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相信再坚强的人也会有疲惫的时候。努力拼搏,就像在人生路上猛跑,降低要求就是放慢脚步,去看看路边的风景。终点撞线的荣光固然可羡,路边的风景也是同样的美丽,甚至比终点的光荣还有价值。说到底,人生毕竟是旅途,不是谁设定好的竞赛。

与其苛责自己,不如灵活变通

做事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但同样需要有适当的放松。其实,奋斗不辍,持之以恒,只是一个人成才的条件之一,而其他条件,譬如机遇、天赋、爱好、悟性、体质诸项也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你研究某一学问、学习某一技术,或从事某一事业确实条件太差,而经过相当的努力仍不见效,那就不妨学会“放弃”,以求另辟蹊径。

动物园里新来了一只袋鼠,管理员将它关在一片有着1米高的围栏的草地上。

可是第二天一早,管理员发现袋鼠在围栏外的树丛里蹦蹦跳跳,他立刻将围栏的高度加到两米,又把袋鼠关了进去。

到了第三天早上,管理员还是看到袋鼠在栏外,于是他又将围栏的高度加到3米,把袋鼠关了进去。

隔壁兽栏里的长颈鹿问袋鼠:“依你看,这围栏到底要加到多高才能把你关住?”

袋鼠想了一想回答道:“很难说,也许现在就行,也许4米,也可能是5米。但是,如果那个管理员老是忘了把围栏的门锁上的话,那他永远关不住我。”

人生苦短,韶华难留。选准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镂”。但若目标不适,或主客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就不如学会放弃,“见异思迁”。如此,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再展宏图。班超投笔从戎,鲁迅弃医从文,都是“改换门庭”后而大放异彩的楷模。可见,如果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放弃,既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也不失为一种豁达之举。

据统计,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城市学习钢琴的儿童各有10万,粗略估计,全国学钢琴的儿童大概不会少于100万。要是光弹着玩玩倒也罢了,可是许多家庭都是认认真真把孩子当做钢琴家来培养的。很多夫妇自认为“这一辈子就这样了”,但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成就一番事业。于是父母省吃俭用,给孩子置办了一架进口钢琴,立志要培养出一个中国的“肖邦”、“李斯特”。

再如高考,一年一度高考风起云涌,一番拼搏,分出高下,几家欢喜几家愁。受教育资源限制,不论你如何“锲而不舍”,使尽浑身解数,录取率就决定了必然有近一半的考生要自愿或不自愿地“放弃”上大学的愿望。如果差距不大,偶尔失手,自然不妨厉兵秣马,来年再战;倘若成绩实在差距太大,再考几次也难有多大提高,那就应当机立断,学会“放弃”。有道是“成才自有千条道,何必都挤独木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没上完大学,大发明家爱迪生不过才小学毕业,照样不耽误他们成名成家,你又何必一条道走到黑呢,或许,你只退这么一步,便会海阔天空。

有一头小象非常顽皮,不管主人把它拴在哪里,它都会想尽办法挣脱,主人实在拿它没办法,最后只好将一根坚硬的木桩钉入地下,将它拴在木桩上,不论它如何用力都挣不开。从此,它就乖乖地被绑在那里,每天只能在绳子的长度范围内转圈圈。

小象渐渐地长大,成为一头力大无穷的巨象,可以拖拉很多的重物。大象仍然想到处走,但是只要把它绑在木桩上,它就静静地立在那里。主人甚至只是象征性地随便将木桩插在地上,大象只要稍稍用一点劲,木桩就会被拔起,但是这头象却顺从地站在那里,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我们很多时候都和这头大象一样,特别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将罪责一股脑儿地归结到自己是不是足够努力上,却并没有看看自己有没有给自己的思路设置一根木桩。

命运就是你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你的创造能力和你的分析能力及决断力,还有你的意志、胆识和处世方式等。力大无比的大象可以拔起一棵树,而它却屈服于一根小小的木桩,这不是因为它没有能力改变,而是从骨子里就不存在想改变的意识。因为它小的时候曾经试过多次,它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做到拉动木桩,所以,它认定了一根牢牢钉在地上的无法拉动的木桩就是它一生的命运,它再也没有想过要去抗争。在长大以后的多少年来,它试都没有试过一次!

每一个人现在所处的境况,正是由自己以往所抱的态度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变未来的生活,使之更加顺利,必得先改变此时的态度。坚持错误的观念,固执而不愿改变,恐怕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成为枉然。所以,改变比选择更重要。

过往的岁月里,你也一定不知倦怠地追求过财富、爱情、地位、名誉、金钱……如果这些东西你一直都没有追求到,为何不变一个方向?只为拥有另一片属于你的天空。

不必成为全才,发挥优势即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生的诀窍就在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最佳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你能经营自己的优势,就会给你的生命增值,成功对你来说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你经营自己的劣势,那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劳而无功,事倍功半。善战者以长击短,不以短击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各显其能才能把坏事变好,好事更好。发挥自己的长处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小男孩特别喜欢柔道,在别人的推荐下,他投到一位著名的柔道大师门下学艺。然而,小男孩还没有来得及开始学习,就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失去了右臂。就在他以为一定学不成柔道的时候,他的师傅找到了他,对他说:“如果你还想学柔道的话,我可以教你。”于是,小男孩开始刻苦地训练。然而,他师傅却只教给了他一个招式,然后让他反复练习。过了半年,师傅依然没有教给他新的东西。小男孩等不下去了,就去问师傅:“我是不是还要学点别的招数?”师傅说:“你把这一招真正学会了,就足够用了。”

又过了半年,师傅带着小男孩参加了一场柔道比赛,小男孩打败了所有对手,夺得了冠军。连他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后来,他向师傅请教这个问题:为什么他只有一只手、只会一个招式,却打败了所有对手呢?师傅告诉他:“你学的这一招,是柔道里最厉害的杀手锏,而对付这个招式的唯一办法,就是抓住对手的右臂。”

世间万物都是有自身优点的,“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优点,对个人来说,自身的发展就是要找到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扬长避短,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魏征谏唐太宗说用人当“爱而知其短,恨而用其长”,用人如是,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应该是这样。

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固然不错,但是目标如果和自身优势相差太远,那么实现目标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如果硬要去做演讲家,可想而知,他必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一个思维天马行空的人,选择了做质检员,一定不如去做策划好。不要苛求自己样样都好,只要有专长即可。

“木桶理论”的盛行,让不少人受到了影响,总是想着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弱项。然而,也有许多明智的人意识到在这个工作高度细分化的社会里,各种事情都会有专门人才来做,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补救自身弱点,才是更有价值的事情。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巧妙地避开自己的“弱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有可能成为各个领域的“冒尖户”。看来,所谓的“全面发展”在不断地“补短”中不知已将多少“精英”扼杀在萌芽状态,而刻意“取长补短”,则往往使人放弃了自己的优势智能,拼命发展自己的弱势智能,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马库斯·白金汉在《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说:“生活的真正悲剧并不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足够的优势,而在于我们未能使用我们的优势。”这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取长补短”悲剧的原因所在。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己打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及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及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及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虽然刘邦的计谋、政略、兵法都不如人,但是他有他的特长,就是能识人用人,能够把这些高人凝聚在自己周围,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从统计学角度来说,一无是处和十全十美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强项或弱项。你能做的,就是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去弥补自己的劣势。弥补劣势虽然有时有必要,但它不能让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过分地纠结于自己的弱势,不过是花费很多精力去让自己变得很平庸。因为人的禀赋不少是先天或是成长过程中决定了的,依靠教育、学习强行改变这种禀赋,也不过是事倍功半,到头来成为“样样通,样样生”的庸才罢了。

每个人都是花园里盛开的鲜花,而不必做整个花园;每个人都是璀璨的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而不是整个星空。扬长避短,才能发出诱人的馨香,才能绽放璀璨的光芒。

不必苛求完美,完美只是个幻影

许多人在年轻时,都倾向于为自己、为未来、为世界设定一个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而不肯承认现实是什么。不论自己有多能干,事业有多么成功,他们总是觉得和自己的理想中有差距,现实中的一切都是有缺陷的,因而他们总是处在不满足的状态。为了认定自己是否符合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他们总是在不断提高自我要求,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只是在追赶幻影。

古代西方有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德尔斐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说,苏格拉底才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去证实这个“神谕”。他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诗人、工匠等。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不能驳倒的”,于是,他反省自问,自己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很无知,因而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聪明之所在。

无独有偶。古代东方的老子也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自知自己不知才是最上等、最聪明的人。看来,自知自己无知才是真聪明,相反,自认为自己博学多知甚至能智胜天下者,倒可能是真糊涂。

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他的内心不可能平和,他的生活中也不会遇到真正的幸福,而且,今后可能也不会遇上。人们对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导致了内心的苛刻与紧张,内心的紧张又使他们更加苛刻地要求自己。所以,完美主义与内心放松满足相互矛盾,两者不可能融入同一个人的人格。事物总是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便不够理想,它也不会单纯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有谁试图使既定事物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变化而不顾客观条件,那么他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了。

有缺陷并不是一件坏事,那些自认为自身条件已经足够好以至于无可挑剔、不必改变现状的人往往缺乏进取心,缺少超越自我,追求成功的意志,相反,承认自己的缺陷,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却可以使我们处在一种清醒的状态,遇事也容易做出最理智的判断。

《金鱼和渔夫》这则神话,人人都知道。神话中,渔夫那贪婪的妻子总是苛求金鱼给她更多,终于落到了和以前一样贫穷的命运。现实中,我们许多人都过得不是很开心、很惬意,因为他们总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幸福的一面。

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不足,有什么不好呢?有一个故事也许能让我们有所感触:

有一个人对自己坎坷的命运实在不堪重负,于是祈求上帝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帝对他承诺:“如果你在世间找到一位对自己命运心满意足的人,你的厄运即可结束。”于是此人开始了寻找的历程。一天,他来到皇宫,询问高贵的天子是否对自己的命运满意,天子叹息道:“我虽贵为国君,却日日寝食不安,时刻担心自己的王位能否长久,忧虑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还不如一个快活的流浪汉!”这人又去询问在阳光下晒着太阳的流浪人是否对自己的命运满意,流浪人哈哈大笑:“你在开玩笑吧?我一天到晚食不果腹,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命运满意呢?”就这样,他走遍了世界的每个地方,被访问之人说到自己的命运竟无一不摇头叹息,口出怨言。这人终有所悟,不再抱怨生活。说也奇怪,从此他的命运竟一帆风顺起来。

也许你会说:“我并非不满,我只是指出还存在的问题而已。”其实,当你认定过错时,你的潜意识已经让你感到不满了,你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了。一床凌乱的毯子、车身上一道划伤的痕迹、一次不理想的成绩、数公斤略显肥胖的脂肪……种种事情都能令人烦恼,不管是否与你有关,是否是你的责任。这种苛求甚至发展到不能容忍他人的某些生活习惯。如此,你的心思完全专注于外物了,你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精神生活,你不知不觉地迷失了生活应该坚持的方向,苛刻掩住了你宽厚仁爱的本性。

没有人会满足于本可改善的不理想现状。所以,你应努力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法:你要用行动去补足缺陷,而不是“望洋”空悲叹,一味表示不满。同时你应认识到:自己总能采取另一种方式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好。但这并不是说你已经做了的事情就毫无可取之处,我们一样可以肯定自己已经完成的事物成功的一面。有句广告词不是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吗?所以,不要苛求完美,它根本不存在。

当你认为情况应该比现在更好时,就请把握住自己,理智地提醒自己,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很好。如果有过于要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就赶快治疗!当你摒除自己苛刻的眼光时,一切事物都变得美好起来了。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你会感觉到生活充满明媚的阳光。

如果无法改变,那就坦然面对

尽管我们的人生有诸多不如意,可我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然而,不肯接受这诸多“不如意”的人也不少见。他们拼命想让情况转变过来,不管这是不是还有用。为此他们劳心劳力,如果事情没有转机,他们就会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没有尽力,或是没有本事。然而,总有些事情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有句很通俗的谚语:“活人哭死人,犹如傻狗撵飞禽。”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与其苛求自己做无用功,不如坦然接受的好。

已故的美国小说家塔金顿常说:“我可以忍受一切变故,除了失明,我决不能忍受失明。”可是在他60岁的某一天,当他看着地毯时,却发现地毯的颜色渐渐模糊,他看不出图案。他去看医生,得知了残酷的现实:他即将失明。现在,他有一只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只也接近失明。他最恐惧的事终于发生了。

塔金顿对这最大的灾难作如何反应呢?他是否觉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完全不是,令人惊讶的是,他还蛮愉快的,他甚至发挥了他的幽默感。这些浮游的斑点阻挡他的视力,当大斑点晃过他的视野时,他会说:“嘿!又是这个大家伙,不知道它今早要到哪儿去!”完全失明后,塔金顿说:“我现在已接受了这个事实,也可以面对任何状况。”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内得接受12次以上的手术,而且只是采取局部麻醉。他了解这是必需的,无可逃避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地接受。他拒绝了住私人病房,而和大家一起住在大众病房,想办法让大家高兴一点。当他必须再次接受手术时,他提醒自己是何等幸运:“多奇妙啊,科学已进步到连人眼如此精细的器官都能动手术了。”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着这样的弱点:不能面对苦难。但是,只要坚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它。像本以为自己决不能忍受失明的塔金顿一样,这个时候他却说:“我不愿用快乐的经验来替换这次的体会。”他因此学会了接受,并相信人生没有任何事会超过他的容忍力。如塔金顿所说的,此次经验教导他“失明并不悲惨,无力容忍失明才是真正悲惨的”。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蠢蛋,不断做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终于,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

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学着做到如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

已故的爱德华·埃文斯先生,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家庭,起初只能靠卖报来维持生计,后来在一家杂货店当营业员,家里好几口人都靠着他的微薄工资来度日。后来他又谋得一个助理图书管理员的职位,依然是很少的薪水,但他必须干下去,毕竟做生意实在是太冒险了。在8年之后,他借了50美元开始了他自己的事业,结果事业的发展一帆风顺,年收入达两万美元以上。

然而,可怕的厄运在突然间降临了。他替朋友担保了一笔数额很大的贷款,而朋友却破产了。祸不单行,那家存着他全部积蓄的大银行也破产了。他不但血本无归,而且还欠了1万多美元的债,在如此沉重的双重打击下,埃文斯终于倒下了。他吃不下东西,睡不好觉,而且生起了莫名其妙的怪病,整天处于一种极度的担忧之中,大脑一片空白。

有一天,埃文斯在走路的时候,突然昏倒在路边,以后就再也不能走路了。家里人让他躺在床上,接着他全身开始腐烂,伤口一直往骨头里面渗了进去。他甚至连躺在床上也觉得难受。医生只是淡淡地告诉他: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埃文斯索性把全部都放弃了,既然厄运已降临到自己头上,只有平静地接受它。他静静地写好遗嘱,躺在床上等死,人也彻底放松下来,闭目休息,却每天无法连续睡着两小时以上。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由于心态平静了,他不再为已经降临的灾难而痛苦,他睡得像个小孩子那样踏实,也不再无谓地忧虑了,胃口也开始好了起来。几星期后,埃文斯已能拄着拐杖走路,6个星期后,他又能工作了。只不过是以前他一年赚两万美元,现在是一周赚30美元,但他已经感到万分高兴了。

他的工作是推销用船运送汽车时在轮子后面放的挡板,他早已忘却了忧虑,不再为过去的事而懊恼,也不再害怕将来,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热忱都用来推销挡板,日子又红火起来了,不过几年而已,他已是埃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了。

埃文斯是生活中的强者,原因在于他不仅能勇敢坚强地接受既定的现实带来的不幸和困境,并且能平静而理智地对待它、利用它。相反,那些始终试图改变既成事实的人,虽然看起来很辛苦、很努力,其实他们的内心倒可能是软弱的:他们无法说服自己接受不幸和困境,他们选择了欺骗自己。

厄运的到来是我们无法预知的,面对它带来的巨大压力,怨天尤人只会使我们的命运更加灰暗。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一种对我们有好处的活法,换一种心态,换一种途径,才能不为厄运的深渊所淹没。

当初,发明汽车轮胎的人想要制造一种轮胎,能在路况很差的地方行驶,抗拒坎坷和颠簸,开始情况不甚理想,失败连连。但经过不懈的探索试验,他们终于生产出了这样的轮胎。它既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又能抗拒一切的碎石块和其他障碍物。他们称赞它“能接受一切”。做人也应与好的轮胎一样,只有能接受一切,并且勇敢前进,才能通过人生的另一种途径走得更远。

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时,我们就能节省下精力,创造出一个新的、更丰富的生活前景。

张弛有度,适当轻松一下

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周初贤君周文王、周武王。这段话是说: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贤君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其实,治国如是,对待生活也应该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深山老林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老虎是兽中之王,不过要论力气,它不如黑瞎子(狗熊)大。狗熊的生命力特别顽强,而且皮糙肉厚,一般的攻击根本伤不了它。可是山里面虎熊相斗,总是老虎得胜,为什么呢?

狗熊和老虎都是身高力大的猛兽,它们一旦打起来,就是几天几夜。老虎打累了、打饿了,或是战况不利,就会撤出战场,先到别处捕猎吃。等到吃饱喝足,歇过劲儿来,回来再找狗熊打。狗熊就不一样了,一旦开打,就不吃、不喝、不休息,老虎跑了它就打扫战场,碗口粗的树连根拔出来扔到一边,等着老虎回来接着打。时间长了,狗熊终究有筋疲力尽的时候,所以最后总是老虎打败狗熊。

老虎和狗熊打架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追求一竿子插到底,一口气把所有问题解决。人生是个漫长的旅程,是马拉松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唯有张弛有度,才能持之以恒,把热情和精力保持到最后。

每顿饭只吃一样东西,再好吃的东西也会让人反胃;每天只做同样的事情,再有趣也会让人厌烦。神经一直紧绷,就算是铁人也有崩溃的一天。“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是让你耗尽自己最后一分精力和热情,而是鼓励屡败屡战、锲而不舍。

西谚有云:“只工作,不玩耍,聪明杰克也变傻。”那种把工作当成一切、一直工作不放松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工作狂”。工作狂之所以把自己完全泡在工作里,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工作,更不能表明他们很有毅力。事实正好相反,工作狂往往都是意志软弱的人。他们因为无法应付生活中的多种挑战,采取了逃避的办法,把自己埋在工作当中。所以,工作狂可能在工作上表现突出,但他们的生活却很少有能称心如意的。

真正有理智、有毅力的人,决不会是能抓紧而不能放松的人。他们有自信,所以能暂时放下心头的负担,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有智慧,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他们有毅力,放松但不放纵。他们在奋斗拼搏和放松享受之间出入自由,游刃有余。

适当放松一下,并不是要否认紧张工作,而是要让自己在奔波疲惫之余能有个喘息的机会,静下来享受生活。有人把人生目标树立得很高,希望功成名就,成为站立在金字塔尖上的人。可是,塔尖的容量是有限的,少数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多数人的默默无闻之上的。于是,不免有人伤心,有人失落。其实这又何必呢?不能成为第一,就坦然充当第二;不能爬到金字塔尖上,不妨就在塔中央看看风景。用轻松的人生规则主宰自己的快乐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生活的目的在于发现快乐、创造快乐、享受快乐,完不成的极限、遥不可及的梦想,就像是自己的影子,看起来虽然伸手可及,追起来就等于折磨自己,最后抓狂在自己的苛求中。不肯放松自己,在坚强上进的表面下,往往还隐藏着偏执与自我压抑,导致身心不健康。过于苛求自己的人通常感到自己的压力更大、更焦虑、身心更易疲惫,他们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放放假。如果长期在这种情绪下得不到缓解,就很容易走上极端,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患上各种心身疾病,比如抑郁症。这就是过于苛求的结果。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不应过分苛求,适当放松才是王道,否则会使自己生活在孤寂和焦灼之中。其实,不论年轻也好,年老也好,心中都该有一个梦想,梦想是人生的前进动力,没有梦想的人,就和干瘪的咸鱼没什么两样。但对于梦想不应过于苛求,追梦的脚步大可跑一会儿走一会儿,千万不要有紧无松,那样就太苛求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那样的活法是做了望山狂奔的笨马。梦若成真固然不错,梦没成真也没关系,不必过分苛求,顺其自然,心情才豁然!

为自己而活,拒绝别人对你的苛求

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人的生命了。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钱花完了可以再挣,机会没有了可以再争取。只有生命,浪费了就不能重来。然而,很多人的一生,却是为别人而过的。他们身边总有很多督促声,每当他们觉得“已经够好了”,那些督促的声音就会说:“还远远不够。”他们总是在别人的要求中披挂上阵,尽管身心已经疲惫。

近日,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这种教育方式轰动了美国社会,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虎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给女儿立下的“十不准”:

第一,不准夜不归宿;

第二,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

第三,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第四,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

第五,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第六,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

第七,不准有科目低于A;

第八,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

第九,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第十,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随着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这场讨论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不必怀疑,“虎妈”的教育方式在今天很多中国父母看来,简直是天经地义,而且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是爱孩子的表现。我们很多中国人,相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仅如此,很多人还从亲子关系上推而广之,对自己最关心的恋人、配偶、亲友也提出了种种的要求,希望他/她能在自己的鞭策下不至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乃至堕落下去。他们总是在担心你会不会自满,从此止步不前。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人生的评估标准,每个人的标准又往往各不相同。而希望得到认同是人的本性。所以当别人拒绝我们的想法,向我们说不,或是做出其他方式的拒绝时,我们就感到生气、伤心或挫折。如果我们能尽快认识到这个困境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才造成的,接受总会有人希望我们按他们的想法做出改变这个事实,我们的人生就会越来越轻松。当你知道对于人生,不同的意见不可避免,不再苦苦拒绝这个事实时,你就会发展出一个有益的人生态度,让你的旅途走得更平顺。不要为拒绝别人的要求难过,你可以提醒自己:没关系,如果想要得到真正属于你的人生,自己的问题就要自己决定。

当你还在为这些要求苦苦奋斗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人生真的是你的吗?这么做真的对你好吗?你总是在满足别人的要求,遵循别人的希望,那你自己的愿望呢?

杨业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大将。他镇守雁门关,威名素著,连契丹都怕他,称他为“杨无敌”。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却死在别人的苛求之下。太宗年间,宋军三路北伐,杨业和潘美、王侁充西路军。后来北伐不利,宋太宗令全军撤退。杨业等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4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孤立无援的杨业最后被辽军俘虏,不屈而死。

“人生就像鞋子,是否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路终究是由自己走出来的,别人不能替你享受成功,更不会替你承担损失。如果一味听从别人的苛求,轻则身心疲惫,重则犯险履难,甚至落入杨业的境地。为自己而活,对自己负责,拒绝那些苛求吧。

知足常乐,不做欲望的奴隶

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必定是一个知道自己底限的人。因为知道自己的底限,所以知道自己有哪些“做不到”。对那些“做不到”的事情,处之泰然,淡然面对,或委托给真正的能手;而对于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会全力以赴,做到万无一失。故而生活中幸福的人,事业上成功的人,常常是能淡然对待自己不足的人。

有弟子问孔子怎样耕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又有弟子问他怎样种菜,他说:“吾不如老圃。”然而孔子并未因此去学耕田种菜,也没有因为自己不会耕田种菜而妄自菲薄。世人都可以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他就会变得非常不容易满足,一个永不知足的人是无法感受到幸福的。

人,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幸福与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不可分离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心满意足的状态,植根于人的需求对象的土壤里。

然而,很多人总是希望自己拥有的能再多一些,他们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有一首《十不足诗》: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这首诗把那些贪心不足者的恶相描写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造成的灵魂变态就是欲望升级,永无满足。没有钱时想有钱,有了万贯家产又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整个人成了欲望的奴隶。

在陕西南部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一位还未脱贫的农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窑洞,顿顿吃的是玉米、土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个破旧的衣服柜子。可他整天无忧无虑,早上唱着山歌去干活,太阳落山又唱着山歌回家。别人都不明白,他整天乐什么呢?

他说:“我渴了有清水喝,饿了有饭吃,夏天住在窑洞里不用电扇,冬天热乎乎的炕头胜过暖气,日子过得幸福极了!”

这位农民物质上并不富裕,但他却由衷地感到幸福,这是因为他没有太多的欲望,从不为自己欠缺的东西而苦恼的缘故。

与这个农民相反的是一个卖服装的商人。这个商人有很多钱,但他却终日愁眉不展,睡不好觉,面目日益憔悴。细心的妻子对丈夫的郁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不忍丈夫这样被烦恼折磨,就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看看。于是商人前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他:“怎么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服装商人说:“是呀,真叫人痛苦不堪。”心理医生开导他说:“别急,这不是什么大毛病!你回去后如果睡不着就用数绵羊的办法吧!”服装商人道谢后离去了。

一个星期之后,他又出现在心理医生的诊室里。他双眼又红又肿,精神更加颓丧了,心理医生感到非常吃惊,说:“你是照我的话去做的吗?”服装商人委屈地回答说:“当然是啊!还数到3万多只呢!”心理医生又问:“数了这么多,难道还没有一点睡意?”服装商人答:“本来是困极了,但一想到3万多只绵羊,那该有多少毛呀,不剪岂不可惜?”心理医生于是说:“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服装商人叹了口气说:“但头疼的问题又来了,这3万只羊的羊毛所制成的毛衣,现在要去哪儿找买主呀?一想到这,我就睡不着了!”

这个服装商人就是生活中高压人群的真实写照,他们被种种欲望驱赶着跑来跑去,疲乏至极,每天睁开眼睛想到的是金钱,闭上眼睛又谋划着权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人怎么会享受到幸福呢?

有些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欲望是非自然而不必要的,前者包括面包和水,后者就是指权势欲和金钱欲等,人不可能抛弃名利,完全满足于清淡生活,但对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至少应当有所节制。

一个人的欲望越多,他所受到的限制就越大,一个人的欲望越少,他就会越自由、越幸福。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需一笑不需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的话:“快乐既然是人类和兽类所共同追求的东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最高的善。”然而,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被厄运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时候。这时候,快乐对我们来说,显得那么遥远。其实,人生中的波折到处都有,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看到坎坷背后的坦途。当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勇于对抗生活中的挫折,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竟然可以这么强大。

美国前总统里根当选总统时,已经69岁,他是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国家元首。然而,里根凭借他乐观坚强的性格和非凡的智慧,在他的任期内创下了历任美国总统中多个“之最”,丝毫不输给年轻人。他乐观向上的精神带领美国人民逐步摆脱了越战带来的分歧和苦恼,走上了经济复兴的道路。他乐观幽默的性格不仅使共和党人对他赞誉有加,就连政治对手也对他充满了敬意。

1981年3月30日,才刚就任总统69天的里根,前往华盛顿特区的希尔顿饭店与美国一个联合会的代表们共进午餐并发表演说。当里根和幕僚们走出饭店大门时,埋伏在饭店门口媒体人群里的精神病患者欣克利,用一把左轮手枪朝里根射击了6枪,中弹的除了里根外还有白宫新闻秘书和保镖等3人,里根迅速被送至附近的华盛顿大学医院进行紧急手术。医生发现,有1发子弹击中了里根的腋下,但距离心脏有1英寸,里根也因此得以死里逃生。手术进行时里根还向医生开玩笑道:“我希望你们都是共和党人。”虽然医生并不是,但他说:“我们今天都会支持共和党的。”当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到达医院时,里根则以重量级拳击冠军杰克·登普西被击倒时的名言向她开玩笑道:“亲爱的,我忘记蹲下了。”

里根的勇敢和冷静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也为他接下来的演讲和国会提案添加了传奇色彩。一个国会议员后来回忆说:“天啊,我怎么能拒绝这样的提案!”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连串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人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却一定会受自己心理的支配。心理还决定了我们眼中过去和未来的样子,由此,悲观者和乐观者的人生是不同的。乐观者即使从一路荆棘中走来,将向满布未知中而去,他的脸上也会写满阳光,因为他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悲观者就算从春色小径走来,面前一片坦途,也会战战兢兢,因为他总是怀疑会有不幸发生。即使是同一件事情,乐观者和悲观者的情绪状态也截然不同:乐观者看到希望,悲观者看到绝望;乐观者从希望中获得力量去成功,悲观者在绝望中等待毁灭。可能我们都有过体会,当我们快乐时,整个身心都会感受到放松、舒服,浑身充满了力量,内心也满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乐观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好情绪,更能间接给予我们能量,加强我们的行动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一个迟暮之年的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到海边散步,当他看到一个渔夫在晒太阳时,就问道:

“你为什么不打鱼呢?”

“打鱼干什么?”渔夫反问。

“挣钱买大渔船呀!”

“买大渔船干什么?”

“打很多鱼,你就会成为富翁了。”

“成了富翁又怎么样?”

“你就不用打鱼了,可以幸福自在地晒太阳啦。”

“我不正在晒太阳嘛!”

富翁哑然。幸福不在于拥有财富,而在于获得成功时的快乐以及产生创造力时的喜悦。

幸福与财富、权力、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富翁不见得就比晒太阳的渔夫更幸福,捡破烂的与大明星完全可以拥有一样的幸福。幸福不是由你的地位、你的财富所决定的,而是由你的心态所决定的。

生活中很多事情,换个角度,换个心情,看法就会完全不同。决定快乐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如果我们选择快乐,那么快乐就会围绕在我们身边;反之,如果我们的眼里只有烦恼,那么烦恼就会越来越多,直至让我们难以负荷。我们应该常怀快乐,尤其是当我们处于逆境之中的时候,越是糟糕的事情,我们越要乐观地去应对。凡事往好处想,朝着乐观的方向走,希望、幸福、成功和快乐将会变得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