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大忙人读的哲理书
10646100000051

第51章 别让现实磨平了理想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之师1.7万人,会师湘潭;他撰檄文声讨太平天国,誓师出战,向西征的太平军进攻。结果曾国藩遭遇了打仗很硬的石达开。初败于岳州、靖港,他愤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后在湘潭获胜,转入反攻,连陷岳州、武汉。继之三路东进,突破田家镇防线,兵锋直逼九江、湖口。后水师冒进,轻捷战船突入鄱阳湖,为太平军阻隔,长江湘军水师连遭挫败,曾国藩率残部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夹,其座船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被随从捞起,只得退守南昌。

在又一次被敌人打败之后,京师催报战况,无奈之下,他向京师如实上奏,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当时他在奏章写了这样一句话,“臣屡战屡败,有愧圣恩……”,他的幕僚周中华看到这个奏章后,觉得不妥,提笔在手,便在曾国藩所写“屡战屡败”四字旁落笔又写下四个字“屡败屡战”!这四个字仅仅是顺序的改变,顿时将原本败军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同样的四个字,不同的用法,高低之分立见,而其中之含义更是天差地别,迥然有异。

曾国藩见周中华写出这四个字后,沉思良久,终于眉头舒展,露出微笑,道:“中华果然奇才,这颠倒之间,便有了不同的意境,当真一字千金,老朽自愧不如!”

周中华淡淡一笑,道:“恩师学究天人,只是身在局中、关心则乱,中华游戏文字,不值一哂。”他顿了顿又说道:“学生以为,恩师此后征剿‘逆匪’,恐难毕其功于一役。百战艰难,胜败乃兵家常事,当以此‘屡败屡战’为铭,方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就如同弈棋一般,关键一步,满盘皆活。有了“屡败屡战”这一主旨,曾国藩运笔如飞,旋即将一份奏折拟好。

在奏折中,曾国藩详尽叙述了他如何在叛匪大军进逼下,独立支撑,屡败屡战,最后把握战机,果断进攻,终于在湘潭大败敌军。由此一来,靖港之败只不过成了“屡败”之中的一次小败,而湘潭大捷则变成为曾国藩苦心经营的结果。

自太平军造反作乱至今,朝廷军队吃的败仗已经数不胜数,多一个不为多,少一个也算不了什么,但是类似湘潭大捷这样的胜仗,确实凤毛麟角,少而又少,对于此时颓废的形势,无异于一支“强心针”,有振聋发聩之功效!未曾花费朝廷的粮饷,而能有这样一支精兵,自然要当成“典型”来宣传、褒奖。于是,咸丰皇帝接到奏章后,亲自拟定上谕,对于此前湘军的溃败,对于岳州和靖港之战则轻轻带过,未予深究,却着实嘉奖了湘潭大捷。与此同时授权曾国藩,可以视军务之需,调遣湖南境内巡抚以下所有官员,可单线奏事、举荐弹劾!

这一来,惨败了数次,最后还差点自杀的曾国藩不但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上打了一个大胜仗,更在湖南官场全面翻身,笑到了最后!此后,曾国藩用兵更加稳慎,战前深谋远虑,谋定后动,“结硬寨,打呆战”,宁迟勿速,不用奇谋,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这个故事本身说的是智慧,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得到,屡败屡战是挫折中的执著,不气馁,是希望,是勇气。人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遭遇失败,在失败中不要被挫折击倒,决不要轻言放弃。失败对未来而言,是学习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克服内心的恐惧和障碍,从而具备了顽强的意志和高远的智慧,成为“屡败屡战”的斗士,最终才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