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名将很难吗?确实很难。
翻看历代名将的成功履历,会发现,成为一个名将,需要有胆量,有智慧,有天赋。无师自通学会孙子兵法的人,凤毛麟角。纸上谈兵却最终送了性命的,却是一抓一大把。
此外,更重要的实战经验。战争这项工作,不是平常人看两眼就学得会的,是需要在实战中一步步领悟过来的。当局者往往迷,旁观者却也难得清。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的故事,宋词里有,生活里稀罕。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人,没有做名将的兴趣,没有满腹的锦绣韬略,更不懂半点武艺,带兵打仗的事情,别说亲自做,就是见也没见过几回,既没有像王越那样后天学习苦读兵书,也没有像陈寿那样的家庭出身耳濡目染,却照样在沙场上建立了赫赫的威名,末了还著书立说,名垂青史?
或许,王轼算一个。
王轼,湖北公安人,字用敬,天顺八年进士,先任大理右评事,又做大理丞(陈寿想干没干成的工作),属于正经的司法干部出身。在弘治朝以前,王轼干过的最具知名度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在成化二年复查案卷,了上百个囚犯,而且无一错判漏叛;二是成化四年,因第一件事而升官至四川按察副使的他,到任即赶上四川大灾,为此上奏折,要求拨十万两白银赈灾,费尽周折要下钱来,救济了一方百姓,谁知道因为不肯和当地镇守太监陈伦同流合污贪污公款,反而被陈伦诬告,说他贪污救济银,为此遭革职查办,好在身正不怕影子歪,查来查去,只见他家里家徒四壁穷的叮当响,最后查无实据,折腾到成化九年,终于官复原职,并改任陕西副按察使。案子审过,好事做过,黑锅背过,是个称职的司法干部。
这是他在弘治朝之前的工作履历,各类史料记录的都很简单,可见在当时面孔各异的群臣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而已。透过这段简单的工作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人的特点: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执法公正严明不畏弓虽,暴,至于打仗,既没见过,也没学过,更没练过。当名将,貌似和他不沾边。
然而正是这段履历,却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因为这段履历,至少透露出他一个被人忽略的优点:看人。
要知道,身为一个司法干部,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看人。对方是什么人,好人还是坏人,罪犯还是良民,既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更需要直观的印象判断。一个能够短时间内上百犯人的干部,这方面的素质自然不在话下。
到了朱祐樘登基后,百废待兴急需人才,这样的人当然不能闲置。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就升了,回到四川扶正,担任四川按察使(正四品)。两年后调任南京。弘治八年(1496年)更是高升为南京右副都御史,虽然是就任南京,可却是个有实权的官:总理南京粮储。江南是大明朝的粮仓,王轼就是这个粮仓的看护人。很重要,相当重要。
当然,这段时间节节高升,主要还是因为朱祐樘看中了他两个优点:严格、清廉。至于打仗的事,还是轮不着他。
可到了歌舞升平的明朝弘治十三年,平地一声雷,一件意外的事情却把他推到了战场的前沿:贵州米鲁叛乱。
这是一个今天的史学界不是很重视,但是当时却动静非常大的大事件。
说这场叛乱,明朝官方史书的说法,是一场“潘金莲勾结西门庆杀武大郎”式的谋杀案,继而引起的一场血案。
事情是这样的,在贵州普安州,有个当地苗族土司叫隆畅,隆畅有个貌美如花的妻子叫米鲁,两口子打架,米鲁气得回娘家,到娘家后,又和当地的另一个土司阿保好上了。这时候隆畅年老,让儿子(非米鲁所生)隆礼继承了土司职位,并让儿子接米鲁回来,谁知道隆礼来到米鲁家后,也和米鲁勾搭成奸,米鲁、阿保、隆礼三个人过上了“小三口”的幸福生活。隆畅得知后大怒,率兵攻打阿保的地盘,烧掉了阿保的寨子并杀死了躲藏在寨子里的亲儿子隆礼。米鲁闻讯大怒,与阿保合伙攻打隆畅,杀死隆畅后干脆扯旗造反,对抗朝廷,进而演变成一场震慑西南的大叛乱。
这是清朝人编修的《明史》上的记录:奸夫,杀害亲妇,很荒淫,很大逆不道,很让封建礼教发指,最后造反失败被杀,很活该……
却也很荒唐。
说荒唐,是指记录的荒唐。这段出自明朝官方历史书的记录,全篇充满了封建文人的指责,仔细分析,却和《明实录》上的说法自相矛盾。
按照《明实录》的说法,米鲁是隆礼的妻子,而非隆畅的妻子。阿保绝不是什么土司,只是隆畅手下的一个官员。隆礼当时已经做为长子代替父亲实行摄政,但隆畅想把土司位置传给另一个爱妾适乌的儿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隆畅杀害了隆礼。悲愤的米鲁去找贵州巡抚钱越诉冤,谁知钱越收了适乌的钱,先是吃了原告吃被告,接着各打五十大板,最后干脆来了个行政不作为。见诉冤无果,米鲁干脆和阿保联合造反,向隆畅发起进攻。隆畅被杀后,适乌带着隆畅的两个儿子逃进了明朝设在贵州的安南卫所(今贵州晴隆县)。米鲁则一不做二不休,派兵围困晴隆县,日夜攻打,并给自己加封了名号:无敌天王……
无论从哪个过程看,这才是事情的真相。而的发生,虽然源自土司家族内部的政权斗争,但是正是由于明朝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以及对土司的敲诈勒索,最后导致战祸烧到了自己身上。可以说,这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还了得,土司内战可以看热闹,别的其他事也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现在叛军围困明朝驻军,正式向大明朝宣战,这就不能坐视不管了。
这是明朝弘治十二年(公元1500年)的事。
更何况,被围困的安南卫所,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像一颗钉子扎进米鲁的地盘里,如果沦陷,米鲁的三百里土地将连成一片,从此成为独立王国。
必须动兵了。
动兵不难,难在派谁去。
其实就叛乱规模来说,米鲁叛乱远没有大藤峡大,危害性也没有大藤峡厉害,但是难就难在,米鲁的地盘:普安州,是崇山峻岭的险要地带,向来易守难攻,比大藤峡还要难打。西南方面用兵,明朝向来不怕打败仗,就是怕拖。毕竟国家的防御重心在北方,南线战事拖不起。
人选也就更成问题了,能打的几个人都在北方前线猫着呢。蒙古持续骚扰,一个也都走不了,何况他们常年和蒙古人干仗,所擅长的不是守城战就是草原野战,而贵州一战,是一场艰苦的山地攻坚战。这几个人的本事,用不上。
还是先依赖当地驻军吧,毕竟常年在那里驻扎,作战经验足,能应付最好,这还省了中央派兵调人,还节省成本。
于是贵州巡抚钱越开始筹划了,命都指挥刘英派兵征讨。在前段时间的土司内乱里,刘英收过适乌的钱,当然要替人消灾,谁知道一番恶战,却被杀得大败。钱越急眼了,下血本,集结了贵州当地十个卫所一万三千人的军队,强攻米鲁。米鲁毕竟才有几千人,恶战之下不敌,只能和阿保一起突围逃跑。钱越继续追击,并捉拿到米鲁的父亲和当地的另一大土司安民。在一番威逼利诱下,安民被迫找到了米鲁的藏身地,杀掉了阿保,但是却谎称米鲁已死,偷偷把她藏了起来。另一面,安民则不惜送了大量金银给钱越。
而钱越却是个贪财的家伙。再说了,一个女人,现在全军覆没,死活也就没关系了,乐得发笔小财。
但是给中央的报告还是要写的,怎么写又是个问题。钱越鬼,大笔一挥把阿保写成了“造反十年的大土司”,反正人死了,罪过全扣他头上正好。至于自己吃了原告吃被告的事,当然也就一笔带过了。地方叛乱,这可不是小政绩,等着封赏吧。
适乌也高兴了,没人和她争土司位了,大权在握。至于米鲁,还是要找,找到了斩草除根才放心。安民也松了口气,不管怎么说,女儿的命保住了。
似乎一切都皆大欢喜了,但是皆大欢喜中,却有一个女人,眼里闪着愤怒的火焰。
丈夫死了,地盘和人马没了,这一切却连个说法都没有。贪婪的明朝官员,仗宠的小妾,一切都是他们的错,是他们毁了自己的一切。养伤期间,仇恨像种子一样,在米鲁的心里发芽。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人马没了,惟一能帮助自己的阿保也死了,还能怎么办?
不是还有父亲吗?父亲也是有人马的……
不久以后,趁适乌不防,米鲁带领父亲的五百精锐突袭普安州,适乌以及她的两个儿子被杀,米鲁重新回到普安州,自封当地土司。
当然米鲁也没忘了搞关系,占领了普安州后连忙给钱越送钱,反正谁当土司对你来说都一样,您就高抬贵手吧。
可是她想错了,这次不一样,平乱报告都打上去了,正等着升官发财呢,现在突然米鲁又蹦出来了,这不是给自己难堪嘛,到时候朝廷一追查,乌纱帽准要丢,这还了得,管你送多少钱,剿!
所以钱越再一次耍起了流氓,先是假意收下米鲁的钱,接着指令手下人张英,率兵奇袭米鲁寨,务必剿灭。
可是钱越还是误算了一招,米鲁买通不了你,还买通不了别人吗?
比如钱越手下的指挥使吴远,向来和张英不和;再说了,你丢乌纱帽是你的事,我捞是我的事,他收了米鲁的钱,把这个事关米鲁性命的消息告诉了她。
结果,张英进兵遭米鲁伏击,全军覆没……
这下可更捂不住了。钱越急眼了,再下血本,数万大军出动。有了上次的教训,米鲁也学乖了,全军钻山沟打游击,专门暗处放冷枪,再加上比地雷战还密集的陷阱,数万明军在山里被米鲁牵着鼻子走了好几天,终于受不了了,被米鲁军一总攻,全军崩溃。
这下彻底捂不住了,明王朝震怒,被忽悠的朱祐樘火冒三丈,可是再冒火,事情还要解决,思来想去,先下严旨痛斥贵州方面,再从各地调兵进剿。兵好调,人呢?
贪污的钱越是不能用了,那谁行呢?还是问马文升吧,擅长选将的马文升,提出了匪夷所思的人选:王轼。
朱祐樘愣了,他?没打过仗的司法干部,能行嘛?
马文升却坚信,他能行。
那就试试吧,刚提拔成南京户部尚书的王轼接到通知,即刻去贵州,那里有一场硬仗让你打。
外行的王轼就这样接到了这个任务。他风尘仆仆的赶到贵州,迎接他的是当头一棒。盘江战役,米鲁大获全胜,明军再遭重创。
这一场败仗,纯粹是明军自找的。
说自找,还是贵州方面自己找死。米鲁叛乱后,钱越被勒令退休,明朝驻贵州的镇守太监杨友也被牵连,要他留任听候处理。这下杨友可急了,万一王轼大功告成,自己岂不是要被重判?
能挽救命运的办法是什么呢?杨友拍脑袋突发奇想:如果能在王轼到来之前就劝说米鲁投降,不就能将功折罪了吗?
于是杨友就不断派使者去米鲁处谈判,讨价还价半天,米鲁答应:正式投降,并赔偿官军财产损失,做为交换,明朝册封米鲁为普安州土司。
受降地点设在普安州旁边的盘江。米鲁提议,仪式重大,要不多带点人显得庄重。杨友答应,是该庄重。杨友到了盘江,按照事先商量好的,树起招降旗,摆下酒宴,等着米鲁来,好一会儿,米鲁果然来了,带着喊杀声,还有雪亮的刀子。
自从上次的事情以后,米鲁对明王朝已经彻底失望了。在她眼里,要活,惟一的办法就是对抗到底,所谓投降,只是一个计谋结果,杨友被生擒,明朝贵州按察使刘福、右副都御史阎正、都指挥李雄、许焘、郭仁,都死在这次奇袭里,连带的,还有四千明军……
更严重的是,米鲁获得了明军大量的武器,特别是用于守御的火枪武器,这对于据险死守的他们,可谓是如虎添翼。
然后米鲁面对的,是抵达贵州的王轼。
久经战阵的钱越载了,老谋深算的杨友载了,现在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王轼,他能有办法吗?
此时,米鲁的军队已经发展成一万人,周围的小土司纷纷投靠,形势要多好有多好。明朝这边,当地的明军都被打怕了,忠于明朝的当地土司,也没人敢公开和米鲁为敌,只肯提供部分粮草,却不敢出兵助战。
从未上过战场的司法干部,面对久经战阵势力雄厚占据天险的女英雄,这仗,怎么打?
王轼没打过仗,但是来到前线后,经过短暂的分析,他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米鲁是不能轻视的,她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几经挫败几次复起,战斗力非常强悍。
贵州的军队现在是没法用的,几经战败士气低落,根本无法和米鲁交手,要打赢,必须要选派南方诸省的军队。
打仗,我是不懂的。不懂不要紧,要相信懂的人。
带着这三点认识,王轼开始了自己的剿贼计划。首先向朝廷打报告,要求从湖南,广西,云南诸省调拨大量军队,特别是有山地战作战经验的部队优先。然后,广泛争取各地土司,许以封赏,鼓动他们出兵助战。
但最最重要的一条却是:怎么打?
王轼不是一个懂兵的人,但是马文升依然力荐他,原因就一个,他不懂兵,却会看人。
各地的军队陆续集结了,总数有八万人之多,这八万人良莠混杂,有正规的王牌,也有名义上王牌其实是垃圾的杂牌,更有鱼龙混杂的土司军队,王轼一一接待,热情攀谈,然后得出结论,哪些是真能打仗的,哪些是来凑数的。
结果,他找到了真能打仗的人,不止一个。
一个是广西兵备副使周凤,另一个是云南土司凤英。在经过多次观察之后,王轼确定,这两个人,是真正懂兵的人。
果然,周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米鲁的前几仗,其所有的战法,归根到底就是一招——各个击破,其方法就是趁我军多路出击的时候,他们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我们一点,最后导致我军全线崩溃。
话说的没错,钱越当初吃亏就吃在这里,碰到打埋伏就一触即溃,最后闹成现在这个样子。
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集中兵力,看你人多,她立刻就跑,逮不住,追你又不熟悉地形,怎么办?
好办,周凤提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八万军队,分成八路,合攻普安州,每一路选择一个攻击点,两路之间要形成协同配合,一旦遇到攻击,立刻相互救援。
而周凤所选择的攻击点,东西南北,每个点都卡在普安州的咽喉上,而且各路军队的攻击速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孤军深入造成被敌围困的情况。
可在场大多数军官都不以为然,朝廷有令,抓住米鲁可是有重赏的。你不要大家冒进,难道你想独吞?
再说了,你周凤不过是个小小的兵备副使,比你官大的有的是,你逞什么能。
叽叽喳喳之间,王轼不紧不慢地发话了:听他的,照他说的做!
王轼相信,这是一个真懂得兵的人,懂的人他就尊重,不懂绝不装懂。
弘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八,八路大军出发了,按照周凤建议的那样,明军齐头并进,步步为营。米鲁军队的业余性很快暴露出来,多路营寨被打下来,地盘严重收缩,很快就支撑不下去了。
可米鲁到底厉害,危急之下,她想到一招:围魏救赵。
她选择的这个“魏”,就是平夷卫,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富源地区,当时也是明朝的军事重镇。通过攻击平夷卫,迫使明军回师救援,这是一招狠棋。
为了执行这个计划,米鲁亲自带兵出击,动用了所有的精锐,开展这个行动,这个最终把自己送上绝路的行动。
行动进展的很顺利,平夷卫很快陷落。得知消息的王轼焦急万分,企图派兵救援,但是却被周凤阻止了:不急。
周凤告诉王轼,米鲁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你回去救援。你一去,她就走,到时候前功尽弃,现在平夷卫已经丢了,如果我们还是没有反应,她会继续攻击周边的平夷后卫、大河、扼勒等卫所,那里防御坚固,一定会把她拖住,待到拖到进退不能的时候,她的败局就注定了。
几乎所有部将都反对,毕竟丢了平夷卫谁也担待不起。王轼思虑良久,却还是坚定了决定:继续听你的。
果然不出周凤所料,米鲁的围困行动遭到了当地明军的猛烈反击。当米鲁陷入人困马乏境地的时候,王轼终于派云南巡抚陈金攻击,以逸待劳的明军如猛虎下山直扑米鲁军,早已疲累的米鲁军不支,被迫原路撤回。
魏没围成,赵没救成,倒把自己困住了。
至此,米鲁已经完全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被明军如困兽一样死死地困住。但是困兽犹斗啊。
明军的包围圈在缩小,很快,米鲁军只剩下一处据点——马尾笼寨,这是普安州地区最易守难攻的一处据点。王轼打算强攻。这时候,另一个人阻止了他。这次不是周凤,而是前来参战的云南土司凤英。
王轼一向不怎么信任这个人,毕竟这种土司就是来捞好处的。这次来助战,下次难保造反的不是他。可是凤英的一句话却让王轼一震:不用强攻,只要设伏。
然后就是一次伏击计划,明军假意做出疲惫的样子,松散包围圈,急于突围的米鲁殊死一搏,却一头扎进明军在山下的包围圈里,恶战之下,米鲁毫无惧色,反复冲锋,最终寡不敌众,被明军砍杀。
持续多年的米鲁叛乱,至此落幕。
米鲁叛乱是弘治朝时期不为人注意的一件事。事实上,这件事对于弘治朝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米鲁叛乱持续长达三年,明王朝三换主将,战争旷日持久,如果没有王轼的平定之功,只怕又是一个大藤峡。
而王轼在当地百姓对米鲁的支持上看到,的真正内因,并非仅仅是夺位矛盾,而是朝廷政策的失误在当地播种的仇恨,因此战后他火速向朝廷上奏,提出了减免赋税等多个缓和矛盾的举措,朱祐樘都依照实行。至此,贵州普安州地区,终明一世,再无叛乱。
这个不装懂的外行,战后归来,被提拔成南京兵部尚书,掌管南京地区的兵权,从外行成了军队统帅。后来明武宗即位,他辞官回家,病逝。史书上对他记录很简单。但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米鲁之乱,他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
从哪个意义上说,这都是一个奇迹。当然他自己也这么认为。战后他写的《平蛮录》,虽然有自吹成分,却让我们有了对于那场战争最直观的了解。
不懂兵的书生,打赢了一场职业军人们没打赢的仗。原因很简单:他是外行,却是一个不装懂的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