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长
10643700000136

第136章 (2)决心投奔共产党

西安事变给予赵寿山思想上以深刻影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杨虎城回国即被蒋介石逮捕,赵寿山对此极为不满。蒋介石以抗战为名,命令第38军各师分别开赴华北抗日前线,赵寿山率领第17师从陕西三原出发赴前方抗日。在驻防三原期间,赵寿山同任弼时、王稼祥、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左权、杨尚昆、陆定一等经常来往,还同彭德怀等合影留念。彭德怀曾同赵寿山作了3天长谈,详细分析了当时国内外形势,介绍了共产党各项方针政策,赵寿山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提出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他还给红军支援了大量军备物资和武器弹药。

1937年10月,赵寿山奉命率第17师扼守山西娘子关正面阵地,与具有绝对优势的日军展开血拼,他临危不惧,亲自带领官兵与日军血战十多个昼夜,部队遭到重大伤亡,损失惨重。太原失守后,山西境内国民党军队纷纷向晋东南溃逃,赵寿山也被迫率第17师残部转移,到达离石县碛口一带,在八路军河防部队萧劲光旅的帮助下进行整训。在此期间,赵寿山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党中央领导的热情接待,赵寿山坚定了抗日信心,并表示接受第2战区东路军朱德、彭德怀的指挥。

1938年秋,原杨虎城的第17路军编为第38军和第96军两个军。赵寿山被蒋介石任命为第38军军长,率部进驻平陆县,背靠黄河,面向日军,开展了长期的征战。同年冬,赵寿山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在驻地举办训练班,改造旧军官,培养新干部,对所属干部灌输“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的革命道理,部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在中共第38军地下工委的指导下,师、旅、团均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

1939年6月,日军集中两个师团兵力配山野炮兵两个联队,在30多架飞机配合下,分9路向赵寿山镇守的中条山发动进攻,企图压迫第4集团军于黄河岸边截为数段而歼之。在守卫中条山的战斗中,赵寿山率38军采取灵活机动战术,绕敌背后,迂回侧冀,依托中条山东段根据地,与敌周旋,取得了重大战果。赵寿山率部顽强固守两年多,先后10余次粉碎日军的大“扫荡”,保住了原有阵地。进攻中条山的日军部队陆续补充新兵达19次,中条山阵地仍牢牢控制在赵寿山的手里,始终未失。国民党为防止38军“赤化”,派来大批政工人员,监视共产党的活动和赵寿山的行动,最终,蒋介石发现38军有受到共产党“赤化”的迹象,对赵寿山极为恼怒,遂下令将38军调离中条山,开拔至黄河以南的巩县、汜水、荥阳一带集结。赵寿山率部撤走不到半年,中条山很快即被日军占领,国民党集中在中条山的7个军被日军打垮,高级将领数人阵亡或被俘,晋南地区全部沦入日军之手,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不无感慨地说:“38军是中条山的铁柱子。”当时在秦、晋两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赵寿山、李兴中,率领陕西冷娃兵,中条山上打日寇,吓得鬼子一溜风……”

中条山战役,不仅使中国腹地的千万百姓免遭日寇铁蹄蹂躏,更阻止了日军打通西北、西南大通道,为日后的战略反攻创造了重要机会,赵寿山作为主要指挥将领是功不可没的。

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愈加明显,特别是1941年的“皖南事变”之后,赵寿山更加看清了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险恶用心,感到国共合作前途渺茫,决心投向共产党。1941年底,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入党请求。

1944年3月,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蒋介石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抽梁换柱”,调赵寿山到甘肃武威第3集团军担任空头司令,而派嫡系亲信张耀明接替38军军长。赵寿山识破了蒋介石“分编遣散”的阴谋,在离开38军之前作了秘密布置,委托孔从洲掌握部队。得知赵寿山调任武威的消息,毛泽东、周恩来专门派了保健医生,从38军选派十余名党员干部随去工作,并负责他的安全。临行之前,周恩来转告赵寿山:“要时刻与38军党内取得联系,一旦形势变化,便于指探。”赵寿山赴甘肃武威上任后,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下,仍然坚持和党组织的联系。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决定,第38军所属部队于1945年7月在河南洛宁起义,投奔解放区。以后以这一部分队伍为基础,成立了西北抗日民主联军第38军,由孔从洲任军长。

第38军所属部队起义之后,赵寿山的处境愈加险恶。1945年春,赵寿山向蒋介石提出辞去第3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出国考察水利的请求,1946年2月获准。赵寿山卸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后,前往南京、上海,然后在共产党秘密护送下由上海经北平于1947年3月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7月6日,赵寿山发表反蒋通电,表示脱离国民党反动统治,回归人民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