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群星闪烁的将帅行列,他以足智多谋的“高参”闻名军内外,解放军的高级干部都尊敬地称叶剑英为“叶参座”。
南昌起义后,叶剑英南下广东,不久又参加了张太雷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1928年,叶剑英来到苏联莫斯科学习,1931年4月回国进入中央苏区,被周恩来安排到苏区中央局军委参谋部工作,这是他“高参”经历的起点。
叶剑英到达军委总参谋部时,第1次反“围剿”已经结束3个多月,他在参谋部负责收集红军斗争的历史材料、介绍苏联及其他国家的军事著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2次“围剿”,在苏区中央局召集的紧急作战会议上,叶剑英经过对敌情的深入分析,坚定支持毛泽东、朱德关于“诱敌深入,先打弱敌”的战略方针,并参与了这次战役的指挥,最后,红军以3万兵力,在15天内由西向东横扫700里,连续打了1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打败了国民党20万军队的“围剿”,叶剑英无比欢欣鼓舞,其参谋才能也得到了历练和发挥。
红军粉碎国民党的第3次“围剿”之后,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任苏维埃主席,朱德任中革军委主席,叶剑英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在瑞金组建总司令部后,叶剑英为军委总司令部参谋长。由于第3次反“围剿”的胜利,军民士气高涨,红军各部队沉浸在欢乐之中。作为参谋长的叶剑英,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分析判断,敌人还会来“围剿”的,他的任务是为朱德等指挥员当好参谋助手,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司令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司令机关建设。为此,叶剑英开始着手中央军委总司令部的筹建工作。
怎样加强司令部机关建设呢?国民党军队的那一套,苏联红军的那一套,都只能参考,不能照搬照用,必须从红军自己的实际出发。叶剑英开始深入调查部队情况,然后又反复认真地进行思考,向中革军委主席朱德提出一些具体设想。
叶剑英说,按照毛泽东“有什么样的条件就打什么样的仗”的思想,红军应该“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搞什么样的司令部”,他向朱德建议,在红军总司令部组建4个职能局,第1局负责作战、第2局负责情报、第3局负责通信、第4局负责后勤保障,分别委任左权、钱壮飞、翁瑛、杨至诚为局长。这样,不但借鉴了苏联军队的一些做法,而且有着红军自己的鲜明特点,更适合作战指挥的需要。在机关的每个局下面可以设立相应的业务科,比如作战局除作战科以外,还可以增设机要译电科、教育训练科、地面侦察科、生活管理科等。
朱德听了以后,很赞赏叶剑英的建议,并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很快就批准了叶剑英的设想,于是,红军总司令部在沙洲坝的乌石龙村宣告成立。总司令部机关组成以后,叶剑英组织机关人员开展学习训练,提高业务技能。他多次召集师以上参谋长开会,讲授苏联红军司令机关建设的经验,研究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带领参谋们研究苏联红军的参谋工作条例,结合实际编写红军自己的条令、条例,从而提高了参谋人员的业务水平。
叶剑英关于人民军队司令机关建设的思想与举措,在红军发展史上极具开创性,它不但提高了司令部的工作效率,迅速沟通了作战指挥员与一线部队的指挥、联系,更好地为朱德等领导指挥作战服务,而且为人民军队的参谋事业建设打下了基础。后来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部,基本上是在这个基础上充实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