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零阻力二次创业
10643100000100

第100章 中小企业的聚集特征

在日本,到处都可以见到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的,专门从事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生产活动的制造企业聚集在某一区域,彼此间以分工协作为纽带,通过分工协作的网络使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关联、依赖的关系。这种中小制造企业在地域上的聚集,首先是便于企业间形成较为细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充分享受分工带来的效益。其次,较为细密的分工,使进人某一生产领域的初始投入大大降低,从一定程度上使这些企业时时面临新的竞争对手出现的“危险”,而日本企业间显著的交易长期化倾向对此又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最终形成具有保持适度竞争关系特征的“生产制造基础”。这是日本制造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产地聚集

日本中小制造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中,即区域聚集的特征表现是产地聚集。所谓产地聚集就是指属于同一行业的企业集中分布于特定的地域,以该地域内的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经营资源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产地聚集与地场产业(地方特有的资源和传统技术为基础的产业)较为相似。

1.产地聚集基本情况

1995年,年交货值在5亿日圆以上的这类产地,全国就有540处之多。全部产地企业数、交货值的行业分布构成分别为食品8.3/13.2、纤维40.7/21.1、服装及其他纤维8.9/21.6、木工家具10.0/10.1、玻璃与土石制品9.8/5.0、机械与金属8.5/13.7和杂货及其他13.7/15.2.产地聚集的企业中,生活关联型产业部门即轻工行业的企业数和交货值所占的比重较大,合计为80.2/84.9.

2.产地聚集形成的时间

据调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产地聚集在全部产地聚集中的比例分别是:江户时代(1603~1867年)以前的占35.6%,明治时代(1868~1911年)以前的占28.3%(即60%的产地聚集形成于明治时期以前),大正时代(1912~1925年)的占7.6%,战前昭和时代(1926~1947年)的占8.2%,战后昭和时代(1948~1988年)的占20.3%。尤其是在杂货、纤维等行业中,历史较长的产地聚集居多数,并且较多的产地聚集是日本经济现代化以前各地方土特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在满足国民生活需求以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生产技术方面,具有如此悠远历史的产地聚集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测算的。

3.产地聚集的经济地位

战后以来,产地聚集的企业数、从业人数和交货值在日本制造业中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稍有下降,但1994年仍分别达到18%、7.8%和4.3%。同年,产地聚集在中小制造业企业中的同一比例分别为17.6%、10.8%和8%。

4.产地聚集的地区分布

从地方圈与三大都市圈的产地聚集的企业数、从业人数、交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例来看,地方圈的产地聚集比重(三项指标分别为20.3%、6.3%和8.1%)明显的高于三大都市圈(三项指标分别为18.3%、4.8%和2.7%)。因而,产地聚集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地方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就业机会的创生,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聚集

这是数量庞大、规模微小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小企业以大企业的大批量生产基地为中心,分布于大企业的周围地区而形成的聚集。这种聚集的突出代表是日立市与丰田市,二者分别是以两大企业——家电制造行业著名的日立公司和汽车制造行业著名的丰田公司——为核心,通过这种聚集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由此可见此类聚集对地方工商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影响之巨大。

企业集中分布于某一地区,首先是便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收集市场信息,并降低了企业获取原材料、劳动力、零部件以及资本筹集等活动的成本支出。同时,众多企业集中分布在某一地区的聚集,有利于营造一个竞争性的企业外部环境,促使企业致力于产品、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从而成为企业乃至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其次,这种聚集利于同行业企业间通过技术信息的交流,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利于不同行业的企业间进行跨行业交流,在范围经济性日趋突出、重要的条件下,这种聚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此外,这种聚集还具有便于企业间业务的调剂与融通,企业间信用的相互给予,提高企业的物流效率等长处;利于中小企业共同承接大企业的订货,同时增强供货中小企业同订货大企业交易能力。最后,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讲,这种聚集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