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做人经商取舍之道
10640600000007

第7章 大生意不放,小生意不弃

我作为企业家,就算有很多弱点,但很喜欢不断地学习、创新和努力地工作。这可以说是我事业持续扩大的秘诀。我一直是一边紧盯核心事业领域的重点,一边为了扩展事业而探索其他领域。

——李嘉诚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有一统天下之雄心壮志的感慨,古稀之年的李嘉诚,也依旧在扩张自己的商业王国,他在开拓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反而乐在其中。

2007年,李嘉诚已经是79岁高龄的老人了,再过一年,他就到了人生暮年的眉寿!

按理说他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事实上他也早已开始暗暗作着退休的准备,特别是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都在他的精心扶持下各有建树,李嘉诚已经可以颐养天年了。可是,时至今日,他仍然赤城在商海之中,丝毫没有疲惫的憔悴,更没有厌战的劳顿,李嘉诚如今仍然拼搏,当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赚钱,生活简朴的李嘉诚,并不需要更多的钱财,功成名就,早已跻身《福布斯》世界大富豪行列中的李嘉诚,也不为名气所惑,他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一种惯常的生活方式而已。

李嘉诚永远是一个有事业心的人。2006年,李嘉诚的身家再次进入了美国《福布斯》排行榜的显赫地位。摆开长实集团的资产不说,仅就他麾下的“和记黄埔”的年利润早已经相当可观了。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集团,所占据的港口一般都是全球最大的港口,他们目前已在全球45个海港中占据了257个泊位。李嘉诚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和记黄埔”的全球港口扩张计划,最初是1991年的一次偶然行动。那时候他尚未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发展计划,更不会考虑到若干年以后,他的“和记黄埔”集团竟然可以称雄于欧洲。不过,李嘉诚知道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首先想的是香港和内地,同时他也必须要着眼于世界。这是因为他早已经站立在世界商海的潮头,成为东方经济的带头人。譬如几年前当他意识到“和记黄埔”集团将要进军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费利克斯托港时,李嘉诚就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快慰。那就是百年前英国的米字旗曾经在中国的香港上空飘扬,而今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国人的一家名叫“和记黄埔”的集团公司,居然会把中国和香港的旗帜插上了费利克斯托的港口码头,这说明什么?李嘉诚心里虽然十分自傲自豪,可是他从来不肯用语言来表露什么,他希望用事实来说话。

根据2006年一份来自欧洲的报告显示,这一年“和记黄埔”在欧洲的利润指标已经十分可观了,和黄在欧洲一年的总收入是全部利润的45%。相比之下,这家公司在香港只占17%,在北美占了15%,在内地则占了9%。这说明李嘉诚的事业越做越大,开辟欧洲市场已经呈现不可遏制之势。李嘉诚还发现,到了2007年2月,“和记黄埔”集团估算其在英国的业务总值就高达145亿英镑,英国《金融时报》曾经就此采访过日理万机的李嘉诚,记者问他从“和记黄埔”在一年间在英国创下的业绩中得到的教益究竟是什么。李嘉诚说:“其中的教益很多,但是让我感触较深的是,在我们决定优先投资场所的时候,首先有几个标准对我们很重要:法制法规、能保证投资的政治稳定性、宽松的生意环境以及良好的税收结构,这些都是重要的,英国的政策无疑提供了所以上述保证。”从李氏的这一番谈话中,可以看出这些大企业家不仅有一个善于赚钱的头脑,重要的是他有着普通商人根本不具备的法制观念,他甚至把法制和法规都当成了自己赚钱的一个条件,他的话让英国记者大受启迪。

李嘉诚是一位大企业家,可是他的长处就在于“大生意不放,小生意不弃”。就象他当年在香港从一朵无人问津的塑胶花做起一样,数十年后当他的长实和和黄两大集团,已经变成了有世界影响的大企业财团的时候,李嘉诚仍然不时告诫旗下的高层管理人员:“千万不可以以老大自居,更不能抱了西瓜,忘了芝麻。”李嘉诚的叮嘱在“和记黄埔”集团公司得到了认真的贯彻。就是这家公司,本来可以一心扑在海内外的房地产和港口建设上,可是,因为有李嘉诚这种“生意经”的指导,他们从来不敢轻视小生意。比如说保健品之类的生意,本来与势力庞大的长实、和黄两大集团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居然也在90年代初做起了这些利润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生意。到了2007年,“和记黄埔”的“小生意”竟然开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硕果,这一年初得到的可靠统计报告显示,他们已是拥有美国以外最大的保健及美容零售网络的最大机构了。此外,李嘉诚与“和记黄埔”集团合计持有72%股权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还拥有着全球比较丰富的油砂储量。“和记黄埔”的电信资产也覆盖范围广泛,在他们的经营范围内,既有加纳、以色列和东南亚的运营商,也有英国和意大利的3G网络。不过,大有大的难处,家大业大的李嘉诚,有内业人士认为他的3G业务尽管体系庞大,可是由于经营不利等因素,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亏损。李嘉诚却对这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有一些亏损没有什么了不得,我喜欢凡事向前看,既然3G业务还在发展中,就难免有缺陷。我相信我的3G体系和其他行业一样,很快就会把它的网络建全建大,在世界各地良好运营。”

一名外籍记者曾经记录过李嘉诚的一件小事。“他不摆架子,容易相处而又随和,可以从启德机场载一个陌生人到市区,丝毫没有顾虑到个人的安全问题。他甚至亲自为客人打开车尾箱,让司机安坐在驾驶座上。直到大家上了车,他对汽车的冷气、客人的住宿,都要一一关心,他坚持要打电话到希尔顿酒店问清楚房间订好了没有。当然,这家世界一流酒店也是他名下的产业。”作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深知莫以善小而不为的处事之道。同时也是经商之道,哪怕是再小的生意,他都会念念不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界任何事都是由小到大,积沙成塔,这就是李嘉诚创立长实立下“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的初衷。长江精神何尝不是李嘉诚商业实践的真实写照?李嘉诚及其长实,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辉煌的。在这里,我们不单要看到李嘉诚的细心和精明,更要学习的是这种铢积寸累的理念和精神。

屈臣氏传奇,小商品做成大生意

今天,屈臣氏的商店在各大城市里吸引着大批的年轻人前来消费,人们认可它“健康护理专家”的消费理念,众多的白领,学生等年轻消费者到各大城市琳琅满目的专卖店里淘宝,销售额逾百亿港元,创造了小商品做成大生意的传奇,可是很多消费者却不知道,屈臣氏也是李嘉诚旗下的一个产业。

大约在1828年,有一位叫ASWaston的英国人在广州开了家西药房,取名广东大药房。1841年药房迁到香港,并用广东方言将公司名译为“屈臣氏大药房”(ASWastons&company),这就是屈臣氏的由来。这个以药店经营起家的公司至今仍保留着这一特色,时至今日屈臣氏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零售及制造业机构,业务遍布全球36个市场。集团旗下经营超过7800间零售商店,种类包括及美容产品、高級香水及化妆品、食品、电子、高级洋酒、及机场零售业务。

屈臣氏个人护理店是集团首先设立的旗舰零售品牌,凭借其精准的市场定位,使其“个人护理专家”的身份深入人心,以致于人们一提到屈臣氏便想得“个人护理专家”,其品牌影响力可见一般。

屈臣氏个人护理店经营的产品可谓包罗万象,来自二十多个国家,有化妆品、药物、个人护理用品、时尚饰物、糖果、心意卡及礼品等二万五千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屈臣氏自创品牌,有化妆品类和个人护理用品类等;二是其他品牌的护理用品,宝洁产品就不在少数,还有美宝莲、雅芳在店内也设有专柜。当然,产品也不仅是为女士提供,各种国外原产的食品也足够让男士食客大快朵颐。

可以看一下屈臣氏的发展历程:1828年屈臣氏前身广东药房在广州开业,1832年开设中国大陆首间汽水厂,1841年广东药房南下香港,创办香港药房。1871年香港药房易名为Watson&Company(屈臣氏公司),1883年屈臣氏拓展海外业务至菲律宾及中国大陆,并于1884年在马尼拉开设药房与汽水厂,1886年屈臣氏有限公司注册登记,至1895年屈臣氏店铺发展到35间,1903年创办屈臣氏蒸馏水,1937年日本侵华,屈臣氏停止了中国大陆业务,1972年屈臣氏向YKLau收购了百佳超级市场,1973年收购了Peter Pan玩具公司,经营七十五间食品及非食品零售店铺。1987年屈臣氏药房拓展至台湾、澳门、新加坡(1988年)、马來西亚(1994年)、泰国(1996年)及菲律宾(2002年),1989年屈臣氏药房在中国大陆重新开业,1990年丰泽电器成为屈臣氏集团的成员,2000年收购英国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Savers,同年Great在香港开业,2002年收购欧洲的Kruidvat集团,使屈臣氏集团躍居全球第三大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商,2004年收购波罗的海国家著名的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Drogas,同年收购在德国拥有786间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Drik Rossmann GmbH四成股权,屈臣氏集团与Mart合资公司,于2005年初在韩国开设屈臣氏个人护理商店。

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以“健康、美态、欢乐”为经营理念,目标顾客定位18-45岁的时尚都市白领一族,商品包括化妆品、护肤品、时尚饰物,及礼品等类别,共四大分类,细分47个分类,汇集20多个国家共2万多个单品。大致按药品占15%,化妆品占52%,饰物占15%,糖果占18%分配。屈臣氏主导“发现式陈列”与“体验式购物”,努力创造出一个友善,充满活力及令人兴奋的购物环境,让顾客易于找到独特,具创意,有趣高品质及物有所值的产品,以“发现使顾客可以更美丽,健康和欢乐的新方法”为品牌精髓。商品由知名品牌商品与自有品牌组成,自有品牌商品大致在20%左右。近年来启动“我敢发誓真货真低价”以及“差价半倍还”等价格战略。目前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已经拥有280多家门店。而开店拓展以及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成为屈臣氏集团目前最重要的两大任务。

屈臣氏发展如此迅速、壮大,与其符合市场规律的营销策略是离不开的

1、专业化指导:屈臣氏现在拥有一支强大的健康顾问队伍,包括八十位全职药剂师和一百五十位“健康活力大使”。他们均受过专业的培训,为顾客免费提供保持健康生活的咨询和建议。

2、特色化服务:每家屈臣氏个人护理店均清楚地划分为不同的售货区,货品分门别类,摆放整齐,便于顾客挑选;在店内陈列信息快递《护肤易》等各种个人护理资料手册,免费提供各种皮肤护理咨询;药品柜台的“健康知己”资料展架提供各种保健营养配分和疾病预防治疗方法;积极推行电脑化计划,采用先进的零售业管理系统,提高了订货与发货的效率。如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屈臣氏关心的不仅仅是商品的销售,更注重对顾客体贴细致的关怀,充分展现了其“个人护理”的特色服务。

3、社会营销: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屈臣氏深谙其道。2002年,屈臣氏个人护理店与香港癌症基金会发动“粉红革命”,向市民传达预防乳癌的咨讯,并筹募善款用于乳癌的研究。2003年底,又成功支持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实施“春蕾计划”,通过开展爱心购物行动,集捐款项达235800元,令500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屈臣氏的社会责任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当年商店的营业额获得了80%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而屈臣氏正是和记黄埔旗下的一家全资附属机构,1963年和记黄埔开始收购屈臣氏,1981年成为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全资拥有的子公司,正是凭借着和记黄埔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经营理念,屈臣氏才在亚洲迅速崛起,成为家喻户晓的零售品牌。而它的发展壮大也体现了李氏“大生意不放,小生意不弃”的经营理念,相信只要踏踏实实的做好产品的质量,推行满足消费者的销售策略,任何产品都可以在世界大舞台上一展风云,获得丰厚的利润,创造屈臣氏一样的小商品做成大生意的传奇。

分散投资,化解风险

大生意不放,小生意不弃。合理组合经营资本,分散投资,也是一种化解风险的极好方法。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保存鸡蛋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把所有的蛋都装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也是如此,李嘉诚比较擅长的就是多方位、分散性的投资。

如今,稳重的李嘉诚更看重“分散投资”概念牌。多年的内地经营经验,让李嘉诚对内地投资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愿涉足政治的李嘉诚,利用众多的慈善活动,建立起高大的社会形象和卓越的社会地位,在赢得了忠诚的合作伙伴的同时,也使企业的政府公关变得更加有力。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长和系已经准备好大干一场。

继2001年投资100亿元开发的朝阳区东坝“CBD后花园”之后,长和系又花39亿元人民币获得上海古北新区1区14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分析李嘉诚在大陆房地产业的投资路线,可以看出其从“中心”向“边缘”、从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向二线城市(成都、长春、武汉等)逐渐扩散的投资思路。

2006年3月,长和系又完成了对首旅股份的收购,并且李嘉诚很有可能进一步收购首旅集团酒店资产,促进和黄介入内地庞大的酒店和商旅市场,迅速做大其内地的酒店及旅游业务。和黄旗下嘉云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6576亿元,收购北京首旅6914%的股权,未来的首旅将以旅游景点资源及旅游地产作为新的主营业务。

另外,就港口网络建设方面,李嘉诚把内地港口业务视为未来投资的重中之重,珠江三角洲是“和黄”内地港口业务的根据地,“和黄”通过扩建厦门海沧港,入股宁波北仓港等,明显把战线北移,形成中国沿海的港口网络。

在通信业方面,电讯盈科宣布与中国电信共组合营公司,合营公司的总投资额约2亿元人民币,合营公司初期会集中拓展内地金融业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但不排除日后会进军其他行业。

在传媒业方面,TOM旗下目前在大中国区拥有多项传媒业务,其中包括杂志、电台、网络、广告业等,2003年,TOM的访问量已经升至国内第三,与新浪、搜狐等老牌门户并驾齐驱,其广告收入大幅增长,广告商阵容庞大,同时拥有中国移动、联想、科健、资生堂、红牛等大客户。在成功收购亚视股份后,李嘉诚的传媒王国更加庞大。

在生物科学方面,李嘉诚在成立长江生命科技的时候就表示,生化科技会是集团未来重点发展的新环节。据悉,长江实业已投入长科的金额达到42亿港元,目前长科已注册专利的项目达40个。而在未来几年,预计该项目投资将达到10亿港元,并且将增至数十亿甚至100亿港元,稍后还将以此为平台,在内地大行收购、投资。

李嘉诚多方面的投资,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仅2005年,他就净赚了283亿港元。长实2005年物业销售营业额为12904亿港元,同比虽下降了24%,但物业销售的利润仍高达3306亿港元,上升11倍。另外,在物业租赁业务上,长实也获得了901亿港元的利润,同比上升58%。而和黄2005年地产及酒店部门的收入总额为10265亿港元,同比上升13%。

2005年,仅是通过出售和记电讯国际193%的权益、香港国际货柜码头20%的权益以及中远国际货柜码头10%的权益,和黄就入账25117亿港元。另外,港口及相关服务部门在2005年,也为和黄带来29917亿港元的收入。

在能源业务方面,和黄在2005年收入总额达10245加元,同比上升21%,2006年石油等总产量持续增加。像在南海勘探到庞大天然气蕴藏量的消息,一下就刺激了中国海洋石油及李嘉诚旗下加拿大赫斯基能源两家公司的股价急升,李嘉诚的个人财富,在一日之间增加逾30亿港元。

李嘉诚私人持有赫斯基能源约36%股权,他控制的上市旗舰之一和黄,亦拥有相当的赫斯基股权。发现新气田的消息公布后,赫斯基15日晚开市后一度急升逾84%,高达每股6854加元,市值增至约2020亿港元,李嘉诚但是其私人持股,账面即升值约57亿港元;尽管升幅后收窄至5%,李嘉诚身家仍然多了逾30亿港元。

另外,零售部门也实现收入8878亿港元,同比上升30%。2005年,和黄零售部门的店铺数目同比增长了49%,目前在36个市场经营着7100多家零售店。

不过备受市场关注的3G业务还是没能让李嘉诚赚钱。和黄旗下的3G集团在2005年未计利息支出、融资成本及税项前的亏损为268、8亿港元,股东应占亏损达25157亿港元。目前,3G客户总人数超过1190万名。李嘉诚的目标是在2007年3G业务实现盈利。

对于众多内地银行即将赴港上市,李嘉诚则表示,有合适机会的话,会考虑投资内地金融机构。“因为我们目前的负债率维持在77%的低水平,现金及银行存款有83亿港元”。

在投资策略上,李嘉诚充分运用了“鸡蛋分蓝”的方法,大生意不放,小生意不弃,虽然在某些领域并没有盈利,甚至亏损,但总起来却还是收获颇丰。而且,通过资产的多重组合,其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