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红楼梦之继续荒唐
1064000000115

第115章

宁公主疑惑道:“这会试监考的都是礼部还有国子监等人,何以会看不出文章好坏?那周贤之文,连我们都看得比别个犹为突出,难道还有什么是我们不知的?”皇太后道:“世上之事,极少有能如愿的,且未必便能总是黑白清明。不说他的文章如何,每个人的看法又各不相同,兴许就有那么几个人认为他的文章不好。”

惜春道:“孙弘怎么会是最后一名呢,他应该与周贤不相上下的。看法再不同,也不至于相差如此之大。”皇太后叹道:“世事无常,只是既然取中,便都一样,下月初就是殿试了,届时是皇上亲阅钦点,也不用操心了。”惜春道:“这样两个清楚的反倒只得了这样的名次,怕是那会元兴许是个糊涂蛋呢。”

黛玉笑道:“不如我们去试试?看那会元糊涂不糊涂?”皇太后笑道:“又想去淘气。只是此事由不得你们胡闹。”黛玉笑道:“母后认识那会元不成?这么护着他?”皇太后道:“每个人能处其位,皆有其道理,你要是想探寻,原无可厚非。只是些微小事,何足烦心?若是相差无几,则谁也无话可说。若是殿试极差,别人亦会知晓。”

黛玉道:“话虽如此,只是偶尔他们也有借口呢。有时稍稍寻个新鲜的,便会有许多自称饱学之士,也不懂得所出何典,故而无从涉笔,望文生义,胡扯一通。不说自己不通,反倒怪考题太过晦涩冷僻,以此搪塞。”惜春道:“还有这种事情,那岂不是他们自己没理?”

黛玉道:“正是。有一年考了个题目叫‘谅阴不亲策’,取材于《论语宪问》中‘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原是个极好的题目,借用商代‘武丁之治’的故事,欲察以孝治天下之义。史载小乙驾崩武丁即位后,头三年为先王守制志哀,沉默不发一言,朝廷政令委托冢宰全权处置。三年后解除丧服,勤勉政事,终于开创了‘殷道复兴’的新局面。结果竟有十三白卷,十四胡说。当然那状元的文章却是极好的,如今读来依旧是篇好文章。”

惜春咂舌道:“我也没听说过。林姐姐知道的真多。”湘云道:“若是让林姐姐考,或许也能中状元呢。”探春道:“可惜女子不能参加科考的。”湘云道:“如是女扮男装去考也好。等林姐姐考中状元,皇太后这么疼林姐姐,没准也会将林姐姐招为驸马的。”说罢自己拊掌大笑。宁公主与娴公主羞愧不已。

皇太后笑道:“你们姑娘家这些都是从那听来的?”湘云道:“以前宝姐姐总是会讲一些,宝哥哥也会说的。”黛玉明白过来,冷笑道:“原以为只有我读的书多,原来她也读的不少。戏也看的不少,倒反过来说我的不是。”皇太后笑道:“这样的戏文故事听了也就听了,不要到处去说嘴才好。若是像玉儿,能守得住自己,且能用到正途,却是无所谓的。”

黛玉如今读的书,却是比那些更多了许多,御书房的书,多少孤本残册,只要黛玉见到的,都拿来读一遍。只是从不拿来炫耀,也不拿来说嘴。只有在用到时,方使一下而已。皇上知道黛玉读的书多,便想考考黛玉,那日让黛玉出这殿试的考题。黛玉也不客气,思索片刻,想起今科乃是取士为主,且要取不世之士,故而思索片刻,得了一个题叫做“三仁”。皇上吓一跳道:“当今盛世,妹妹为何出这个题目?且这题太大了,妹妹想考什么?”

黛玉道:“臣下当一心以民为主,以社稷为要,其理一也。盛世末世,皆需仁者,若无贤臣仁士,国何以兴,天下何以安?天下不安则末世不远矣。其次,仁人志士若不仕盛世,不以民为要,不谏诤之,则何以成仁?再者,臣下再仁,若无明主,社稷不存。故而子哀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明君当求贤若渴。常言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仁者毕至,服事明君,何愁盛世不现,太平不久?本科即为求贤,若有仁者更要留住。再来说为何要题‘三仁’。食五谷之人,难免有七情六欲大小错失,臣下不仅要安民,更要辅君,若人人能得不惧君威而尽忠,则成康之治何愁不达?三人结果不同,忠心一也。生死无惧,是以成仁。

当今之世,阿谀奉承,文过饰非,揣摩圣意,蔚然成风。肯一心为民、一心为社稷者已是凤毛麟角。长此以往,国亡无日。忠言逆耳,不爱也要听之,明君也。天威莫测,生死难料,便是如此,贤臣亦当守志。如此,则国日盛,民愈富,天下安。三仁亦可稍稍安心了。”

皇上听后良久不语,最后方道:“平时总觉得自己是个明君,能听人谏言。才刚听见妹妹举末世之仁,心中不畅,焉不知是私心之故?既如此,此题甚好。以此比之,便是末世,亦当极谏而后方可去,否则便是避世弃民。人各不一,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然仁者心意必同。此题还有几个好处,第一,看他们如何破题;第二看他们如何承题。”

黛玉笑道:“其实只需将仁者相同之处答出即可。仁者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不以人君喜怒哀乐为旨,而已天下为重。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泰然处之。这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是仁者,一般的臣下也该如此的。”皇上道:“如此倒是有些为难了。果然是个刁钻的题目,不过也好,依了你便是。看有几人能想的到。”

黛玉笑道:“我本想着那个‘巍巍天下’的,只是这个题太过寻常,也懒得搭理那些阿谀奉承的陈词滥调。”皇上笑道:“这殿试阅卷读卷可是都有规定的,妹妹要去吗?还是考完哥哥将卷子带回来妹妹看看?共三百份呢,一夜怕是看不完。”黛玉皱眉想了片刻,思量道:“不如将几个可靠的都请来连夜阅一遍,次日也好有个底细。”

皇上道:“妹妹的意思是让丞相等都来帮忙?”黛玉点头道:“那三百人估计有一半多都是腐儒,我也不耐烦看他们的卷子。直将几个可靠的都请来帮忙便好,如此也要快许多,我们只将那几个不错的看看也就罢了。”皇上笑道:“这倒是简单,哥哥让张丞相监督礼部考后立刻阅卷,将前五十名挑出来,我们从中挑即可,如何?”黛玉道:“我一定要看周贤与孙弘的文章,尤其是孙弘的。”皇上笑着应了。

这日无事,黛玉又去给皇太后请安说话,却见偏殿坐了许多人。皇太后笑道:“玉儿过来,你嫂子又给你送东西来了。”原来是怡亲王妃来了,见黛玉来,忙拉住瞧了好半天,方笑道:“回皇太后,敢情妹妹是要每天都看着的,若是一日不见,便变了模样了。”皇太后笑道:“不是她变了,是你想的。”说着指着她跟前的一位年纪稍大的道:“玉儿,这是怡王太妃,你就叫她婶子吧,叫怡王太妃显得生疏。”

怡亲王妃忙将黛玉拉到怡王太妃跟前,黛玉正要行礼,怡王太妃忙拉住她笑道:“老婆子受不起。每常听你师兄提起,总是不得见,今儿可是见着了。”太后笑道:“玉儿身子不太好,不敢太累了她。”怡王太妃忙命人送上见面礼,一面儿打量着黛玉,又让怡亲王妃送到太后跟前坐好了,方笑道:“也难怪皇太后不肯让你出去,若是我也不肯。”

皇太后笑道:“可没有的事。我就知道你们是打着注意来的,还打量着我不知道。”怡王太妃笑道:“再没什么是能瞒过你的。只是你也不该看得这么紧,连我府上都不肯去。可见的如今生疏了,连我都不放心。”怡亲王妃笑道:“母妃每常说我请不来,今儿可见得媳妇儿不是偷懒。”皇太后笑道:“倒不是你偷懒,只是你们两个总欺负玉儿,哀家不放心。”

怡王太妃闻言佯怒道:“可是真的?我就说皇太后想来还是挺待见我的,原来是你俩惹出的祸事。玉儿你们都敢欺负,我还是赶紧回去的好,这老脸可搁不住了。”怡亲王妃百口莫辩。黛玉与怡亲王妃虽不是很熟,却与大师兄熟,听得此话很是得意的靠在太后怀里,挤眉弄眼的冲着怡亲王妃直笑。

等黛玉笑够了,皇太后才道:“算了,懒得跟那几个小孩子一般见识。以后你也看紧点儿,不许他们欺负玉儿,否则可就别怪我不给你脸了。”怡王太妃笑道:“遵旨,臣妾回去一定好生教训他们。”皇太后笑道:“只是这几日玉儿正在吃药,可不能去你那里。待过几日好些儿了再说吧。哀家记着就是了。”说罢看着黛玉道:“玉儿可愿意去怡王府做客?若是不想去最好,他们那里也没什么好的,还不如咱们这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