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红楼梦之继续荒唐
1064000000001

第1章

自十五年前初次读红楼,至今已将近五次。至于电影电视乃至越剧,都看了不少。最近偶尔见了很多人以红楼为背景写小说,因想起以前总有许多人不停的续红楼,思及最近几年的许多想法,手便有些儿痒痒。因此以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为基础,以娱乐为宗旨,不续书,只续那满纸的荒唐,有道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下面是作者设定的一点儿背景,供参考:

当今皇帝姬承比妹妹大十岁,十岁时因林如海不愿进京作帝师,另因皇室争斗,因此先皇遣内定太子到林府习学,从儒道刑名等三教九流至帝王之道,无一遗漏。另有伴读两名,一为怡亲王世子姬祥,一为贤亲王世子姬康,二人除帝王之道外皆同皇子同学,每日除习治国之道外,另有名师教习武术及诸般策略,是以二位世子较皇子则无帝王之术而长武术。姬祥年最长,称为大师兄;姬康次之,为二师兄;而姬承即为皇储,虽当时尚有长兄在京,然亲近之人皆明内里,不敢僭越,因此黛玉别唤之哥哥,然这当中另有一个缘故,且看下文。

当日姬承三人并随从因故急忙抵达林家时才二月初,及至安置妥当后由于贾敏待产,一直未正式授业,因此三人闲来无事。因不欲招摇,在三人抵达时已将部分家人调换,因此此时竟有些人手不够,因此上三人虽身份高贵,然皆遵从林如海与先皇之约,以家人之处,必当事事照应帮忙,对外宣称远房亲戚投奔了来。故黛玉将生前后姬祥姬康因年长几岁,便在外头忙于迎来送往等事;而姬承一则年方十岁,二来不欲其在外抛头露面节外生枝,故得在内室,因此上得以在黛玉降生后半个时辰内抱过婴儿,从此结缘。此后五年四人时常一处吃喝玩乐,一处习学经史子集。而姬承与之更为亲密,听授帝王之道时也一并带上她,而黛玉聪明灵秀,很多时候亦安静听着,不论懂与不懂,倒也无人在乎。殊不知小姑娘虽不多话,但心里确有颇多想头,只是苦于一来她人小见识少,听父亲授课也是断断续续,因此很多事情只需日后读书多了即可明白,二来父亲有事不能打搅,三来母亲亦是时常忙于家事,闲时则教她些琴棋书画,因此也无暇多问。

自兄弟夭折后,林如海心中难忍,遂将黛玉做男儿教养,时常由姬承等人照顾,日则同席,夜则同眠,情如兄妹。五年后时局稍定,皇帝南巡,见过林如海诸人并子侄,大器初成,便带了姬承等返京立为太子,临走之时与皇后等商定后经张丞相等人见证,交换证物(皇家信物乃九凤朝珠钗及一枚玉佩,贾敏等知九凤朝珠钗乃皇后信物,心中惊诧;而皇帝则另仅告知林如海乃玉佩乃是雕琢传国玉玺时从底边切下的,乃京城守卫军队西山大营十万精兵调遣信物,经太祖皇帝与开国功臣等约定,一旦玉佩与守营主帅玉戒契合,玉佩持有人指令胜过圣旨,目的是防止皇子争斗篡权夺位扰乱天下,林如海本不敢接,怎奈皇帝经观察及姬承所言,认定黛玉能当此重托,只得战战兢兢的收下,并遵皇命让黛玉随身携带、片刻不离身),定下儿女亲事,而黛玉年幼,不知此事。

黛玉虽幼时旁收杂学,然自贾雨村来时,方将各书约略按次序学了,心中亦明白许多,但只不肯多说,怕带累父母,想着长大了就知道了。初在贾府四年,尚算顺利。期间皇弟理亲王挑唆太子篡位,事发服罪,事后先皇便将皇位传了姬承,自己当了太上皇辅佐皇帝了。得知父亲病重,黛玉回家,在家中遇见了悄声前来的皇帝及送她的四名丫头,五年之隔待得相见之时却恍如隔夜,兄妹之间依旧亲密,林如海心中宽慰,皇帝心中惊喜。林如海因见爱女及佳婿,心中快慰,病情好转,于是加紧时间教授女儿及皇帝许多道理,而皇帝则将三年来遇到的各类问题尽皆提出,向老师请教,而黛玉在一旁也见识不少。

待林如海大限将至时,皇帝当着林如海将太上皇送给黛玉一串念珠拿出来,待看见黛玉随身挂着的玉佩后,和林如海一道,说明了玉佩的来历作用,又讲明此佛珠手串可以调动敖仓之粮,敖仓守卫将军与此看似一样的手串,且有密语。皇帝与林如海及两位一同前来且已经袭爵的师兄又一再交代黛玉要小心谨慎,道:去贾府一来是因为他日黛玉终是要进京的;二来虽然黛玉玲珑剔透,大家亦能护得她周全,然她自己亦需学会照顾自己,贾府虽险恶,然尚有外祖母照应;三来虽要吃些苦,然较之于寻常百姓却好多了;四来平日切不可造次抬出与林家以外的瓜葛来,只有万不得以时,可径至王府求二位师兄及哥哥帮助,如若平安过到及笄之时,哥哥也会来接她的。与王府皇室的关系只有雪雁及四婢知晓,且已再三告诫,不得外泄。

却说送走迎春之后,王夫人就暗自忖度着,近半年来,家中越发的艰难了。迎春出嫁并未得甚聘礼,反贴补进不少嫁妆,王夫人甚是不悦,然亦无可奈何。庄子收上来的租子并年货,比往年又少了许多,而年下宫里给娘娘的打点及各王府公侯府的年利却比往常还要多出三分,因此府中原就内帑虚空,此时竟有些举步维艰了。官中自是空虚,而她自己虽有不少体己,只那是私下攒下将来还要给宝玉的,老太太的体己虽多,一来已经有不少经鸳鸯和凤丫头两个私下挪出来贴补官用了,虽说是私下,老太太想必是知道的,只是不说破而已;二来,别人却是没有恰当由头去动用老太太的体己的。

想到宝玉,心中不免又添了三分气。年前大病一场,却心心念念都是林丫头,那个丫头有什么好的,狐媚妖道一个,如今越来越大了,竟越发的妖媚了,宝玉的病多半就是她给招的,得想办法解决这事情了。而宝玉如今也大了,宝钗还比宝玉大两岁,都十七了,按说早该婚配了,偏老太太想撮合二玉。宝钗多好啊,端庄稳重,大方体贴,当家理事不输凤丫头,才华上似乎也不输林丫头,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才也不为过的,更何况有才将来更能劝说辅佐宝玉上进些,岂不更好。真真是个老太太,老不死的,非要横在前头,看来不挪开那林丫头,二宝的婚事估计就难办了。毕竟这个家多少还得依仗着点儿老太婆,因此也不能得罪了她硬来。这林丫头也是的,人参养荣丸吃了八年了还不见效,她命也真够长的,人前背后的难听话、丫头婆子的闲气也给的够多了,她怎么就气不死呢?得好好琢磨琢磨才好。

这日饭罢正歇春困,突然凤姐来会说忠顺王府一位侧妃没了。王夫人听后便道:“几时没的?得的什么病?回过老太太没有?”凤姐儿回道:“刚刚得的消息,没听说没什么大病,只几天就没了,还没回老太太呢。想是先回过太太好先叫他们下去准备拜礼去,免得明儿个匆忙。”王夫人沉吟了半晌,抬起头看着凤姐儿道:“我这就回老太太去,只东西你下去准备就是了,一应都按旧例便是,还当什么正经事来回。”凤姐儿忙笑道:“太太您别生气,一来忠顺王府比别个王府原也体面些,因此侄女儿才特特说出来,二来……官中……怕是支不开了。”看了看王夫人脸上掠过有一丝不耐烦,但并未责备打断,因此小心的继续回道:“去年过年又打了不少的饥荒,这年后几乎没什么进项,官中好容易留了点银子,又怕娘娘那边有急用。况且虽说离端午尚有两个月,但只这段时间也并没有多少进项,而宫中只有添的理断没有减的理,因此侄女儿怕是……”

凤姐儿想得也甚是明白,官中进的少出的多,头前虽和鸳鸯挪用过老太太一些不用的体己,但只一旦老太太问起,还是自个儿的不是,为着一大家子没必要总担不是委屈自个儿;再者王夫人也是颇有些体己的,为了娘娘她也应该出点力的,不能总用了官中的,让她这个侄女儿为难;而且就算最终还是要她去做恶人,也得喊一喊啊,不喊别人还以为她这家当得有多容易呢,做得好也没甚功劳,不喊才是傻子呢。不过王夫人可没她侄女儿那么多头脑,只想着你谁当家谁管去,家里谁最拿事又富裕就冲谁喊去,她是当家太太,只管大事拿个主意就行了,至于其他的,她却不管,因此听完凤姐儿的话儿,她想都没想就说道:“你还是照以前办就是了,这个家,不是还有老太太吗?娘娘也是她的孙女儿,贾家的靠山,大家都得操心的。走,咱一块回老太太去,明天还得安排人过去吊丧呢……”说着便将凤姐儿往外让。凤姐儿没法,只得出来,借口要先回去喝药,便走了。因此,这事儿也便“照以前”一样给办了。只是第二天在忠顺王府的时候,王夫人总觉得听得王妃等人的话有些云里雾里,因着人多加上有些累了,因此也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