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课堂充满幽默
10639000000063

第63章 釜底抽薪

学生考虑问题往往从直观入手,只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对一些抽象概括性结论的回答往往不一定正确,但也不是没一点道理。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结论,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会不知所措,使课堂出现卡壳现象。此时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冷静,面带微笑,不立即肯定与否定,要给学生以“成竹在胸”、“早已预料”的印象。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迅速究其思路,找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一旦找到,也不应从学生的结论或思维过程入手,而应避其锋芒,从思维过程的起点入手,釜底抽薪,从而使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转变思想。

例如,教学《光》这一课,学生在明白了什么是光源,知道了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传到我们眼里的缘故之后,很自然地进入了“我们眼前这许许多多物体,它们本身没有发光,那么我们为什么也能看见它们呢?”这一问题的讨论。面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为:“因为我们有眼睛。”这样的结论显然不能用“不对”否定了事。这时,教师应从学生分析问题的起点入手,挖其错误根源。根不在了,错误无立足之处,其结论自然“土崩瓦解”了。既然学生将出发点放在眼睛看物体上,教师也就应从这一点上反问学生:“是啊,大家都有眼睛,并且视力正常,可是在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眼前这些不发光的物体,我们能看见吗?”学生便释然了,从而改变了思维角度,得出了正确结论。

当然,教师面带微笑考虑对策的时间,也是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自控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学生如果能自己纠正错误那效果就更妙不可言了。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跟随性,第一位学生的发言将影响或决定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如果在一定时间里,学生仍跳不出这一思维模式,教师便可抓住适当时机采用上面的方法。

如一位教师教学《水的蒸发和沸腾》中,就采用了釜底抽薪之法,使学生对“蒸发”理解得更全面深刻。

老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使水变干的方法?

学生:用太阳晒、用火烧,把湿东西搁在暖气上烤。

老师:大家刚才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都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水干掉。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昨天刮着风,没有太阳,我家洗的衣服却干了。

学生(马上说):还可用风吹。

教师一席话,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认识到不仅加热可以使水分蒸发,风也可以帮助水分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