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课堂充满幽默
10639000000016

第16章 语文课教学幽默的意义

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是语文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下面从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人格两方面来谈幽默的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1.强化首次效应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课无疑是审美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按说它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一个学科。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反而是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是的,而枯燥无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使用幽默手段是矫正这一现象的有力措施,语文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开头几堂课一定要在学生心目中为语文课确立一个好印象,也就说要强化首次效应。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怎样强化学生的这个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的学习单靠从道理上明白意义,不如对学习有喜好,而喜好深,就会以学习为乐,以学习为乐,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学习热情,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益。所以,语文老师要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就应充分利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激活学生思维,增强记忆力

从心理上说,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美国近年兴起的“笑学研究”证明,人在笑时候,生理机能会发生多种变化,如脑垂体释放某种愉快物质以减轻痛苦和烦恼,给人以兴奋的感觉;动脉在收缩后变得松弛;肺部所受压力增加,心跳加强以吸纳大量的氧气;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新的激素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完全赞成这样的结论:“笑与幽默由于有益于身体而应受到欢迎。它们能恢复平衡、稳定血压、为血液充氧、按摩维护生命的器官、刺激循环、促进消化、放松肌体,发生良好的感受。”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布道式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时间一长,学生便慢慢趋于沉睡状态。如果此时教师“幽默”一下,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注意力相对集中,记忆力也就会随之加强。

3.舒缓紧张心绪,减轻神经压力

在系统地语文知识学习中,学生们往往要接触到许多“问题”。它破坏了学生主体内部原有的暂时平衡状态,造成了紧张力的加剧。而幽默则起着舒缓紧张神经的作用,否则学生从一开始接触问题,就一直持续紧张,其脑力就像机器齿轮运转一样,由于缺乏润滑油,磨损加大,轻则短时中断运转、重则缩短机器寿命,甚而过早报废。

4.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

语文教学本身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在认知的同时交织着情感。认知与情感是语文教学两条鲜明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情感是纽带,把学生、教师、语文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幽默也可以说是语文情感教学的一种手段,可以消除师生因过于严肃而出现的紧张状况,“化干戈为玉帛”,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所谓师生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心理距离的大小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不论其好坏,都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健康、轻松、融洽、充满温暖和友谊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轻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而冷漠、过于严肃、缺乏关怀和同情的心理环境则会使师生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形成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各种障碍。语文课的教学幽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学生因此会觉得教师既可敬又可亲。

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心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

(二)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健康人格

语言课的教学幽默不但能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1.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学生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万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幽默是语文教师个性的展现,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而教师的教学幽默总是与独到的看法、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从而展现教师个性的魅力。笑语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中蕴含着睿智;在他人没有觉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习以为常的事理中辨识悖理;在通俗例子中寻求别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炼神奇;把强烈的反应稀释淡化,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和亦庄亦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师的幽默感首先是他们极富个性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的体现,是一种敏锐的易感性,是属于他个性气质魅力的再现,这不会不影响学生,不会不感染学生。

2.教学幽默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

教学幽默之所以受到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喜爱,不仅仅在于它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还在于它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总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向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出了挑战,它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了广大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而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还有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知识——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压迫个体生存、压迫学生个性的外在力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学习的本质问题,关于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效率的问题,必然作为与人的生存质量和人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而引起我们的关注。

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学习应该属于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塑造的活动之一,其中包含着审美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审美过程。只有从根本上把学习过程变成审美过程,而不仅仅是改变学习过程的某些要素,才能解决学习成为日益沉重的负担的问题,使学习变成对人的生命的根本肯定,达到愉悦而高效的统一,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幽默手段,并不仅仅局限在手段本身,从根本的思想观念来说,是把语文教学作为审美对象来关照,以美的规律教学,进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审美的活动,从而造就他们的健康人格。实现语文教学审美化的可能性,除了语文学科本身与审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之外,还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个体身心一般说来都具有一种趋美的冲动,一种喜欢幽默的感情,也就是对美的追求。他们对幽默的敏感性和选择性,既表现在人的动作行为倾向中,也表现在人的各级心理活动的倾向中。在意识领域,人的社会化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无不体现美的原则,而幽默正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普遍的、常见的、符合人的性情的美。利用教学幽默帮助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可能性还在于,幽默能帮助学生实现审美愉悦。在学习活动中,人所面对的全部人化自然的产品,是人类总体劳动创造出的美的结晶,它是“人同此心”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本性的最为适当的异质同构体,最能够唤起人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从而给学习者带来审美愉悦。而幽默有时能启动这种愉悦,有时能加强这种愉悦,有时能延续这种愉悦。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语文知识、语文课文汲取美的因素来完善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简言之,是以表现在“语文”中的人性之“大美”来滋养个性之“小美”,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成果。

点评:知道了幽默的意义,就不妨大胆地使用它。常听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是实话,也是实际,其实现在的人际关系何尝不是越来越难处了呢?关键是敞开心扉,学生就会少一些逆反心理,课自然也就好教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