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城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根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遗址共分四层:第三、四层和一、二层分别代表其发展的早期和晚期。早期: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以夹炭黑陶为陶器代表,器形分敛口、敞口肩脊釜和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等等。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300年,夹砂红陶和红灰陶占绝对优势,器形有鼎、落地式两足异形规等。
河姆渡文化中,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匕、锯形器等器物,磨制精细,在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着图案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既精美又实用。另外,木作工业在河姆渡文化时期非常发达,已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尤其是创造了较先进的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特别是在第三层出土的一件木质漆碗,瓜棱形圈足,外表涂有红色涂料,微显光泽,经鉴定与马王堆汉墓出土漆皮同为生漆,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漆器。
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的第四层,较大范围发现遗存的稻谷,有的地方堆积着二十厘米至五十厘米厚交互混杂的稻谷、稻壳、稻杆和稻叶,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之最。经过科学鉴定,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属于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年代均在公元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河姆渡文化的农具除石斧等石质工具外,大量使用骨耜是其最大的特色。骨耜用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主要用来翻土。此外,遗址中出土成堆的橡子、菱角、酸枣、菌类、藻类、葫芦等植物遗存,反映了当时采集业较发达,它们仍是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
河姆渡出土大量哺乳类、爬行类、鸟类、鱼类和软体动物的遗骨,共四十多件,其中以鹿科动物最多,仅鹿角就有四百多件,鸟、鱼等动物骸骨亦较常见,说明这些动物是当时主要的狩猎、捕捞对象,骨镞、木矛、骨哨、石丸、陶球等是他们渔猎的主要工具。
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建筑形式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遗址各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有关的木构件,包括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数量达千件之多。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河姆渡遗址自然面貌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地区发现的为最早,这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明显区别。
河姆渡文化代表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与同时期的黄河流域文化相比毫不逊色,其中如夹炭黑陶中的鼎、豆、壶为代表的礼器组合,水稻的栽培,为以后的商、周文化所吸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河姆渡文化代表着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