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0635500000306

第306章 杜甫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誉之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后迁居巩县。自幼喜好诗歌、书法。七岁开始吟诗。二十四岁至洛阳应进士举,落第,遂周游天下。天宝三年(744年),与大诗人李白相识,惺惺相惜,交情甚笃。三十五岁人长安,求官不成,困居十载,四十四岁始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起,长安陷落,杜甫拟投奔在灵武接位的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送至长安,后逃脱至凤翔,被肃宗任为左拾遗。后两京收复,随肃宗回到长安。乾元元年(758年),宰相房被贬,杜甫上书营救,触怒肃宗,贬为华外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弃官,居秦州、同谷,不久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草堂,一度曾至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严武表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年),严武卒,杜甫携家出蜀,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穷困潦倒,于大历五年(770年)病卒于湘水舟中,享年五十九岁。杜甫身经安史之乱,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生活困顿,因而对现实有深刻认识。他的诗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许多重大事件,因而被称为“诗史”。杜甫同情下层人民,作品反映人民的疾苦,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留世诗有一千四百余首,在艺术形式上,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对仗工整,语言精炼,成为唐代五律、七律的典范,有《杜工部集》传世,对后世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