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信息
10634200000002

第2章 信息概述

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和成千上万条信息打着交道。我们读的书,听的广播,看的电视,上网浏览的网页,就连街上随意张贴的非法小广告也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

1.漫谈信息——信息的概念

广义来讲,信息就是消息。一切存在的事物包含有信息。对我们人类而言,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接收到的一切,都是信息。比如我们眼睛看到的颜色,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都可以归为信息。然而,还有大量的信息是我们的五官所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所以,人类正通过各种手段,发明各种仪器来感知它们,发现它们。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给信息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信息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传播途径更是五花八门。

一切事物都会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由此也展示了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我们之所以能够分辨各种事物的不同状态,也源自它们传达给我们的不同信息。闻到花香,你会知道附近肯定有花绽放;听到鸟鸣,你就会推测,周围有鸟类出没;地震前鸡飞狗跳,也是动物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信息是表示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如同能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我们的认识中。

2.重要资源——信息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信息已经和土地、森林、矿产等一样,成为我们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有用的信息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一条有价值的商业信息足以让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一条准确的气象预报也足以挽救难以估计价值的生命财产;一条确切的股市信息可以使一个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由此可见,信息带给人类的厉害是无法确切估计的。和物质资源相比,信息资源更有它的特殊重要意义。信息的这种重要意义和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你一定想知道信息到底有哪些特点吧?概括起来信息的特点有五条:①信息资源的可反复使用性。信息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不会因为反复使用而减值。②信息资源的总量增长总是呈“爆炸式增长”。据统计,在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万亿字符;到了80年代,信息的总量就增加到500万亿字符;到1995年,信息总量已经达到了1985年的2400倍。③信息资源传播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尤其到了现代,其速度可以和光速相媲美。④信息资源无国界,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⑤信息资源具有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资源有一个保质期,如一条天气预报过了某段时间也就失去它的价值了。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了产业,被称为信息产业。目前,信息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当今的时代,我们称之为信息时代,可见信息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

3.五次演变——信息活动发展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信息活动也不例外,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到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时代,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信息活动的演进史。

到目前为止,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一共经历了五次巨大的信息变革。而每一次信息变革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五次信息变革依次为:语言的诞生、文字的诞生、造纸和印刷术的诞生、数字网络技术的应用。它们作为时代的标志,把人类历史划分成不同的信息时代。

语言的产生使人类信息活动范围和效率飞跃性地提高,也让人类的信息活动从具体走向了抽象。在原始社会,人们交流多通过手势、表情和简单的音节。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光靠简单的手势及表情的交流无法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于是简单的音节慢慢发展成带有更复杂意义的语言。语言的产生为人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为人们面对面的即时交流提供了载体。那么,文字的产生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展了信息传播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出现脑力和体力的分工,从而为文字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文字表达的信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使信息流传得更广阔更长久。

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更方便了人类信息的传递,不仅加速了信息的传播,而且使人类信息的存储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初步实现了广泛的信息共享。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前,代表信息的文字多是刻在甲骨和竹简上的,保存和传递都不方便。我国造纸术的发明,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大大地便捷了信息的传播,使人类进入以印刷品为知识和信息基本来源的新时代,造纸和印刷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一直延续到今天。造纸和印刷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中的两大发明,也成了人类共同的财富。

造纸术的发明

古人用上等蚕茧抽丝纺织成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之后,篾席上经常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把这层纤维薄片揭下来,可以用来写字。到了东汉时期,有个叫蔡伦的人改进了造纸术:将树皮、麻头、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成纸,这种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信和互联网的产生,电子图书代替了传统的造纸。电信革命的实现,是人类划时代的进步。电信革命也就是电话、电报和电视的应用。为了在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是在电信革命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传递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多更快地把信息传递出去,以满足人们快节奏生活的要求,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开发一种新的信息载体——电信。电信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信息传播的又一大进步。因为通过电信我们不仅可以传播文字,还可以传递图像和声音,而且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明显加快。

新型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使信息处理第一次达到了一体化和自动化,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信息变革。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通讯的速度提高了不下1000万倍,记录信息的速度也提高了将近100万倍。当此之时,单纯地依靠人类的自然之力来获得并加工信息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了。计算机就是应运而生的宠儿。它的发明与应用,信息的数字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准确可靠。网络的发展为人类传递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到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人在2008年11月7日第二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中发言指出,目前,中国平均每天新增网民将近24万人。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在未来三四年里,中国网民人数有可能达到5亿。

据专家预测,今后除了信息网络化之外,电信业也将沿着多媒体化、普及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全球化的战略方向发展。

所谓的多媒体化就是给用户提供更加广泛的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服务。目前,很多手机都具有了多媒体功能,可以收发带有音乐和图片的彩信。近几年,有部分手机也开始增加收看电视电影的功能。手机上网,对于我们也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了。

所谓的普及化是指将各种信息服务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大众,使更多的用户都能接收到信息。普及化的重点在偏远的城市和乡村。我们这里的普及化不仅仅是家家通电话,而是要把更多的信息服务送给千万家,确保信息资源能够走近全体的人民大众。

多样化是指网络服务平台的开发能够适应社会各界的使用。

个性化是指信息的提供商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给大众提供“随时随地随意的”服务。

全球化问题在网络上已经基本实现,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浏览到地球另一端发出的信息,也可以和生活在我们“脚底下”的外国人进行无阻碍的沟通。电信业也已经有越洋国际长途。通过各国的国际区号,我们可以随时拨打越洋电话。

什么是可视电话?

最近生活中忽然流行了可视电话。那么究竟什么是可视电话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接听电话的时候,通话双方不仅能够听到彼此的声音而且能够看到彼此形象的现代化通讯仪器。可视电话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电机、电视摄像机和屏幕显示器。电话接通后,电视摄像机便开始工作。摄取通话人的形象传给对方,屏幕显示器便出现了对方的图像。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可视电话多指慢扫描可视电话,一般每隔半分钟传送一幅画面。电视信号的频率也只是电视广播的千分之一。慢扫描可视电话可以用音频载波。传送图像恰好适用于普通电话的频率范围。所以,使用三条普通电话线就可以实现远距离传输可视电话了。

4.个性鲜明——信息的特征

关于信息我们说了那么多,那么信息有哪些特征呢?归结起来,信息的特征有以下几条。

(1)可识别性

信息的可识别性是说它是可以被识别的。识别又可分为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所谓的直接识别是指通过感官的识别;而间接识别则是指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的识别。信息的识别之所以有不同的方法,主要是因为有些可以通过人类的感官直接感觉到,而有些必须借助其他工具和手段才能接收到。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识别方法。

(2)可存储性

信息的可存储性,是指信息可以被我们用各种方法储存起来。比如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一些信息,也可以用图像保存一些信息,更可以通过声音把一些信息保留下来。

(3)可扩充性

所谓的信息可扩充性是指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将不断扩充。比如我们各个学科的知识。

(4)可压缩性

信息不仅可以扩充,而且经过人为的加工、整理、概括、归纳就可以使之精练,从而被压缩。

(5)可传递性

信息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传播。信息的可传递性是信息的本质特征。信息就是用来交流的,如果信息无法传递,那么信息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6)可转换性

信息的可转换性是指信息可以由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如:声音可以转换成文字,文字也可以转换成图像。

(7)特定范围有效性

信息在特定的范围内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比如今天关于北京的天气预报,只有在北京而且是今天的24小时内有效。在其他地区如广东是无效的,到明天也是无效的信息。

为何机器人能听懂人讲话?

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明家德沃尔和英格伯格共同合作,设计出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并合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后来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有些机器人能听懂人讲的话。

机器人之所以能听懂人讲话,是因为人们为它安装了像人那样的“听觉器官”。虽然机器人的“听觉”没有人的耳朵那样精密和复杂,但是两者的听觉在上是原理基本相同的。机器人的“耳朵”是听觉传感器,它能对声音产生反应,并把信号传到“听觉区”。为了实现人与机器人的对话,首先,应规定必须用标准语言与机器人进行交谈;其次。必须限定对话中所使用的词汇量。这是机器人听懂人讲话的先决条件。但是这些还不够,机器人还必须有一个“大脑”——电脑,以便理解和判断所听到声音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