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
10632000000030

第30章 3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理论体系

《通论》这本著作语言之晦涩,逻辑之混乱,完全不像一个会用生动语言和形象比喻来清晰地陈述自己思想的凯恩斯。 如果这本著作不加上作者的名字和忽视蕴涵的思想,你一定会认为它是“半路出家”的李嘉图或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人所写。我们不清楚伟大的凯恩斯是故意写得深奥莫测,为不同学者进行不同的解读创造条件,还是误以为他那位芭蕾舞魔女带有俄罗斯腔调的“英语”说得别具风味,大家一定像他一样为之倾倒,但是我们知道《通论》这本著作远不如《和约的经济后果》《俄罗斯一瞥》《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货币论》等好读,而这竟然是凯恩斯花费 3年时间写成的一部著作。 然而,正是这部连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大师高鸿业和杨春学都需要亲自写导读的著作,揭开了经济学革命的风暴,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没有走过的路径之中,这一点不仅苏格兰思想家亚当。斯密没有想到,自负的哈耶克没有想到,就连先知先觉的马克思也未必能够想到,以至于如果不了解它,就很难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这个世界,更不要说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会在 2008年金融风暴出现后投资四万亿而取得世界一枝独秀美誉这样深奥的事情。在本节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概括和《通论》体系结构的介绍,试图完成对《通论》这部难读的巨著的初步解读。

10.3.1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

本书之所以把凯恩斯理论视为革命的学说,是因为它的理论基础、它对人性的假设、它的分析方法、它的政策主张,与当时居于正统地位的理论具有本质的差别。考虑到凯恩斯的著作比较难读,凯恩斯的理论比较难以理解,本文在这里先给出或许读者不能理解的结论,然后在随后的介绍中再逐步加深,直到你确信具有了“与总理一样娴熟的驾驭经济的能力”。

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理论基础的革命,凯恩斯提出了“需求创造供给”的有效需求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革命,凯恩斯提出了不确定环境下具有动物精神的人性假设;对传统经济学“个体、均衡、长期”微观分析方法的革命,凯恩斯使用了“总体、非均衡、短期”的宏观分析方法;对传统经济学“自由放任”政策主张的革命,凯恩斯提出了“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10.3.2《通论》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读《通论》这部难读的著作,你会有“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的感觉,凯恩斯也唯恐大家读不懂,不断增加注释和总结,结果很多理论解释出现了两次甚至三次重复,于是你又有了“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的感觉。为什么会如此呢?笔者认为,除了理论本身比较深奥超出了一般人知识存量的范围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这部革命性著作的阅读没有脱离原来的思想框架。基于此,本小节对《通论》的介绍放弃前文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方法,这里尝试先给出框架,然后再进行介绍。下图是依据《通论》“第十八章就业理论复述”

图 10.1 《通论》的理论体系

这两句话分别来自契诃夫和鲁迅的散文中。这里引用它,是希望读者对凯恩斯体系本身有一个正面的了解。本书作者试图说明,不能因为看不懂这本书,就去指责它,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缺乏感受外方内圆南宫碑的美妙,就批评张裕钊的书法不好一样。一所绘。

凯恩斯建立理论体系的目的在于首先对国民收入(或就业量)的波动给予解释,然后再根据理论的解释,提出解决经济波动的方针政策。这里沿着图表的顺序对《通论》理论体系给予说明。

根据《通论》,最左边的“国民收入”是由消费和投资决定(“第一篇引论”),也就是说知道了消费和投资就知道了国民收入(“第二篇定义与观念”),但是消费和投资又是如何决定呢?首先消费,从图中可以看出是由“消费倾向”决定的(“第三篇消费倾向”),可是不论是边际消费倾向还是平均消费倾向,都不会超过收入水平(数值小于 1),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不能消费掉它的全部收入,差额只能由投资加以弥补。于是凯恩斯又转向了投资(“第四篇投资诱导”),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要把“消费”留下的差额部分全部用掉,否则整个国民收入会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也就是经济处于萧条和危机状态。“投资”是否能弥补这个差额呢?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如果“资本边际效率”

大于“利息率”,足以吸引企业进行投资,那么这个差额就弥补了,经济处于斯密的“繁荣”状态。首先需要弄清楚“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是如何决定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生产设备的市场价格”决定;“利息率”由“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决定。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的“动物精神”往往促使人们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将“预期收益”降低,而好的时候将“预期收益”提高,尤其是当经济处于萧条的时候,人们预期经济会进一步下滑,资本边际效率很低甚至可能是负的,没有企业愿意投资。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市场的自发力量所决定的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无法保证该制度能够长期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不可,没有“国民收入”等“总量”概念,自然,凯恩斯避免地会出现失业,甚至萧条和危机。如何解决萧条和危机呢?这个问题留到下一节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