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春秋战国至当代医学文献中大肠癌相关论述的系统分析总结,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大肠癌大抵属中医肠瘤、伏梁、肠覃、息肉、癥瘕、腹块、积聚、锁肛痔等范畴。中医对大肠癌的病因的认识主要有饮食因素、起居不节、感受外邪、先天因素、情志因素、正气亏虚等,并强调诸因素共同致病;大肠癌类似证候多为本虚标实,治疗以磨坚破结、活血祛瘀、祛风涤痰等为主。其中主要是以痰论治、以瘀论治;明清医家认识到治疗积聚、癥瘕应分期论治,攻补兼施,综合治疗,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治法不同。
春秋战国至金元时期大肠癌防治的主要学术思想以痰湿学说、瘀血学说为主。明清时期防治的主要学术思想以从瘀论治为主,并强调行气散结消块、温里散寒、化痰消积,以及扶助正气的重要性。明代以前外科手术和麻醉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开腹手术已成为史实。明代以后外科手术方面的记载多以摘录引用明以前医家的手术记录为主,但是也有自己的发展。民国以来,中医发展整体都受到打击与破坏,处于倒退时期,当代则是大肠癌的中医药防治的继承与发扬时期,但是由于中医历经清代的禁锢、民国的摧残达一百余年,在这期间很多中医文献典籍失传或者被遗弃,所以现代对中医的继承只是部分继承;同时因为“部分现代人”没有打下坚实的继承基石,中医也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扬。对大肠癌的诊疗研究更是如此,甚至一些医者、卫生官者存在“畏癌、恐癌、惧癌、不敢挑战、不敢探寻、不敢研究”的谈癌色变,生怕触碰的畏难思想,于学术、于患者、于医家自是不利之极!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继承大肠癌“手术 中药”的治疗手段综合应用的防治传统,并且发扬光大,为中医药治疗大肠癌开辟新的道路!
总之,中医对大肠癌相关证候的认识,明代以前可粗略分为起源、雏形、形成、发展、初步趋向成熟等几个时期。而明清为与现代辨证施治尤其谴方用药方面、学术思想之启迪方面最为相似时期,系内治法和外治法发展比较成熟时期。民国时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倒退状态。1949年以来,“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大肠癌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已开始缓慢的“兴”和“举”了!
正确的学术主张和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只有很好的继承,才能有所发扬,否则将一事无成!为将我们伟大的传统医学弘扬发展下去,我们更应该努力探根求源,以求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