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大肠癌的中医药防治
10627100000011

第11章 现代医家医案选粹

1.直肠癌医案

(1)脾虚湿蕴,正气虚衰

吴某某,女,37岁,1990年6月20日初诊。

病史:患者于1990年4月初患乙状结肠癌,经某肿瘤医院作手术切除并进行化疗。半月后,因体力虚弱明显(血象:WBC1.3×109/L,Hb62g/L),恶心,呕吐,乃终止化疗,请求中医治疗。诊时,腹痛,腹泻(日15次左右),浑身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神怠,毛发稀少枯黄,苔白薄腻,脉濡,乃正气虚衰,邪毒未尽,治则:扶正健脾,祛邪抗癌。生晒参6g(另煎),黄芪20g,苍术、白术各15g,白芍18g,黄连4g,广木香9g,七叶一枝花15g,白花蛇舌草15g,猫人参30g,蒲公英30g,薏苡仁100g(分次煮熟,每日晨空腹服食)。

6月27日二诊:服药7剂,腹痛减轻,腹泻次数减少至日7-10次。药后见效,原方再进。

7月12日复诊:大便基本正常,日1-2次,已成形。腹痛基本消失,头晕、虚乏好转,恶心除,精神渐朗。血象检查:WBC3.8×109/L,Hb98g/L。饮食渐增。面色略有佳转。原方去马齿苋、广木香,加淮山药15g,绞股蓝30g,归脾丸30g(包煎)。

9月5日复诊:症情稳好,大便正常,纳食展,夜寐较安,血象检查正常,惟下肢软乏。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g,川牛膝9g。

11月20日复诊:体征消失,二便正常,体力恢复较快,血象及B超、CT等检查均正常。续以上方加减,调治年余,再次复查均正常,病得治愈康复。自感恢复良好,于1992年1月3日上班工作。后又坚持继续服药2年,其中又经3次复查,未见异殊。随访至今,康复如常,坚持上班工作。

(2)脾肾两虚,痰瘀壅结

白某某,男,72岁,2002年8月15日初诊。

病史:2000年1月25日因便中带血2个月就诊,经乙状结肠镜、CT及大便潜血等检查,结肠镜见直肠有4cm×4cm大小边界不清息肉样赘生物,表面可见溃疡出血;组织学检查为粘液腺癌;CT见局部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Ⅲ期T3N1M0.确诊为直肠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粘液腺癌。同年5月行局部放疗。2002年7月25日检查癌症复发,腹部多处转移;化疗3个疗程,因白细胞低下而中断化疗,遂来就诊。症见:腹部包块,偶有大便带血,气短乏力,腰痠膝软,食纳不佳。

检查:舌质黯红,苔薄黄少津,脉沉滑;白细胞3.0×109/L;面萎神疲。

辨证:瘀痰互结,结于腹部而见癥瘕,痰毒损伤络脉而癌变多处转移;耗伤气血,导致脾肾两虚而面萎神疲、气短乏力、腰痠膝软。其病位在脾肾,祛痰化瘀。《医级》杞菊地黄汤合《内外伤辨惑论》当归补血汤化裁。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4周后,便血停止,腰痛解除,白细胞上升为4.0x109/L,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瘀痰渐除,脾肾渐健,守法易药,治疗6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白细胞上升为6.0x109/L。守方巩固治疗,改为每晚服1煎,加服杞菊地黄胶囊,每日2次,每次5粒,1年余后复查,转移病灶再无增加,纳便通调,正常生活。

按语:健运脾气有二佐,一佐渗湿,使浊降而清升;而佐白花蛇舌草、生苡仁之渗湿,生杜仲、桑寄生、川断温补肾阳,即是此意。补肾,则又应从阴阳气血互根相生而间接治疗。故生芪、黄精、仙鹤草益气,伍当归、丹参、鸡血藤养血和血,枸杞子、生地、灵芝滋阴,配生杜仲、桑寄生、川断温阳,总以调补脾肾为宗旨。仙鹤草、生苡仁、白花蛇舌草、丹参益气活血、渗湿解毒,引湿热毒邪从小便解而不伤阴、不碍胃,为沈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常用药对。

(3)痰浊中阻,日久蕴毒型

张某某,男,62岁,2000年2月16日初诊。

病史:1999年11月因便血2周就诊于某医院,经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CT等检查,结肠镜见直肠处有2cmx3cm,大小边界不清溃疡,表面可见糜烂出血;组织细胞学检查为管状腺癌;CT未见局部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Ⅱ期T3N0M0.确诊为直肠癌,行直肠癌手术并造瘘遗留切口疝,术后病理为管状腺癌。术后行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3个疗程。症见:头晕且重,偶有左手麻木,动则心悸,纳差脘胀。既往糖尿病史6年。

检查: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滑。血压170/100mmHg;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9mmol/L。

辨证:患者纳差脘胀、苔腻脉滑为痰浊中阻;痰阻上蒙,清阳不升而头晕且重;痰阻胸阳而致心悸;痰毒蕴络则有肢体麻木。其病位在肠胃、证属痰浊蕴毒,运化失司。

诊断:积聚。痰浊中阻,日久蕴毒证;直肠腺癌术后。

治法:利湿泄浊,祛痰解毒。《金匮要略》瓜萎薤白白酒汤合《三因级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化裁。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续服用2周后,血压降为130/80mmHg,心悸已止,腰膝酸软,舌黯红,苔薄黄,脉沉细。痰毒渐除,肾虚征象显现,法随证变,改用安脑丸合杞菊地黄汤加减以滋肾水、祛痰浊,佐以益气、化瘀、平肝诸法。益气加仙鹤草、山药;化瘀加丹参、丹皮、赤芍、泽兰;平肝加钩藤、白菊、珍珠母。此后,空腹血糖增高为9.9mmol/L,伴有气短疲乏、舌红少津等气虚津亏之象,治用健脾益气,生津清热,方用沈师经验方“三黄降糖饮”合玉锁丹加味。投生芪、生地、黄精益气养阴;知母、生苡仁、葛根清热生津;生杜仲、桑寄生补肾。加减治疗12个月,空腹血糖将为6.2mmol/L,血压120/180mmHg,无明显症状,太薄白,脉弦细,活动如常。直肠癌未复发。嘱改为每晚服1煎巩固。

按语:本案痰浊蕴毒,其关键在于祛痰解毒。沈师认为,治疗恶性肿瘤,解毒一定以不伤正气为准,可用生苡仁、白花蛇舌草等解毒而不伤胃之品合入温胆汤中;又需给邪以出路,如泽泻、泽兰渗湿浊,引浊邪从小便而解;全瓜萎、莱菔子通肠腑,导痰毒从大便而出。肠癌多以排便异常,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为主要症状,则上述两个导邪的药对则更重要。便秘,可再加草决明、桃仁及当归、白菊润肠通便;腹泻,去全瓜萎、莱菔子,加煨葛根、木香升清止泻。

对直肠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治疗仍需辨证处理,在据证抗癌用药的基础上,随证投以益气生津、化瘀平肝诸品,既防止癌症复发,又有效地降糖、降压,这是沈师应用辨证论治之法临证取效之道。

2.结肠癌医案

(1)痰毒损络,传导失司型

某某,49岁,2002年8月初诊。

病史:2002年6月,因腹痛、腹泻2年,伴大便带脓血就医,经乙状结肠镜CT检查,结肠镜见右侧升结肠有3cm×5cm大小边界不清隆起,表面可见少量出血;组织学检查为腺细胞癌;腹部CT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Ⅱ期T3N0M0.诊断为结肠癌并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结肠腺癌。刻下症见:腹泻腹痛,纳谷不香,手术切口疼痛,手足麻,双足浮肿。

检查: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沉细滑。

辨证:患者腹泻腹痛、纳差苔腻,为痰毒中阻之象;手足麻木,双足浮肿,系术后气血淤滞,痰阻下焦,流注四肢,蕴毒损络所致。其病位在下焦。证属痰毒淤滞,传导不利。

诊断:积聚。痰毒损络,传导失司证;升结肠术后。

治法:祛痰毒,通脉络,顺传导。以《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温胆汤加减。

结果:上方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2周后,腹痛、大便带脓血以止,腹泻、手足麻木减轻,食纳增加,但刀口处疼痛依存,腰痠乏力,舌淡苔薄,脉象沉细。此为痰毒渐消,脾肾两虚征象显现。法随证变,改用杞菊地黄汤调肾,加仙鹤草、生芪益气健脾;生苡仁、白花蛇舌草、丹参化瘀解毒;木香、煨葛根升清止泻。治疗6个月后,偶因饮食不节而又腹泻,但无腹痛、血便,微有足麻。该服杞菊地黄胶囊,丸药缓图,巩固疗效,已能正常生活近3年。

按语:本案痰阻下焦,痰毒损络,其源在中焦,故仍以温胆汤加减祛痰;加生苡仁、石韦、白花蛇舌草、车前草加强渗利作用,祛其下焦痰毒;鸡血藤、丹参、川牛膝、生山楂,通络为辅,而牛膝又可引药下行。全方重在祛痰通络渗湿,并引邪从小便而解,痰湿去而而腹泻自止,此即利小便、实大便之意。祛痰而见脾肾两虚,及时转方为补肾为主,兼以健脾,以杞菊地黄汤加仙鹤草等治疗。其中,仙鹤草一般多用来止血,而此案用来益气,既可抗癌,又可防止便血再起。由于药证相符,其效乃显,存活将近3年,尚无复发迹象。

(2)养胃健脾、润燥并施法

吕某某,女,68岁,干部。

病史:患者因结肠癌术后淋巴转移,住院用西药化疗抗癌。期间大便大量下血,经姜老会诊用健脾止血药后便血渐止。化疗过程中出现胸闷泛恶、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夜间盗汗、口渴引饮、喉间多痰质粘、消瘦乏力、低热失眠等症,白细胞下降至2800/mm3,苔灰白而干,舌质红,脉细濡。症系病久中气受戕,脾运失健,津液化痰,胃阴告乏,治拟干温香燥健脾化痰,甘寒滋润柔养胃阴。

此方服7剂后腹胀、便溏、口干、痰多均有好转,胃纳渐增,略有腰酸,小便频数,上方加桑螵蛸9克、覆盆子9克、菟丝子9克、补骨脂9克,兼益肾气,共服14剂。患者白细胞上升至5000/mm3,诸症好转,化疗结束,顺利出院。

按语:此病例系结肠癌晚期术后转移,一度出现恶液质,化疗不能耐受,白细胞下降。老师组方着重后天之本,脾胃并重,用参芪益气扶中;姜半夏、陈皮、砂仁香燥健脾化痰;石斛、麦冬、柏子仁等滋养胃液。润燥兼施,刚柔并用,使脾健胃安,营血有源。老师说,此症苔虽灰白厚而干,不是腻,且舌质红,故可用养阴药而不碍脾;若苔厚腻,滋阴药就非所宜。

(3)正虚夹瘀

张某,男,成人。

病史摘要:患者于1971年12月发现腹部有包块,经钡剂检查,诊断为结肠曲部肿瘤。在XX医院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肉眼观察符合结肠癌,周围有淋巴结转移,作根治术。病理切片诊断为:横结肠腺癌 Ⅱ级,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病理号:715367,X片号:30210)。术后伤口愈合尚好,半月后出院。当时估计后极差,患者家属已准备后事。出院后用化疗5-Fu725及1213等注射液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形体且渐消瘦。

1972年3月22日初诊断:结肠癌手术已三个月,腹痛,右肋下痛,创口刺痛,咳嗽阵作,大便溏泄,日行六七次,两手肿胀,右锁骨上可摸到淋巴结。脉细弦,舌苔薄黄。术后气血两亏,癌毒已经扩散,治疗不足。拟先益气养阴,活血定痛。

于1977年初,登门随访,患者情况良好,饮食亦回复正常,每餐能进主食半斤,并能适当参加体力劳动(一次可挑煤基六十个)。体重明显增加,已达六十公斤。询之经张老治疗后,症情明显好转,大便溏泄亦有显著改善,服过一些单方草药,如蜀羊泉、龙葵、蛇莓等。还遵照张老的医嘱,每日坚持服东风片,每次一片,一日二次,一直服到1975年12月底才停。另外还服民间验方,特抄录于下:

蟾皮15克、金钱祁蛇七条、水蛭10克,研末吞服,前后共服十料,计服金钱祁蛇七、八十条。

按语:本例晚期结肠癌,已广泛转移,先经手术切除,又复行化疗,再以中药辨证施治。由于采用中西医结合,中医辩证与单方草药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故取得较好疗效。长老当时治则,重视术后气血不足,肝脾不调,故用益气顾阴,健脾和胃,兼清肠腑浊淤,使症情明显改善。至于常服东风片以及服用单方草药也有良好作用,故录之以供参考。

(4)痰毒损络,传导失司型

患者,女,49岁,2002年8月1日初诊。

病史:2002年6月,因腹泻、腹痛2年,伴大便带脓血就医,经乙状结肠镜、CT检查,结肠镜见右侧升结肠有3cm×5cm大小边界不清隆起,表面可见少量出血;组织学检查为腺细胞癌;腹部CT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Ⅱ期T3N0M0.诊断为结肠癌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结肠腺癌。症见:腹泻腹痛,纳谷不香,手术切口疼痛,手足麻木,双足浮肿。

检查: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沉细滑。辨证:患者腹泻腹痛、纳差苔腻,为痰毒中阻之象;手足麻木、双足浮肿,系术后气血淤滞,痰阻下焦,流注四肢,蕴毒损络所致。其病位在下焦。证属痰毒淤滞,传导不利。

诊断:积聚。痰毒损络,传导失司证;升结肠腺癌术后

治法:祛痰毒,通络脉,顺传导。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加减。

结果:上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连服2周后,腹痛、大便带脓血已止,腹泻、手足麻木减轻,食纳增加,但刀口处疼痛依存,腰酸乏力,舌淡苔薄,脉象沉细。此为痰毒渐消,脾肾两虚征象显现。法随证变,改用杞菊地黄汤调肾,加仙鹤草、生芪益气健脾;生苡仁、白花蛇舌草、丹参化瘀解毒;木香、煨葛根升清止泻。治疗6个月后,偶因饮食不节而有腹泻,但无腹痛、血便,微有足麻。改服杞菊地黄胶囊,丸药缓图,巩固疗效,已能正常生活近3年。

按语:本案痰阻下焦,痰毒损络,其源在中焦,故以温胆汤加减祛痰;加生苡仁、石苇、白花蛇舌草、车前草,加强渗利作用,祛其下焦痰毒;鸡血藤、丹参、川牛膝、生山楂,通络为辅,而牛膝又可引药下行。全方重在祛痰通络渗湿,并引邪从小便而解,痰湿去而腹泻自止,此即利小便、实大便之意。祛邪而见脾肾两虚,及时转方为补肾为主,兼以健脾,以杞菊地黄汤加仙鹤草等治疗。其中,仙鹤草一般多用来止血,而此案用来益气,既可抗癌,又可防止便血再起。由于药证相符,其效乃显,存活将近3年,尚无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