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的肉食性恐龙,如虚骨龙类,它们身体轻巧,腿长善跑,动作敏捷,其奔跑速度可能不亚于今天的驼鸟。它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几十只生活在一起。
在今天的动物王国中,有各式各样奇妙而有趣的动物生活着。它们的外表形态是显而易见、易于观察的,但生活习性就不同了,没有长时间的观察和第一手观测资料的积累,就很难了解到某种或者某类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固有的生活特性。由此可见,对恐龙这类灭绝动物生活真相的了解,难度是很大的。好在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以及一些恐龙化石埋藏状况所蕴涵的种种信息为我们揭开恐龙的习性之谜,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根据恐龙骨骼群体埋藏以及足迹群的发现,我们有理由认为许多大型植食性恐龙都是习惯于群居生活的,就像今天的樊羊和大象一样,成群结队地活动。群体移动时,大家都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为满足群体取食大量食物的需要,它们经常转移“牧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班德拉城的一个化石地点,曾发现有23条雷龙的行迹,步子都朝着一个方向,由较大脚印组成的行迹居外,小脚印行迹居中,这就证明了雷龙有群居生活的特性,且雷龙群在活动时还有相当的组织性哩!
小型的肉食性恐龙,如虚骨龙类,它们身体轻巧,腿长善跑,动作敏捷,其奔跑速度可能不亚于今天的驼鸟。它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几十只生活在一起。追捕猎物时,如同今天的狼群一样,依靠群体的力量围猎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然后共同分割。鸟脚类恐龙,两足行走,行动迅速,也是群居生活。它们大都生活在苏铁、硬叶灌木密集的地区。在国外,曾多次发现鸭嘴龙、禽龙群体化石埋藏的情况。
在冰天雪地上依然威风凛凛的角龙、甲龙也是群居的。1989年,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地区。发现了一个以白垩纪甲龙、原角龙为主的恐龙化石堆积地点,发掘采集到甲龙31具、原角龙93具,以及少量兽脚类和恐龙蛋等。颇有趣味的是这31具甲龙全是幼年个体,大多数体长1米左右,几乎只是成年个体的l/4或1/6长。保存这些化石的环境,还显示这些幼年甲龙是在沙丘间躲避风暴时被埋葬的。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灭顶之灾到来时,体力强健的成年甲龙,以较快的速度躲过了这场灾难。在那一刻,它们也来不及顾及自己的幼崽了。
由于很少发现剑龙类恐龙骨架集中埋藏,因此推测这类恐龙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庞大的恐龙家族中,剑龙类的境况不佳,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成了最早灭绝的类群。从已有的发现看,剑龙类恐龙尽管孤立地单个埋藏,但化石大都保存完好。如在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境内发现的一具剑龙化石,不仅骨架相当完整,而且还伴有皮肤化石!鉴于上述情况,有科学家认为,剑龙类恐龙很可能是单独生活的。剑龙类恐龙是恐龙家族中性格最为“孤僻”的素食者。
大型的肉食恐龙,如永川龙、霸王龙等,可能像今天的虎、狮一样,除了在繁殖的季节雌、雄个体生活在一起外,多数时候则是独来独往,单独生活的。
永川龙是一种大型的食肉恐龙,有一个又大又高的头,略呈三角形。
总之,多数植食性恐龙及小型肉食性恐龙过群居生活,而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喜欢独居。在恐龙的群体内,很可能有其社会性:幼年个体受成年个体保护;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并接受雄性恐龙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