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恐龙有大的眼窝,说明它的视觉良好。例如小型兽脚类中的秃齿龙(体长约2米,体重70千克~80千克),有一个较大的脑子,所以即使在暮色苍茫的黄昏,它也能捕捉到路过的蜻蜓。秃齿龙的脑子也比较大,说明它反应很快。
我们人类用眼睛看东西,用耳朵听声音,用舌头尝味道,用皮肤感知外部事物,最后再由神经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我们就有了各种感觉。恐龙也是如此。恐龙的智力与其脑子的大小有关,一般越是庞然大物,脑子相对来说越小,行动也要迟缓一些。蜥脚类恐龙脑子体重之比是1:1剑龙的体重是3.3吨,但脑子只有60克重,脑子与体重之比为1:55剑龙的体重与现存的大象差不多,但剑龙的脑子重量只及大象的1/30.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霍普森对各类恐龙的智力作了测试,发现它们的智力由低到高依次是:蜥脚类、甲龙类、剑龙类、角龙类、鸟脚类、大型肉食兽脚类和虚骨龙类。
视觉交流
如果恐龙有大的眼窝,说明它的视觉良好。例如小型兽脚类中的秃齿龙(体长约2米,体重70千克~80千克),有一个较大的脑子,所以即使在暮色苍茫的黄昏,它也能捕捉到路过的蜻蜓。秃齿龙的脑子也比较大,说明它反应很快。它的两个眼睛的位置,使它能很好地调整焦距,以对准正在飞行的猎物。有些素食的恐龙如棱齿龙在头的两旁也有较大的眼睛,因而有全方位的视觉,能看到来自任何方向的危险信号。但与小型肉食类恐龙相比仍会相形见绌。小型肉食类(如前面提到的秃齿龙)足的运动以及协调有关猎物的视觉信息都会比素食恐龙优胜许多。这就是为什么秃齿龙能昂首阔步地追捕有鳞甲的小哺乳类动物和蜥蜴,并能一举将猎物捕获的原因。一般来说,恐龙只有单目视野,左右眼的视野范围内只有一点重叠,因而它们对周围的事物有一个广阔的视角,却没有测试距离的能力,还需要借助脑子来处理和解释视觉提供的信息。而大型的肉食类如霸王龙已具有小型肉食类的双目视野,因而能迅速地判断猎物的位置,从而准确地将它捕获。
恐龙家族中的掠食者的小型兽脚类。视觉交流是恐龙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当交配季节,恐龙会像今天的许多鸟类和爬行类那样,身上出现鲜艳夺目的颜色,以此宣告雄性已准备进行繁殖,帮助雌性选择伴侣。有些雄性恐龙(如肿头龙、角龙)会通过以头相撞来取得与雌性交配的资格,雄性身上特殊体色此时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像鸭嘴龙等有顶饰的雄性恐龙,主要依靠色彩鲜艳的顶饰来吸引异性。在交配季节,角龙的颈盾的颜色也会显得特别醒目。这些都是恐龙利用视觉的信息交流。
听觉交流
恐龙没有外耳垂,不像哺乳动物借助外耳垂提高听力。恐龙的听力完全靠它们眼睛后面的孔即耳孔——它们与脑子里控制听力的组织相通。今天的鸟类和爬行类也有类似的构造。凭借自己的听力,鸟类就能利用悦耳的鸣声来传递各种信息了。对于成群结队的恐龙来说,类似的信息交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鸭嘴龙已经能利用它们形状不同的鼻腔与气囊发出声音了,它们虽然不能像鸟类那样发出复杂的颤音以及高亢的音调,但在这之前已形成了自己的“声音语言”,并以此传达对同伴的警告与指令。在交配季节,这些由不同声调与音符组成的“语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恐龙经常会集体捕捉猎物。每当这时,它们就更需要信息交流,以表达发现、追捕或捕到猎物的信号。恐龙与其他陆生动物一样,也非常需要借助声音来发出各种应急信号,如召唤同伴一起保卫领地,交配季节吸引异性等。如果能把恐龙当年的声音录下来,我们将会听到各种咯咯声、呼噜声、吼声、咆哮声或哀鸣声,好像果真置身于恐龙世界,倾听着恐龙那奇妙的演奏。
嗅觉和味觉交流
恐龙鼻子的大小能够说明它们味觉的灵敏程度。一些脖子较长的恐龙——腕龙有巨大鼻孔,所以可能有较多的味觉功能。霸王龙只有小鼻孔,所以它狩猎时不是靠味觉,主要靠的是视觉,就像今天的狼。味觉和嗅觉同样是由脑子控制的,对于恐龙世界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来说,它们是用来判断、识别对方的最常用的方法。吃植物的恐龙也通过嗅觉与味觉来辨认能吃与不能吃的食物。许多类型的恐龙通过嗅觉与味觉决定是否能进行交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像异龙通常都很快地将大块的肉吞咽下去,它不可能品尝猎物的味道。它的舌头可能结构简单而粗糙。而素食性恐龙则要咀嚼它们的食物,因而更需要动作良好的舌头,把植物卷作一团,并在正确的位置上把它捣烂磨碎。恐龙的脑子只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化石而保存下来。在禽龙的脑化石中,人们发现脑子的前部有发育良好的嗅叶。它是脑子的一部分,负责嗅觉和味觉。禽龙有大而宽的鼻孔和嗅觉组织,所以这种恐龙可能有敏锐的味觉,能享受食物美味。短嘴鳄的鼻子和脖子上都长有能感觉的皮肤斑点,在交配季节异性间通过斑点的相互摩擦而感知对方。我们是否也可以幻想一下霸王龙在交配季节也是这样?或者一对梁龙互相爱慕地将长的脖子缠在一起,并迅速地用鼻子互相摩擦?
以上是科学家根据目前发现的化石和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的合理的推理,恐龙到底是怎样交流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