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10622200000006

第6章 德育的具体意见(一)

管教孩子的方法、措施

成功的教育成果是,子女幼小时,视父母如君父,如具有绝对权威的统治者,这样去畏惧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应当视父母为最好的、唯一可靠的朋友,这样去敬爱父母。达成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我在下面讲到的方法。

子女年幼时,通过严厉管教使他们服从父母的意志。但随着子女年龄渐长,父母要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把子女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自己的“统治者”的自尊心次之。子女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理智,对自由更加渴望,和我们一样,他们会有欲望,有热情。不愿时时忍受斥责,看他人脸色,因而感到不安;当与人交往时也不愿意受到人家的奚落和冷淡。

当子女处于这样的境地时,他们渴望找到一位伴侣、一个朋友、一个能交心谈话的对象,以期精神上的慰藉。这时父母应一改以往严厉专制的形象,对孩子和颜悦色,创造轻松自在的氛围,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子女长大后就会明白,儿时父母的严厉管教是为了保护自己,成人后父母的温柔体贴是信任自己。这样父母会得到子女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感激。

父母要想在子女心中树立威信,首先应凭借“统治者”的畏惧,取得支配他们精神的力量,到子女年龄稍大之后,就要用朋友般的友爱去维系这种力量。因为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智后,教鞭和惩罚都用不上了。

父母一心想把子女培养成德行高、名声好,受人尊敬的人,但父母不能给孩子造成一种误解,就是德行高、名声好的人就是做给父母看,只要父母高兴了,自己就可以得到财产,但私下的生活却是恶俗的。

人人都有需要依靠自己和自身行为的时候,一个善良的、有德行的人要从他的内心去培养,也就是学会“慎独”。

所以,父母要时刻警醒,观察子女是不是当面一套背地一套,如果这样就应该及时纠偏,逐渐地将良好的品质内化为孩子的性格或气质。

管教遵循的原则大体就是这些,下面我将详细讲述管教的细节。

考虑到孩子娇嫩的身体,有人可能怀疑我曾反复提到的,孩子应该严加管束。但我这样说,必定有其中的道理。

因为我知道严酷的惩罚只是父母解气的一种方式,但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惩罚最重的孩子反而被变相地培养出暴力倾向。

所以,自始至终采取这种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主张,无论何种严格的管理,总是孩子愈小愈需多用。一旦施用适度,获得效果后便应该放松,改用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

父母在子女记事之前如果坚持培养子女平易近人的性格,逐渐就可使它内化为不可动摇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不致引起反抗与怨恨,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及早培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子女年龄越大,改正的阻力就越大,为省去诸多麻烦,父母要尽早着手。

第二,不能有丝毫折扣,顺从父母的态度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就是从内心服从,没有一点儿勉强。

那么,日后子女长大成人,完全可以靠自己内化的能力去约束种种理智不允许的欲望,而不用别人的督导、训斥或惩罚。

当你能仔细想想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关键又是什么,这种道理就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了。

第一,不遵循德行和努力的真正原则的人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任由不为理智所容纳的享乐或痛苦蔓延,他们势必变得无能和平庸。

前面也有提到过,学会自制是人未来事业和生活幸福的真正基础,但自制与人不羁的天性根本相反,所以父母要尽早培养这孩子的种习惯。

在孩子刚懂事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锻炼,这是一个负责的、明智的父母应该做的。

第二,如果父母不留心注意,严格的管教可能会压抑孩子活泼快乐的天性,造成精神颓靡、心情忧郁。这种情形较之前者更坏。

原本自由的青年,生龙活虎,精神饱满,稍加指引就能走上正轨,变成一些能干的、伟大的人物。但沮丧消沉的孩子则不然,他们态度消极,精神抑郁,没有正确的引导,最终沦为平庸之人。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能找出一种协调的方式,既能保持孩子活泼、自由的天性,也能培养他克制自我的能力。

鞭挞孩子是一种贪便取巧的惩罚措施,这是一般老师所知道的或所想到的管理孩子的方法。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却是教育上最不适用最愚蠢的方法,因为它有以下两种弊端。

第一,追求身体和现实的快乐,极力避免痛苦,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但这种惩罚方法不仅不会克制这种倾向,反而可以刺激它,增加它支配我们行动的力量,这是发生一切邪恶与罪过的根源。

一个孩子本来不愿学习,现在因为怕打而苦学起来了,本来爱玩游戏,因为怕打而不玩了,他改变的动机完全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

久而久之,孩子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父母面前就按父母的意愿做事,父母不在身边就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撒谎和投机取巧。除此之外,在父母或师长的棍棒下求生存的孩子会逐渐习惯这种暴力方式,长大后也会自然地施用在别人身上。

所以,我觉得孩子在犯错后,羞愧和反省的心理总比害怕、痛苦的心情好上百倍。

第二,这种惩罚会剥夺孩子的爱好,更不会帮父母在孩子的身上达成自己的愿望。

当孩子在很高兴地做自己喜欢干的事时,突然遭到一顿莫名其妙的训斥,不仅好心情会被打破,而且被打骂得多了,对原本喜欢的东西反而会越来越讨厌。

如果父母想在棍棒之下让子女接受一个新事物,他们表面是照父母的意思做了,可心里不知有多么怨恨和不满。最终,结果肯定是孩子的兴趣被扼杀,父母在孩子心中成了很讨厌的形象,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还有,孩子不喜欢这个事物,可能也会讨厌和这个事物相关的其他东西。譬如有人常用一个杯子去喝恶心的药,那么他一见到那个杯子就会恶心,哪怕杯子洗得很干净,外表很美观。

第三,这种奴隶式的管教会培养出子女奴隶式的性格。

当有鞭打威胁的时候,他们会佯装服从;一旦这种威胁不存在,知道没人打自己时,他们会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本性。

当压抑许久的本性如火山爆发时,孩子会尽情地享受这个过程,可万一危险来临,他们会懂得悬崖勒马吗?

第四,管教过于严厉虽似乎有效制止了孩子的一时任性,但可能打压他们活泼快乐的天性。

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被训练成百依百顺的好孩子,他不会吵闹,不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这种愚钝的、听话的性格可能会令父母高兴,可从长远来看,一个抑郁消沉、缺少主见的人终生碌碌无为,于人于己、于家庭于社会都没用。

所以,为了子女快乐、健康地成长,父母要尽量避免使用鞭挞或奴隶式的体罚,只有到了极端的境地,才能偶尔用用;反之,用孩子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孩子,通过讨取他们的欢心,来达到父母的目的,这种做法同样不值得提倡。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很常见的:如果子女考试取得好名次,父母就承诺给他们买礼物;如果及时完成作业,就给他们买新衣服;如果按时上课,就给他们糖果。

子女可能会写完作业,可能考得挺好,但这只是暂时的成果。如果自作聪明的父母认为通过“投其所好”,就能使孩子一直这样听话地做下去,那就太可笑了。

因为当孩子的欲望没有管束时会无限放大,如果有一天,他们说想要星星和月亮才好好学习,你该怎么办?

父母本来应在子女年幼时就培养他们对欲望的克制,但这种奖励方法却南辕北辙,竟逐渐养成子女骄奢、贪婪的陋习。这为以后的生活埋下祸根,除非我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否则惨痛的教训不可避免。

孩子天生就该快快乐乐的,他们应该享受无损德行、无伤健康的快乐,应该过有兴致的生活。不过,他们获得的种种快乐只是因为得到了父母与师长的重视、赞许的结果,绝不是原本不想做某件事,但因为能获得想要的报酬才去硬着头皮去做。

但是你既不主张惩罚,又不提倡鼓励,那么孩子该如何管束呢?我承认,“胡萝卜加大棒”,就是用奖励刺激积极性,用惩罚对付消极懈怠,是一般理性动物的行为动机。当然,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孩子。但我要强调的是,父母和师长要把孩子当作具有理性的动物去看待。

我们想要支配孩子,同时又不至于把他误入歧途,那么我们就应改正错误的奖惩方法,尊重规律,绝不能一厢情愿。

父母不要简单地将身体上的痛苦与快乐看作支配孩子的手段。前面说过,它们只能助长那些本就该被克制的欲望,增强它们的力量。

假如一个孩子哭着要求一种不卫生的、有危害性的水果,你便给他糖果,以求得他的安宁。这种以另一种欲望来取代原来的欲望的做法是饮鸩止渴,因为你会无形中扩大孩子的欲望,为以后更复杂、烦扰的吵闹埋下祸根。

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改正的只是欲望的对象,对于欲望本身还是鼓励,认为应该得到满足。但一切麻烦的根源都在欲望本身。你用这种方法是变相助长无穷无尽的欲望,一有机会它们就会爆发,从而引起更大的苦恼。

还有一类奖励与惩罚是解决如何使孩子遵守秩序的问题。它们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支配孩子的行为。

首先应培养孩子的羞耻之心,让他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羞辱,然后教会他人生在世要珍视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避免被别人羞辱,甚至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久而久之,这些话会内化为孩子为人处世的原则,让他们受益终身。但这个习惯怎么培养呢?

第一,孩子对于称赞是极敏感的。

孩子觉得被别人看得起,尤其是被父母及自己所信赖的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所以,不论是父母还是其他在孩子周围的人,当孩子表现好时,都不要吝啬一句称赞;当孩子行为不好时,不要迁就他们,该批评就批评。

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会辨别是非,分清黑白,还会感受到不同的态度,从而对称赞愈来愈渴望,自然尽量避免不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比威吓打骂更灵活,更有效果。

第二,为使孩子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被尊敬的可喜、被羞辱的可耻,并使这种感觉增加效力,就要让孩子在受人尊重时得到可爱的事物,在被人羞辱时失去喜欢的东西。

人之所以得到或失去某些东西,不是因为行为的好坏,而取决于你受到了尊重还是侮辱,并且这种得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用这种方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明白,能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的人往往都是行为良好、受人尊敬的人。相反,那些行为恶劣臭名昭著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心爱的东西。

长期下来,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经验,知道只有名誉良好的人才能得到心爱的事物。因此,孩子的欲望有助于提高他的德行。

“以被人奚落为耻,以被人尊重为荣”,当这种观念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时,父母就容易对他们管教了。

愚蠢的仆人可能是实施这种方法的一大阻碍。孩子犯了错,遭到父母批评后,常常可以从仆人给的放纵和迁就中得到安慰,结果,原本可以培养的良好德行被破坏。

在教育孩子时,凡是孩子身边的人都应齐心协力,当孩子犯了错,父母对他们冷言相对时,其余的人都应该对他表示冷淡的态度。谁都不能打破规则对他热情,直到孩子自己认错,纠正过失,要求原谅,以恢复名誉为止。

这样孩子为求得满足和安适,为博得大家的尊重会改变以前那些任性却使别人轻视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会建立起谦逊和知耻的心理,还会自己矫正错误,更无须父母的斥责与鞭挞。

至于仆人,父母还是找一些深明大义、理智的仆人来照顾孩子。

所以,只要方法得当,鞭挞和斥责完全可以避免。鞭挞和斥责会让孩子对使自己遭受惩罚的行为产生一种羞耻与恐怖的心理,但却并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怎么做是对的。这种方法只是改变表面,并未触动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

只有根植于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被人轻视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才能帮助孩子遵守秩序。

如果父母常常实施体罚,孩子的羞耻心就得常常忍受侵犯,就像妇女温顺的性情,若屡遭侵犯,终有一天会毁灭,孩子的羞耻心也不会一直坚持下去。

即使父母实施了体罚,但如果他们只是吓唬一下孩子,在打了孩子之后,很快又温柔地对待他们,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恼怒是不会惧怕的。

所以,父母要仔细考虑,子女的哪些错误值得生气,而且一旦生气实施体罚后,就不应该很快地转为和颜悦色,只有等到子女认错,并纠正过失学会良好的行为后,才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的态度。

不考虑效果的体罚只是白费心力,一旦被孩子找到投机取巧的法子,他们的行为只会越来越差劲。

关于荣誉,我只有一点要说,名誉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没有名誉的人很少有好德行。经过生活的磨砺,成人会发现,有些德高望重的人并没有好德行,但孩子还很小,还不能够洞察世事,从这个角度考虑,这是指导和鼓励孩子的正当方法。

这种考虑可以指导做父母的人正确批评和赞扬子女。

明智的父母不会迁就子女,也不会吹捧子女。但我建议,父母最好私下里批评他们,当着别人的面夸奖他们。

因为孩子受到表扬后,经过大家的传播,奖励的意义就更大。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则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会小心行事,以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如果你当别人的面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很失望,觉得自己的名誉既然已受损害,要维持别人的好评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其实,奖励和惩罚可以使用,但父母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使用。

比如,孩子天生爱玩,可能办一些又傻又天真的事,只要他们不妨碍别人,父母就尽量不要去管束,否则会压抑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

而且父母频繁地惩罚会失去惩罚应有的效力,即使改变惩罚方式,也会减少它的力量。如果惩罚过度,会扼杀孩子的童心,以致损害孩子的身心。

但若孩子太吵闹,那就用比较温和的方式,说一句话或使一个眼色来使他安静些。爱玩的天性能增加孩子童年的快乐,有助于身心健康,不必加以约束。

我们教导孩子的技巧就是,让孩子将做应该做的事情看作玩游戏,得到一样的快乐。

现在的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通过让孩子死记硬背规范和条例,奢望孩子就能有好的行为。

结果呢?孩子前头背后头忘,做事的时候更不会想着还有这些规则的约束。这种方法根本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