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10622200000012

第12章 德育的具体意见(七)

父亲的正确教子方法及和谐关系

我虽然说过教育孩子的主要工具是利用父亲的威严,使孩子懂得畏惧,但这并不是说在孩子当学生受管教的时期,这种方法应该永远使用,毫不改变。

其实,只要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知道行事该小心谨慎,而且行为良好的时候,这种管教方法可以适当放松;而且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能够和他亲近的时候,父亲要多找机会和子女交流,甚至针对某些事来征求子女的意见。这样做一举两得。

第一,可以鼓励子女积极思考。

你越是把他们当成一个成人来看待,他们便越能及早变成一个成人,当你认真地和子女谈论时,你便在无形中把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使他们不再满足于青年人所喜好的一般娱乐,不再把精力浪费在一些小事上了。

如果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很疏远,甚至轻视他们,那么子女不会得到锻炼的机会,行事总像小学生。

第二,增进父子之间的友谊。

有许多做父亲的人会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对儿子更加宽容,但他们不愿意跟儿子讲自己的心事,就好像不把国家的秘密泄露给敌人或侦探一样。这种态度绝不是父亲对儿子所应有的和蔼亲切的表现,反而会使儿子产生一种距离感,减少和父亲交谈时应有的愉快和满足。

还是有好多做父亲的人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可在儿子面前总保持着威严,不和他们亲近,好像自己在世的时候绝不能够从他们心爱的儿子身上得到任何快乐或安慰似的。

直接地、毫无保留地交谈是表达对对方信任的一种方式,有了信任,彼此间才能够建立起友谊与善意。缺少这一点,父子之间会一直存在隔阂。

只要父亲和子女坦白地交流,子女就会认为父亲让自己参与他们的事情,那时子女便会很关心父亲,如同关心自己一样,会更加爱父亲。

这样一来,子女会更理解父亲,知道父亲做什么事情都是对家庭考虑的。同时,他们会感到,有这样一个谨慎的父亲,替他照管一切,实在是自己的幸福。而且,他会慢慢地把父亲当作自己的好朋友。青年人有这样一个可靠的朋友,对他们一生都有益。

如果父亲对儿子过于冷淡,过于疏远,这常常会使他们的儿子得不到保护。如果你的儿子要追求一些快乐,他做的时候,与其全部让你知道,还不如让你知道一点儿的好。因为青年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当你对他们的意图知道越多,那你便越有能力去防止重大的过失。

事情都是相互的,父亲想让孩子对自己开诚布公,那么父亲应先这样对待他们,用自己坦诚的态度去取得他们的信赖。

当子女向父亲请教什么事情时,只要那件事不至于产生致命的、不可挽回的后果,父亲就可以以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的身份发表看法,不可以用命令的方式,而是把子女看成和自己平等的人。否则,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会向你求教,也不会得到你指导的好处。

父亲应该从青年人的角度出发,了解子女有父亲年轻时想要的快乐与欢笑。你不应该希望他在20岁的时候拥有你在50岁的思想。你所能够希望的应该是,青年人应该拥有自由,可以稍微放纵一点儿,通过子女的理智与父亲的管教不致产生十分重大的害处。

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是当子女到了一定的年纪,父亲可以推心置腹地和他交谈自己的事情,把问题亲切地告诉他,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正确,你便照着他所说的去做,如果做成功了,他应该得到你的称赞。

这种方法不仅不会降低你的威严,反而会使子女更加爱你,更加尊重你。因为你已经成为他的好朋友。

亲切的交谈不仅适用于父子间,也适用于师生间。

师生相处时,导师不能以管理者的姿态吩咐学生遵守这遵守那。导师也要听听学生的意见,需要学生做事情之前,需让他习惯先用理智去想一想。这样一来,规则就更容易被接受,学生也就会乐于读书、乐于受教了。

学生看见自己所说出的道理,居然也有人赞成,也有人听取,他就会因此得到信任和快乐,从而开始重视知识。

但是关于道德和礼仪方面的事情,导师应该把事例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学生如果对事例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和导师一起加以论证,那么他对于道德和礼仪的标准必定懂得更加透彻。

这种方法能启发孩子的悟性,而一遍又一遍的说教只会让孩子对此更加厌烦,不会将规则牢记在心,更不会去践行。

至于遇到任何问题,就去吹毛求疵地从逻辑上理论一番,也无济于事。

这两种方法都是错误的。首先,把思想浪费在虚伪上面,而不是用于研究真理。其次,教人狂妄与斗嘴。这两者都会破坏判断能力,使人偏离正当而又公平的推理思路。

要想改正错误提升自己,以上两种方法都应该设法避免。

教育子女时,一方面父亲要树立威信,就是使子女知道,他们得依靠父母,得在父母的管教下成长;如果子女顽固地坚持你禁止过的坏行为,尤其是说谎,你就得始终用严厉的态度去对待他,使他产生一种必要的畏惧心理。

另一方面,父亲要给子女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地享受这个年龄本该有的快乐,对他们幼稚天真的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使子女在你面前不受到约束。

父亲要把子女看成自己的朋友,宽容他们,爱怜他们,尤其当他们把事情做得很好时,父亲要鼓励他们,向他们表示亲热,使子女知道你在照顾他们,爱他们。慢慢地子女便对父亲产生了敬仰之情,以后应当小心地永远把它保持下去。

父母有效管教子女的原则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与畏都应加以保持。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帮助子女不致脱离正轨,而是走上重道德与爱名誉的大道。

当子女的爱与畏的心理基础形成后,父母就要仔细去考查他们的气性和心理特征。

但不管子女的气质如何,顽固和不良的行为都是决不容许的。所以,父母要小心观察,在邪恶的萌芽期就得将它们扼杀。

父母要在子女有认知的时候就去建立威信,用你的威信影响子女的心理,使尊重父母的威严成为子女的一种习惯。

这样一来,子女对父母的敬仰之情就能尽早建立起来,它在他们的心目中便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很难去反抗它。所以,当子女有不良的行为倾向时,父母只需要温和地运用威信,使子女感到羞愧从而纠正过失(只有子女犯顽固的、邪恶的错误时,父母才需要斥责或鞭笞)。

要想对症下药,父母还得充分考虑子女的天性。

有些人生来温顺,有些人生来倔强,有些人生来自信,有些人生来谦逊,有些人生来敏捷,有些人生来迟钝。心理构造和气质因人而异,但在孩子还没有学会隐瞒自己的弱点,还不知道装模作样掩盖自己的不良倾向时,最容易看明白。

所以,父母要在子女儿时就应充分全面地掌握他们的气性。

比如,你可以在他们玩耍时仔细地去观察。看他们是强悍还是温柔,是勇敢还是害羞,是开朗还是内向。这些性格都是父母应该掌握的,因为你得按照他们的性格来实施管教,是温和地讲道理还是严厉训斥,并通过实践摸索出技巧,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尽早了解子女的气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长大成人后,情况变复杂,即使学会了粉饰自己的行为,但你还是能看透他们的心思,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曾反复强调过,孩子喜欢自由,只要他们不做邪恶的事,父母尽量不要以成人的威严指挥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把时间还给孩子。其实,孩子还特别喜欢另一件事,那就是控制,这恰恰是大多数邪恶的习惯的根源。这种爱好权力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孩子差不多从刚生下来开始,凡事不合自己的意愿,就会哭泣、使性子、不高兴。孩子想左右身边的人随时服从他们,尤其是对于年龄或地位和他们相近的人,他们一到能按这些区别去看人的时候就会如此。

第二,孩子爱把东西据为己有。首先,他们觉得占有可以得到权力;其次,他们拥有了随意分配物品的权力。

凡是对孩子细心观察的父母都能发现以上两种情感,而这两种情感最容易造成生活中以强欺弱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使孩子变成自大无礼的人。要防止这样的局面出现,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恳求的东西,尤其是他们哭着要求的东西,绝对不可以让他们得到。但这并不是说孩子不能向父母提出任何要求。我不会提倡压抑孩子精神的方法,况且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本就该是彼此亲昵的。所以,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我的方法。

首先,孩子可以自由地向父母说明自己有什么需要,同时父母要以尊重和善的态度听取他们的表述,供给他们的需要。但是,说“我饿了”是一回事,说“我要吃烤肉”又是另一回事。

也就是说,父母和其他在孩子身边的人有责任去解除孩子因饥饿、寒冷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痛苦。但是解除的方式由父母决定,不能任由孩子去选择,说“我要喝酒”,或者说“我要吃面包”,只要他们提出了这些要求,那他们便应失去这些东西。

荷累斯有一句诗:“有些事物得不到就会使人感到痛苦。”

孩子向父母提出的要求就是为了解除痛苦,但这种痛苦可能是由嗜好引起的,也可能是由自然需求引起的。

自然的需求,如疾病、饥饿、寒冷、干渴、失眠,或是过度劳累,这种痛苦是人人都能感觉到的,尤其是没有别的帮助的时候,理智没有力量单独抗拒它。对此,我们应该用适当的方法去消除它们。虽然我们在时间上耽误一点点,也不致发生不可救药的危害,最初对待它们不可焦躁或性急。

自然的需求所产生的痛苦就是一种警告,让我们当心后面更大的危害,所以这种痛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如何预防或减少这类痛苦呢?

父母要帮助孩子锻炼身体,身体强壮了,免疫力增强了,从而抵御疾病和其他威胁的能力提高了。

话说回来,子女自然的需求无论如何都应该得到满足,嗜好的需求却不能满足,甚至他们都不应该提,只要一提到,他们就该失去这些东西。

比如,子女需要衣服的时候,你就给他们衣服,不过当他们提出想要特殊的布料或颜色时,你就一口拒绝,不让他们得到。

这并不是说,父母非得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和子女作对,而是为了不让子女通过满足自己的嗜好才能得到快乐。再者说,想吃什么好吃的,或想穿什么衣服,看似是小事,但长期下去会不自主地培养出孩子娇生惯养的品性。所以,从长远来看,父母还需对子女的请求加以约束。

天生慈爱的父母可能以严酷为由反对这种方法,但其实这种方法是一举两得。

第一,我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废除鞭笞,而这种限制子女说话的办法恰恰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对父母的畏惧之心和敬仰之心。

第二,它可使孩子养成克己复礼的品质,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当欲望在萌芽时期,子女靠自己就能把它消灭。

欲望一旦无限膨胀,就会害人害己,为防止恶果产生,孩子应尽早习惯运用理智处理问题,尤其是对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

孩子一旦获得了这种习惯,在说话以前就能够想想这话该不该说,这在日后关系重大的事情上面,他们会受益匪浅。

我也反复强调,孩子所爱好的每一个动作,不管事情的性质如何,大小怎样,我们首先要考虑,它将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怎样影响。

它会使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要看它在子女长大以后,对他们还合不合适,对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由此可见,我的意思并不是故意要把孩子弄得不舒服。这种残酷、恶毒的行为不仅会让孩子吃苦,还会让孩子效仿。

父母要帮助孩子,让身体多适应劳苦,让精神习惯于克制欲望。

当他们恳求的东西得不到时,就可以使他们学会谦逊与忍耐。然后,当他们不得到自己心爱的事物依旧心满意足时,父母可以适当地运用子女中意的东西去奖励他们。但注意,这种奖励应该作为他们的理智行为的结果,不可作为一种交换条件。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希望子女继续保持这种美德;另一方面,会让子女感到父母这样做是为自己着想。

其次,子女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你不肯给予的东西,否则你的努力不仅白费而且还会失去他们对你的爱与信仰。所以,父母要格外注意家里的仆人。

如果子女从小就这样训练,那他们就能尽早养成运用理智克制自己的好习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利用理智去斟酌事情而非感情用事。

当子女要某件东西时,除非那件东西是你先去向他们提起的,否则,你绝不可以听他们的话。但为了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当他们想知道某件事情或追问某个消息时,你应该听取他们的问题,并和善地答复他们。

消遣与工作或食物是同等重要的。所以,子女提出想要放松的要求时,父母应认真听取只要这些消遣是正当的,没什么害处,并给子女自由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喜欢做的事情。

但一定要注意,当子女在做有益的事情时,要留点儿余味让他们离开,至少要在没感到疲倦以前就放手。这样他们下次再做时才会快快乐乐。

至于这个度的把握,这需要父母和导师细心观察,认真仔细斟酌。

让子女在消遣方面得到自由,父母还能由此看出孩子的本性,发现他们的才能和爱好,这可以指导贤明的父母帮助子女选择生活的途径和未来的事业。同时,也可以及时地补救子女性格中的弱点。

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爱互相争斗,爱以自己的想法去支配别人,对此,父母要教导孩子,只有谦逊、温和、有礼貌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与尊敬,自己的地位不仅不会动摇,反而会得到提升。

此外,首先发起这种竞争的孩子要接受惩罚。孩子考虑到这一利一弊,就会趋于变得有礼貌、懂谦让,而不喜欢无理地控制别人了。

孩子们在争斗时一方可能会遭到另一方的讽刺与嘲笑,面对这种情形,如果受害者对此不以为然,当时能够忍耐下去,慢慢地他就能锻炼出忍耐的品质。诉苦是一种精神懦弱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那么重视“忍术”的原因。

既然这种争斗对孩子造成了伤害,那么父母就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如果这种事情你亲眼看到了,你要当着受害者的面对犯事的孩子进行训斥;如果你是事后才知道,那就先对犯事的孩子单独训斥,然后叫他去向受害者道歉。

在这个的过程中,犯事的孩子必须是自愿地、乐意地道歉,而受害者是比较宽容地和善地接受。这样,纠结解决了,也增进了两人之间的友谊,每个孩子会锻炼得更加有礼貌。

关于得到与分享父母要教孩子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大方地分给朋友,并告诉他们,最富有的人总是最慷慨的人,而且还可以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称赞。

贪婪是万恶之源,应当及早小心地加以铲除。而给予是美德之根,应该提供温暖的土壤,加以培植。

关于给予这一品质的培养,可以采用我一直都很提倡的“称赞法”,鼓励他保持这种美德。同时,父母还应留意,不要使孩子因慷慨遭受什么损失。

其实,每次他们做了好事之后都应该得到不错的报酬。

总之,你要让他知道,他对人表示慷慨,自己不会吃亏,还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称赞。

为了得到称赞,孩子们会把慷慨当作竞争目标,经过不断地练习,孩子会养成善良的品质,把与人为善视为一种快乐。

既然慷慨大度是值得提倡的,并且子女可以因此受益终生,那么,当子女有侵犯公道的举动时,父母应当加以纠正,必要时应该严厉地斥责。

孩子年幼时心智不健全,不知理智和反省为何物。因此,他们做事时常常容易离开是非的正当标准。孩子越容易弄错这种标准,父母对他们的防范就越应严格。

他们对于重要的社会德行,哪怕是在小节上犯了错,都应加以注意,加以纠正才行,就是最轻微、最无关紧要的事情也一样,因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样一来,即可以弥补他们的无知,万事总得提防着点儿。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管教子女呢?下面是几点建议。

首先,孩子第一次表现出邪恶倾向的时候,父母和导师就要表现出惊愕。

其次,在孩子不明白所有权的意义之前,他就不会明白何为公道。所以,这时你无须浪费精力给他讲财产、讲分配,而是及早地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品质,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伙伴。等到他们长大,理解力提高后,再把关于公道的规则和权利的问题告诉他们。

子女如果做了霸道的事情,又无视父母的责备,依然倔强地做相同的事,那么父母或导师就该采取比较粗鲁的方式来对付他们,这种方法就是父母或导师剥夺子女的心爱之物,从而使他们明白,即使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他们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更何况这世界上还有比他们强有力的人。

最好能让子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耻辱,并且厌恶这种行为,以后才不会继续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