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一直对新生儿那种脆弱的状态很好奇,但老师和医生似乎却依然漠不关心。像被隐藏在某种潜意识里的东西一样,他们仅仅认为新生儿的那种状态是完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
这种错误的想法只会危害儿童的精神世界。拥有这种想法的人认为,新生儿的肌肉是完全不活动的,新生儿是软弱迟钝的,完全没有独立的精神世界。
结果,成年人就会采取错误的方式来激发儿童的各种潜能。他们认为,通过外界的改造和帮助来教育儿童是自己的责任,儿童性格的形成与精神领域的建立都必须由他们来刻意为之。这种想法和做法让成年人从外部完成了对儿童感情、智力、意志的建立。
这种教育方式让很多成年人充满了自豪感,他们喜欢把自己比作塑造儿童性格的神。用《创世纪》里面的话说就是“我想用我的想象去创造人”。这种愚蠢的骄傲是一种罪恶,想要代替上帝去改造子孙,只能让成年人更落后更痛苦。
儿童自身的成长对其个性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个过程要想良好发展,就必须遵守某种规律和服从某个进程。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过程。
成年人随意生硬的干扰和阻碍会影响这种力量的发挥。从远古时代人类的出现开始,就潜移默化地受这种外界教育的影响。最终,阻碍了上帝对人类的计划,让人的本性发生了扭曲。
人们最困惑、最无知的地方就是他们意识不到儿童同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生活,虽然儿童当时表现不出来,但这种精神生活的提升变化,也一直在慢慢完善,只是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儿童就像生活在黑暗世界的一个无依的灵魂,他渴望着光明,渴望积极成长。他用自己意志的声音呼唤着,渴望着,想要让软弱的肉体变得生机勃勃。但令人惋惜的是,在他身边,总有一个不怀好意的巨人,随时等着扑向他,压垮他。
因为成年人不明白什么是“实体化”,自然不会了解它,也不会等待它,导致新生儿在实体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有意无意的阻碍和伤害。
进行实体化的儿童需要一个积极的环境,只有如此他才能让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就比如,胚胎只有在子宫里才能得到最自然、最好的照顾。
精神胚胎同样需要特殊的环境来保护。最理想的环境就是外界充满温暖,周围的一切都会喜欢他,愿意接受他,而不是极力排斥和伤害他。
当我们认识到这点时,我们肯定会改变对新生儿的态度。用客观的眼光把他们看作一个正在进行精神实体化的载体。我们的责任不是改造他们,而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过程。
这时,我们会对这个蕴藏着无限力量的小生命充满敬畏。当我们在他身上倾注了所有关爱时,我们就会真正理解罗马诗人朱维诺尔所说的话:“应该向新生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新生儿的实体化过程是伴随着一种神秘又巨大的力量产生的,这种创造性的成就至今无人把它写进书里。除了人类,其他动物都没体验过这种过程。
一个小小的生命,通过自身不断地变化,不停地尝试着一种自我觉醒。在不断地促使自我实现的过程里,他会通过感观去感受外部环境,通过肌肤去接触外界,然后慢慢与环境发生融合。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必然跟他周围的环境发生着某种交流。通过改造环境,可以使个人变得更加完美。由于新生儿比较弱小,他不得不向周围环境妥协,最终必然会造成性格的整合,使性格和环境相互融合。
在心灵的引导下,新生儿不断长大,然后慢慢学会从事各种复杂的活动。虽然心灵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但一定要时刻保持心灵的警惕,不断让它下达命令,维护它的绝对统治权。
这样才能避免懒惰而丧失活力,或者因为退化而陷入混乱之中,才能为精神实体化不断做出积极的影响。
胚胎长成儿童,儿童长成成年人,这些过程证明,人的个性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塑造完成。
反过来我们再想想,父母在儿童生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首先,父亲提供了一个细胞,母亲在提供细胞的同时,还为受精卵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让它成长。在这个适宜的环境里,胚胎形成,最终变成小孩。
与其说是父母造就了儿童,还不如说“儿童是成年之父”。
我们要把新生儿这种成长的力量看作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要努力帮助他充分展现出来。正是因为有这个创造性的过程,每个新生儿才能顺利形成不同的个性。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新生儿的精神世界和心理需求,同时为其准备好最适宜的成长环境。
虽然现在我们处在这门科学的初创期,但我们始终相信科学一定会不断向前进步。只要我们全心付出,专心致力于研究,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将人类发展的秘密认识得更加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