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这才是战争
10616700000008

第8章 巨鹿之战(上):破釜沉舟

为达成分割敌方防御体系这一战场态势,在实际运用上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而无论表现方式如何都离不开前述的虚实二字,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相杂,不可胜穷。在上一节,隆美尔用虚假的攻势行动进行穿插分割来诱骗英军以达成对其有利的战场态势,向我们展示了在对敌方实施分割时虚的一手;在本节起的之后数节里,项羽将在他的经典战役——巨鹿之战中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虚,在什么情况下实,怎样虚实结合来击败秦军名将章邯的。

下面看看巨鹿之战,该战是项羽生平七十余战的分界线。我们不妨假设你我就是项羽,这战是你我所指挥的,时间从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起,地点是无盐(现山东省东平县)。

一、战局分析

1.局势

赵国原都城信都已被秦将王离攻破,赵王歇和张耳逃至巨鹿,现在王离将赵王歇和张耳包围在巨鹿城中;另一方面,秦军章邯部从定陶北上,攻破赵邯郸城,沿漳水修筑了甬道给王离军提供军粮。

巨鹿城北有齐、燕的援军和赵将陈余的赵军十余万。

2.秦情

A。秦军分为两个军事集团,章邯集团和王离集团。章邯集团约三十万人,由骊山囚犯、戍卒及后调拨给章邯指挥的司马欣、董翳军团组成。王离集团约十万人,由长城戍卒组成。后世通常以为王离集团是秦正规军,战斗力应高于章邯集团,其实不然。因为秦实行的是普遍兵役制,几乎每个壮年男子都当过兵,受过训练,戍过边,所以两支部队的单兵战斗力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实际上章邯所部已征战近年,打了无数胜仗,有着丰富的和造反军作战的经验,实际战力应强于王离集团。

B。王离集团和章邯集团相互之间并无统属。王离所持虎符只能指挥自己的部队,章邯所持虎符亦是同理。这从两军所执行战略也能看出,章邯负责扑灭各地造反军,其主要与陈、魏、齐、楚作战;在章邯对河南地造反军进行镇压时,秦朝廷又调动王离南下,主要攻击河北赵、燕之地的造反军。这次巨鹿战役是章邯战胜楚军项梁部后移师北上的一次协同作战。因为赵王歇已被围在巨鹿,赵地战役即将结束,所以章邯并没有直接参与围攻巨鹿,而是主要为缺粮的王离集团修筑甬道提供后勤保障,并负责保护侧后翼。眼看着王离集团拿下灭赵首功,章邯内心肯定是很不甘心的。(《史记·项羽本纪》称:“章邯令王离”,《汉书·陈胜项籍传》拿掉了这个“章邯令”三字。本人认为《史记》为非,《汉书》为是。)

C。秦军弱点,正因为秦军两军事集团互不统属,甬道就成了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薄弱环节,这正是两军结合部。

3.楚情

楚军原从彭城出发约五万人,项羽杀了宋义后英布和蒲将军所部2万人也归项羽指挥,所以楚军大约为七万人。

楚军5万主力基本是项梁旧部,是标标准准的项家军。

另有各诸侯援军及赵军余部共十万余人在巨鹿周围。

二、渡河点及试探攻击

关于项羽渡河的点,可能存在五个:一为白马津,在今河南省滑县北,因为章邯是从此北上的,不过赵、魏地已经被秦基本平定了,所以这个点不可能。(《史记(集注本)》里有注称“按:从滑州白马津赍三日粮不至邢州,明此渡河,相州漳河也。”这个就是错误的,从白马过河,一路都在秦军控制之下,要一路打过去,怎么可能?任何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走。第二个明显错误就是“河”,在《史记》这本书里都解释为:黄河,这个是史学界已经有定论的东西。而且其时为12月份了,正是河流的枯水期,过一个区区的漳水用不着搞破釜沉舟这样的大动作。)

二是仓亭津,仓亭津的具体位置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山东莘县莘城镇东北,二是在今山东阳谷县北古黄河上。两种说法所指的位置其实相距不远,我们不考古,不去管它到底在哪。从直线距离看,此渡口到巨鹿最近。可是一来所经赵地已都被秦控制,也得一路打过去,这不现实。二来,秦楚之际此地有无渡口还需考证,我看到的史料上最早还是东汉有此渡口。

三是确磝津,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不过此处最早的建城记录是公元423年,有了城才会有渡口,估计秦楚之际是没这个渡口的,推翻。

四是西渎津,在今茌平县东北,此津春秋时就有之,为孔子西行见赵简子临河而叹之处,项羽有无可能从此地过,存疑。

五是平原津(即《水经注》所言之张公渡,《水经注》言此地疑为古平原津),在今平原县西南30里处,秦始皇出巡时即在此地病入膏肓,可知此津为秦时主要渡口,并有驰道连接巨鹿郡和济北郡。从平原津到巨鹿之间是秦军尚未涉足的地盘,到达巨鹿附近后就是诸侯援军及陈余军的营垒,不用打仗,还可以简单休整并补充给养,直接袭击秦军,所以我认为项羽是在平原津过的黄河。

毕竟秦军人多势众,楚军不可能一下全过河,所以得先派人去摸摸秦军的底,于是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项家军旁支系统的英布和蒲将军头上。结果很快回来了,小赢,很鼓舞军心,项羽决定全军过河。必须指出能让项羽下决心过河的,不是前方打赢了,而是章邯啥反应,只有章邯没反应项羽才会下决心。要是章邯有所动作,项羽就出的不是这张牌了。过河这个举动,意味着项羽相信自己对章邯不满意给王离当运输大队长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有了信心。

三、破釜沉舟

关于破釜沉舟,我认为现在所有对此的解读都是错误的,可以说是因为韩信的背水阵影响了对它的解读,仅仅理解为激发士卒死地求生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破釜沉舟要分成两部分来解读。

一、破釜。啥意思啊?不要辎重、轻装。有什么用?主要是用于急袭、奇袭。王离的军事素养虽比章邯差点,但好歹人家也是将军,已经和英布接上仗了,难道还会不知道你项羽来了吗。情报肯定会告诉他英布后头是项羽的主力,在平原津,这是很容易分析判断的。人家早算好了,你项羽过河到我这要多久。现在项羽把辎重一扔,开始奔袭,原来王离算好的三天变成了一天,这下王离就得傻眼了。

二、沉舟。先和韩信的背水阵比较一下。韩信阴啊,把部队带上岸就布阵,谁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什么药,等敌人打过来大家才反应过来:这不让我们送死吗。可这时再找韩信算账已经来不及了。同志们只好怀着对韩信刻骨的仇恨加上求生的渴望投入战斗,每个敌人在他们眼里都是韩信,“打,打死韩信你个小人。”背水阵成功的前提是不能让部队知道你把他们带进死地,要让他们在开打前才知道不打赢就没命。

破釜沉舟可不是这样,项羽和韩信不是一类人。过了河,下令沉舟,下面当兵的肯定不理解:“将军这是啥意思啊?”这正是项羽发表战前动员的最好时机。想想都知道项羽会说啥:“要船干什么?回去。回你老家那穷山沟里去?我跟你们讲,我们是要去咸阳,那可是美女如云,遍地黄金,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只要打败前面的秦军,咸阳就在眼前。秦军厉不厉害?对,这小伙说对了,不厉害。英布的杂牌军都打赢了。你们是什么?你们是主力,是精锐。你们能不能打赢啊?对,易如反掌。那还要船干什么?我们不回去,我们要去的是咸阳。”接下来扔辎重,大兵们就很好理解了,把破烂都扔了,留着口袋装票票啊。

可见,和背水阵绝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