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师和同伴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如果一个人能在成长过程中与这三类人保持融洽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能肯定他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学习障碍,当然,由生理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智力问题的孩子除外。作为教育者,教师也是学生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成因。
(一)师源性心理伤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伤,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吉诺特博士的这段话值得所有教师进行反思。教师是社会对孩子进行评价的代表,所以,由教师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比家长更为严重。许多这方面的案例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状况令人担忧,教师现在所面临的压力也很大。
师源性心理伤害正是学界针对由教师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所引发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提出的概念。它是由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而对学生采取的不当行为给学生造成的一系列身心伤害。很多案例表明,由于教师的误解、责骂、体罚最终导致的学生离家出走和精神失常的事件时有发生;或者使学生产生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根据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害怕老师,不肯上学的小学生竟达到50%。教师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和长远的。教师不经意地一个行为或是话语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埋怨孩子,却看不到自己给孩子带来的灾难。如果一个学生害怕自己的老师,那么我想没人觉得这个孩子能学习好任何一门课程。
(二)怎样有效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
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式有很多,有的比较外显,其因素主要决定于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观念,表现为强烈的“师本位”思想。教师只是将学生当成施教对象,两者之间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教育行为简单粗暴,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师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是一种直接的体现;而另外一些教师的行为则比较隐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比如教师的坏脾气会让学生感到恐惧等。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或者不够强大所引起的,这种影响会给学生造成深刻的心理负担,时间很长,不容易修复。
现在,我们以语文教师为案例来说一说教师在工作中如何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危害。
1.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社会转型期,文化上的代际冲突使得家长和教师面临同样重大的社会考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到正视现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同时,要注意修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适时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跟同事和睦相处,跟家长进行友好沟通,还要关心和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懂得关心别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有时间的时候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平常要注意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千万不要固步自封;遇事要乐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行。
2.善于将心理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
儿童其实就是一张白纸,可以画上好看的图片,也能受到污染。在这张白纸上,如果你运用的是真心,那就能得到一副色彩美丽的图画;如果你只是冷漠的对待它,那也只能收获残忍。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十分重大,因此,国家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关注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意在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和观念。
很多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要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或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文化品格。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但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同时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带着积极饱满的情绪去分析和理解文章,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念,提供建构主义者倡导的“支架”。
但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以至于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轨道的现象越来越多。
“书有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见每篇文章都有其一定的道理性,除了能够给予学生知识和本领,更能帮助丰富学生的精神,协调学生的情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延伸目标。
3.暗示带给学生理解与宽容的巧用
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同时,可以尝试着使用一些肢体动作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暗示学生,帮学生识别丰富的个人信息。
这些行为包括眼睛、面部表情、点头手势等动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通过一个眼神可以向对方传达很多讯息。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眼神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教师应保持与学生的视线接触,注视学生,告诉对方自己在关注他。目光一定要温柔,这样的目光会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在向学生解释问题的时候,目光要饱含智慧;当遇到学生向自己提出问题时,要表现出专注……教师要有意识运用面部表情影响学生,轻松、舒展的表情会让学生安定下来,目光会将自己的真诚转达给每一个学生,由此收获他们的真诚。
暗示用得巧,有时能力挽狂澜。比如,老师正在高高兴兴地讲课,而这时却发现一个学生正躲在座位下面看小说,如果大发雷霆的话,就会让课堂的整个气氛变得严肃和僵硬起来,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也会连累其他同学产生坏心情,不如轻轻地咳嗽一声,或者用手指敲一敲桌子,用动作向他传递自己已经发现他的小动作,这样,等这位学生看到老师的指示后,也会乖乖地上课了。
“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努力让语文教学的过程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而努力。
4.借用笔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他的心境是良好的,一天到晚都会表现得愉快、乐观、开朗和满意等积极情绪,但同时也会因为外在事物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比如,在遇到开心的时候会大笑,在遇见伤心事的时候会皱眉头。此外,还能根据场合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在我们身边,却总是有这样一群孩子出现:总觉得烦,经常会有莫名其妙的恐惧,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生气怒吼……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就有个特别喜欢哭泣的孩子。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就跟他说道,不管遇到什么事,第一时间先不要想着哭,而是要像男子汉一样,谁知道他抬头拒绝了我。后来,我在看日记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我要买玩具,妈妈不让,我哭着跟妈妈大闹了一抄…”“我喜欢上语文课,但老师却批评我字写的难看……”“要改正这么多的词……”现在我知道,他在哭的时候原来都是遇到了挫折和难题。于是,我在本子上写了这样的评语:“你的兴趣挺广泛,但是哭解决不了问题,不如把烦恼说出来给老师听,我会帮你的。”“要是想当语文课代表,就必须先管好自己,先把自己的作业写完埃”“挫折是一剂良药,它能帮助你长大成人,变得懂事。”
一个语文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借用手中之笔,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和他们分享快乐、烦恼,帮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