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10616500000017

第17章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个案例:

一天清晨,开完年级组例会后,我来到教室门口,一眼看到门口走廊的地上正躺着一把扫帚。我轻轻地把扫帚拿起来,放到了门后的角落里。

在晨会课上,我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件事情。听到我的话,郭明业、杨小明和季乐三个值日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笑着问:扫帚是谁扔在外面走廊里的?我注意着三个人的表情,只见他们全都一脸无辜的样子,抢着为自己辩护:我没有!不是我干的!我放回去了!……我仍然笑着说:哦?难道是扫帚自己跑到外面的?这也太离谱了,肯定是谁忘记收拾了!老师并不是故意要埋怨谁,毕竟谁都有粗心大意的时候嘛!我只是想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倒是说说看嘛,没关系的。但面前的三个人还是无所事事。我接着说道:你们一定都听过狼和小羊的故事吧?做人可千万要诚实啊!只要能主动承认错误,知错能改,就还是一个好孩子啊!说吧,到底是谁干的?但让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三个人还是不肯说实话,仍然在为自己辩护着,我的心马上就凉了,想想这都是自己的学生,更加难过了……

案例中这三个学生的行为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责任心指的就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家庭和集体以及对国家和社会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简单地说,这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就是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自己所负担的事情必须要认真负责地完成。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要勇于承担,不推卸责任。

上述案例中出现的情况并不是偶然,它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环境的因素,父母一味地宠溺和袒护孩子,从小就剥夺了他们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是成绩再好一点的话,那就更不敢想象了。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就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管是穿衣洗脸,还是收拾房间,整理书包,明明这些事情孩子自己就可以做,可家长们竟全都一并承担了。于是,家长就一次次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关爱中轻易地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依赖心理,不管遇到什么事,他们都觉得有父母替自己挡着,什么事都不用操心,慢慢地孩子渐渐丧失了责任心。要知道,那样的做法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可怜的是,很多家长竟然还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他们不知道的是,就是这种溺爱,才让孩子失去了承担责任的勇气。

当然,教师也对这种情形负有一定的责任,对于学生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更多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一个人就算能力再高,但若没有责任感,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如果一个人在自己上中小学的时候,就无法对自己严格要求,那他必然就会养成做事敷衍的坏习惯,更别提培养什么远大的抱负了。所以,教师必须要担负起培养中小学生责任感的责任,重视对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责任心教育。说到这一点,国外有一些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在国外的一些家庭,父母和老师普遍认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通常会因为无法认清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位置而产生迷茫,从此失去走向成功的动力,并很容易被一些物质等虚妄的东西所引诱,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所以,他们都懂得在孩子年幼时就培养其责任心。

综观西方学校培养学生责任心的方法,其中最有成效的一个就是: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战胜自己的弱点、增强各种能力的信心。

在美国,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充当老师的助手,帮助老师开展各项活动,用来树立他们的责任感。教师还特地安排孩子与家长一起参加有组织的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增强各种能力。有两本书:《培养孩子责任心活动指南》和《助人手册》,为老师提供了不少适合孩子参加的活动,老师通过这两本书锻炼了学生关心他人的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还使他们了解到团体合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得以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从而懂得如何尊重和关心他人。而孩子们也都十分喜爱这样的活动,他们表示自己由此获得了很多知识。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家长灌输这样的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人们也十分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全家人外出旅行,不管多小的孩子,都要背一个小背包。对于这件事,父母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东西就得自己背。入学后,学生都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由此产生一些社会责任感。

德国人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人们都说德国人办事有责任心,说得到,做得到。能够树立这样光辉的民族形象,同他们的教育息息相关。德国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觉悟、讲道德、高素质的创造者。他们的老师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父母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良好熏陶,时刻影响着孩子们的责任感,使他们的人格变得更加完善。德国的法律还规定,孩子长到14岁就必须承担家里的义务,比如要帮家人洗衣物等。目的就在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义务感。

在德国学校,老师要求学生人人都要有一个记事本,专门用来写自己近期的目标、计划以及它们的实现措施,帮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掌握如何正确地分配零花钱、支配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关系。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个笔记本,它不但帮助学生养成守秩序、爱清洁和守时的好习惯,也帮助孩子树立起凡事有准备有计划地行为准则。从这点可以看出,学校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生活理念,而并不是要把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里。

当然,培养学生责任心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就好像养育花朵,需要悉心栽培,不然,就会出现不开花或者中途枯萎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坚守原则,循序渐进。

1.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时,要坚持细微、严密、长期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时,注意坚持细微性原则。

(1)从细处着手。班主任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着手,帮助学生把他的学习、做事、做人等习惯,划分成相对应的小事情,实现人人有事可做,事事有章可循,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习惯。

(2)确定精少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精选出三到四个适合的训练让学生们进行练习。

(3)树立近小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树立不同的目标要求,例如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要求低年级学生做到专心致志,杜绝一边写一边玩;中年级学生做到独立完成,正确率高;高年级学生做到随时检查,随时将答错的写在错题本上等。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树立不同的目标要求,例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正确率要在90%以上,一般的学生可在80%至90%之间,学习能力差的,可在60%或者更低等,此项规定只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严密性原则。

一是严格检查。结合学生的在校生活,制定纪律、卫生、文明等各方面检查评比制度。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按要求对学生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班级荣誉直接挂钩。

二是坚持不懈。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教育行为的恒久性,如果随波逐流搞浮萍式,教育就无法实现最终的目标。

三是矫正训练。对于改正不好的习惯这点,不要说一个孩子,这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事,因此需要的周期更长。在进行这样活动时,要求班主任能够客观、公正,不要随随便便就去进行矫正练习。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类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为21天。从这点可以看出,任何习惯的培养都是一个教育过程,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连续的训练和强化才能最终形成,如果不加以巩固,那么,21天养成的习惯也会慢慢消失,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的习惯进行训练的时候,至少要练习1个月,以后也要记得经常提醒,不断巩固。整个过程的进行特别需要我们的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以便随时都能对学生进行指导。

2.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时,要正视学生心理,对症下药

站在心理学角度分析,很多人在潜意识的作用下,都会将责任推卸到别人的身上,尤其是当他们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个想法就会更加明显。思想幼稚的人通常不去反思挫折和导致自己不幸的真正原因,而是一味地想要寻找一个代罪的对象,把责任推到他的身上。比如,孩子们在犯错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被家长发现了责怪自己怎么办,这种想法驱使他们总是选择逃避责任,并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这种心理状态在医学上被称为“替罪羊理论”,任何理由,包括自身环境、机遇、遗传因素等等,都能成为他们寻找的替罪对象。

这种不良的因素严重影响了孩子走向成熟的速度和进程,它在不知不觉中磨掉了孩子原本应得的公正和宽容的心态,造成他们缺乏理智,无法正确地面对现实,从而只知道怨天尤人,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更别说拥有面对挫折的动力了。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当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当作一个身心都不健全的处在发展中的个体,要知道孩子有不良的行为表现和逃避责任的意识,这些都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所以,我们除了必须要关注学生错误行为的本身,也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分析产生这种错误行为的一系列主、客观原因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孩子,务必让他们懂得要发挥能力去面对可能出现的一切难题,让孩子从小就能树立正确的责任态度,做一个理智的人。

3.在培养学生责任心时,要言行一致,赏罚分明

想要学生具有责任心和荣誉感,就必须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把握明确的准则,做到身先力行,为孩子们树立一个优秀榜样,并且做到言行一致,赏罚分明。其中需要注意的两点是:

第一点:奖惩学生,不要太频繁。用奖励积分或贴小红花等形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或是借此推动学生投身公益事业,只会使得学生把动力停留在这些外部奖励上,而无法体会其中的真正乐趣;同时会想成一种错觉,认为不管自己干点什么,只要是主动的就能获得老师的称赞和表扬。每个学生都要懂得上学读书、成绩优秀是为自己,而为班集体做事却是每个班级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在看到学生表现得相当出色时,教师应当有所表示,让他能享受到奖赏的快乐。

第二点:对学生的惩罚要讲究艺术性和原则性。坚持这两大原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否则,就失去了教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常班主任就应当先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把各项制度告诉学生,好让他们知道自己一旦犯错了,制度就会如约实行。比如对于屡次随意乱扔纸屑的现象,可以按照班级规定作出负责捡起纸屑,并去发现、教育另一个乱扔纸屑者的处罚,帮助学生在对他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教育者持之以恒,将培养责任心的目标时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一定能够得偿所愿,实现自己的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