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圣经:你是孩子的榜样
10615600000054

第54章 习惯与人合作

“妈妈日志”

右脚绑在左脚上

今天一回到家,畔畔便缠着我,要和我玩游戏。我猜想,肯定是今天在幼儿园里玩了一个新游戏,而且小家伙还对此念念不忘呢。我也想停下来陪他玩,可晚饭还没做呢,还是等老公回来满足他的兴趣吧。

“妈妈,妈妈,咱们玩个新游戏吧!”畔畔拉着我的衣服,不肯放我走。

“畔畔,妈妈还要做饭呢!畔畔,你在幼儿园吃饱了自然可以不用再吃了,可爸爸上了一天班,等他回来肯定饿坏了,你说,妈妈是不是该先做饭呢?”我蹲下来,轻声对畔畔说。

“恩,畔畔知道了,可畔畔特想给妈妈说呢!”畔畔显得有点委屈。

突然,我有点不忍心破坏畔畔如此浓厚的兴趣了。

就在我准备改变主意的时候,老公开门回来了,这时畔畔丢下我,冲向了老公,这孩子!

畔畔立即缠着还在换鞋子的老公,“爸爸,爸爸,和我玩个游戏吧!妈妈要做饭,没时间陪我,你陪我吧!”畔畔焦急地等待老公的同意。

老公看了我一眼,很快答应了。于是,父子俩玩起了令畔畔兴趣盎然的游戏。

只见畔畔找来一块长布条,将他的右脚和老公的左脚绑在了一起。我明白了让畔畔着迷的游戏是怎么回事了。绑在一起后,俩人开始往前走。可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步子大小不一,身高也有明显差异,要想保持一致还真难。

“爸爸,你怎么那么高啊!”这个问题可真难啊,让老公变矮根本不可能。

老公与畔畔来回几次,终于克服了身高问题,步子问题,可以稳当地前行了。

畔畔找到了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也在这样的快乐中交到了游戏的伙伴。

“反面教材”

周末,我带着畔畔去东东家,因为东东的母亲生病了,在家养身体,我和她是好朋友,得知好朋友病了,当然要去看望一下。

东东的父亲也在家,在陪东东做作业。好朋友躺在床上,静静地休息。

“雪,怎么样,好点了吗?”

“你来了,你看我这样子,我去给你拿点水果!”雪准备起身。

“你快躺下,刚才,林哥已经给我们拿了,你就别忙活了!”我扶雪躺下。

“阿姨,你要多休息,会好起来的!”畔畔在一旁安慰雪。

“恩,畔畔真懂事,有畔畔这句话啊,阿姨肯定很快就好起来了!唉,要是东东也和畔畔一样活泼懂事就好了!”

“雪,东东不是挺好的吗?怎么这么说啊!”我不解。

“你也看到了,他爸爸还在陪他做作业呢,那孩子不知怎么回事,性格内向得很,就拿作业这事来说,如果不会,他也不问,也不知道与别人合作一下,一起解决问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雪显得很是无奈。

“东东平时是不是不怎么说话啊,在幼儿园呢?”

“恩,他就是个沉默的孩子,在幼儿园也喜欢一个人呆着,老师也拿他没办法;我们平时也没顾得上管教他。这段时间,我病了在家,才发现这孩子和我们都是距离远远的。”

“你也别太担心,孩子还小,转变他的性格还来得及,这样吧,让畔畔先和东东熟悉熟悉,说不定很快就能玩到一起的!”

说着,便让畔畔去陪东东看书。一开始,畔畔默默地坐在一旁,不打扰东东,过了一会儿,东东主动和畔畔说话了,还让畔畔看他做的作业。

“这个作业我昨天做过呢!”畔畔回应着。

“这道题咱俩不一样哦!你可以给我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吗?”畔畔这家伙还挺会交朋友呢。东东很快就开始与畔畔分享他的经验了,俩人还合作完成了一道东东不太明白的题。

“榜样力量”

加入到合作中!

也许,孩子并不清楚什么是合作,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合作,合作的概念往往是从一些两人或几人一起完成的游戏开始,而孩子们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合作定义。

在他们懂得在游戏中合作后,才会有更深的想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交往中去。一个善于合作的小朋友,会令同伴感觉舒服、愉快,会让对方更愿意与你在一起交往。

也许,有些孩子在集体游戏中表现并不好,因为他们害怕、不好意思或者别的原因,那么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与合作有关的游戏,告诉他们其实就这么简单,和自己单独玩玩具一样简单,只是需要估计到另一个人的行为,二人和谐的行为才能达到目的。

“育儿理论”

把握共娱的方法!

孩子游戏的模式是从自娱到共娱,他们的相处方式也是从一开始的只认识自己、认识父母到认识别人及更多的伙伴,这样的一个转变的过程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培养,找到让他们学会共娱,学会交往的方法。

为了参与同伴游戏,孩子是必须逐步学会从自娱到共娱的,一个孩子只紧紧地抱着自己的皮球,不肯放手,怎么同别的孩子一起玩呢?必须引导他将球抛给另一个孩子,再让对方扔回来,一来一往才能进入共娱情境,也自然产生社会交往的行为。

而如此的交往也需要双方的合作意识,一个球过来,如何接得住?而如何扔,对方才能更顺利地接住?这都是一个合作的问题。

教会孩子在游戏中的合作,可以逐步使他们在与他人长期交往中学会合作,共同进步。

“举一反三”

1.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一些分组竞赛活动,这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也可以促进他们合作观念的形成。

2.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与孩子分工做一些事情,比如出门买东西,给孩子一个小塑料袋提着,培养他合作的行为,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在家中,夫妻间也应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无论是家务事或遇到别的事情,不应该永远只是一方在承担,让孩子看到彼此合作去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美好感觉与效果,让他们也将这样的行为运用到与他人的交往中,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交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