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圣经:你是孩子的榜样
10615600000047

第47章 快乐的儿童节

“妈妈日志”

幼儿园里的第一个儿童节

今年是畔畔上幼儿园后过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

幼儿园里的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发了一身服装——幼儿园服:白色的短袖上衣,蓝格七分裤,清秀可爱。

幼儿园将的六一活动定在园内举行,不邀请家长参加,换言之,家长可以站在幼儿园门外观看。

毕竟是第一次,理所当然的全家总动员,幼儿园配备了专门的摄影师全程录像,我和老公就像其他家长一样,自己带足了照相机和录像机,拍下了宝宝在幼儿园里的一切活动。也录下了见了爸爸、妈妈后委屈的流泪的小宝宝。

孩子在幼儿园里见到爸爸、妈妈会哭似乎是一个常理,大部分小朋友都不例外,畔畔排练节目时听到他爸爸的声音立刻抬头找,结果老公转战到另一个角度录像去了,宝宝的嘴角立刻下垂,并且无声地抹起了眼泪。最严重的是有个小朋友居然一进幼儿园就开始号啕,一直到家长把她抱走。

至于节目的表演过程就是一个字——逗。小托班的小朋友基本上没意识到是在表演节目,照常在舞台上走动,奔跑,相互嬉戏。畔畔表演节目时直接侵占了他旁边的小姑娘的位置,俩小人儿挤在一个位置上手舞足蹈,倒也有趣。

其实孩子参加幼儿园的集体表演,不求他们的动作要多么标准,多么优美,关键是希望他们学会配合,懂得坚持,学会参与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

“反面教材”

今天是周末,下午,院里的几个小朋友又开始聚会了。

“畔畔,快下来,我们下来‘找朋友’了,快点啊。”点点在院里叫着。

经我同意后,畔畔换上鞋立马冲出门,转眼没人影了。

“找啊找啊找朋友……”院里又响起了小朋友们的歌声,小朋友们面对面地玩起了找朋友。我通过窗户观察他们。

“我不和你当朋友,你老是伸错手打着我的手。”点点生气地对玲玲说。

原来“找朋友”的游戏需要两个小朋友面对面的玩,而且“握握手”的时候两个小朋都要伸出自己的右手,但是玲玲老是出左手,和点点的手就不协调了。经过几次后,点点就不愿意和玲玲玩了。

“我知道了,我下次注意好吗,点点哥哥?”玲玲还是想和小朋友一块玩。

但是,她看到点点伸出右手,她马上伸出了和点点同侧的一只手。

“你怎么又是左手呀,我不和你玩了,你和畔畔玩吧。”点点把畔畔拉到玲玲的对面,自己跑到了畔畔以前的位置上和周周做搭档去了。

畔畔和玲玲几次游戏后,发现每一次玲玲都出的是左手,他也就变换成伸出左手了,和玲玲高兴地玩了起来。

“榜样力量”

多给孩子创造与他人相互交往的活动!

可以安排一些促进孩子与他人相互交往的活动。如开展“对对坐,交朋友”活动。让两个对坐的孩子结成对子,先交朋友,然后扩大交友范围。这些坐在一起的孩子相互接触多了,交往也就多了。

当然,孩子的行为习惯、个性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故事或一项活动就能完成的,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育儿理论”

集体活动中协调能力!

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其他孩子的交往,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在集体活动中,应教育孩子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伴就会对他产生反感,直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伴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服务大家,久而久之,同伴们自然会热情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协调沟通能力。

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在慢慢的磨合中渐渐协调起来。而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这样的互相交往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以及相互协调的能力。

“举一反三”

1.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小朋友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小伙伴。父母的热心会让孩子的小伙伴增加对孩子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长期的交往就会促进孩子间的相互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协调能力。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2.父母不要规定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应允许孩子结交一些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长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结交了在写作、绘画或者音乐上有特长的朋友后,就等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孩子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让孩子独自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不错机会。串门做客,牵涉到寒暄、问候、交谈和有关礼物等问题。孩子一个人去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出面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