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圣经:你是孩子的榜样
10615600000012

第12章 出门不要乱跑

“妈妈日志”

出门学规矩

我喜欢带着畔畔出门办事,这常常是好的教育机会,因为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过,我也会担心孩子出门会乱跑。

在出门前,先让孩子认识到他不是妈妈的“小跟班”,而是可以帮助妈妈办事的小帮手。当孩子有了肩负重任的感觉时,就不会自己乱跑,因为他觉得你是需要他帮忙的。

为了避免好动的畔畔不合作,我事先就让孩子知道我要去哪,去办什么事。

“畔畔,我们今天去银行好吗?”我征询宝宝的意见。

“银行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我们去那做什么呢……”我一开口,好奇心极重的他就开始问。他的为什么多得让人应接不暇,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表情,如果不认真回答,他是绝不肯罢休的,否则还不会乖乖地跟你走呢。

我了解不仔细回答的后果,因此一一给他解释着,两人相约一定紧紧相随,绝不掉队。

很快,我们来到了银行。

这时,银行里有位小朋友被人群挡住了视线,可能是看不见妈妈了,一个劲儿地大哭起来,母亲听到儿子哭声,急忙赶过去,才平息了孩子的恐惧感。这时,畔畔说:“他真可怜,差点找不到妈妈了。”我趁机称赞他:“你一直陪伴妈妈,没乱跑,真乖。”

“可妈妈,如果真找不到了,怎么办呢?”

“站在原地或者找警察叔叔,还记得妈妈的电话吗?那可是妈妈已经教了你很多次的了!”

“恩,记得,88964682!”畔畔已经将这个号码牢牢记下了!

“反面教材”

“砰、砰、砰”,我正准备给畔畔洗澡,忽然听见有人敲门,谁会这么晚了还来串门呢?老公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对门一脸泪痕的玲玲。

玲玲今年三岁,玲玲的妈妈和畔畔的爸爸在一个单位工作。

“玲玲,你怎么了?谁欺负你了,你妈妈呢?”老公一看她的样子着急地问了一大串。

“叔叔,我和妈妈走散了,我找不到妈妈了,我害怕。”玲玲又哭了起来。

“玲玲乖,先不哭,告诉阿姨,你和妈妈在哪里走散的呢?”我用纸擦干了她的泪珠,带她来到客厅,老公急忙给玲玲妈妈打电话。

“在超市。”

“那你请超市的叔叔、阿姨们帮忙了吗?”畔畔用自己学到的一点小常识问玲玲,玲玲摇了摇头。

“喂,是刘芳吗……”电话打通了,玲玲妈妈的声音听起来很着急。

十分钟后,我家的门铃再次响了,看见玲玲妈妈一张焦急的脸,她告诉我们她在选完面包回过头来就发现玲玲不见了,急得在超市找了几遍,多亏我们给她打了电话。幸亏超市就在家门旁,否则玲玲也不会找到回来的路!

晚上,躺在床上,畔畔问我:“妈妈,玲玲怎么一个人就回来了?”

我告诉他:“玲玲和妈妈逛超市的时候,自己乱跑和妈妈走散了,但是她没有请服务员帮忙,而是自己先回来了,所以她的妈妈很着急,以后你和妈妈出门能乱跑吗?”

“不能!”

“榜样力量”

改变一下我们自己!

带着孩子出门,的确不是件方便的事情,但是总不能自己出去就把孩子关在家里吧!孩子也需要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可是带他们出去,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了!

有时,我们会和孩子谈“条件”,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虽说通常三岁的孩子已懂得“谈条件”,但很多父母一着急就用“不乖就不带你回家”这种无法做到的条件来做约定,或要挟孩子,结果因言而无信,而不起作用。

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先前的约定不见得能信守到底,昨天能做到,并不表示今天也能做到。

所以,应采取主动的方式:第一,改变外出办事的时间,避开人流高峰;第二,估计办事时间会较长,给他选一本故事书、迷宫画或玩具,以备他不耐烦或无聊时用。孩子的基本要求,比如:水、零食,这些也事先准备好,免得临时需要,不方便,而且小孩子的忍耐度低,饿了、渴了都对大人会造成无谓的困扰。

总之,不能改变孩子,就改变我们自己吧。让我们自己做得更好!

“育儿理论”

肯定他的“重要性”!

孩子好奇,难免好动,但如果因此不带他出门,就不能让他知道规矩,也没有机会去观察、去弄懂心中的疑惑,那他们又如何成长呢?

孩子精力充沛,东跑西跳,大多是出于好奇,所以,何不将他们这种好奇心带入学习的领域,把您身边的“小麻烦”,变成您最好的助手。说不定你还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更独立了、也更有责任感了。

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而让他们与外界隔绝,我们应将他们带出去,在外界让其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走出一个小圈子,找到新的领地。

“举一反三”

1.排队游戏。可以要求孩子先帮父母排队,自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等,待他背完两首古诗后,再换我去排,依此类推。如此,孩子便没有精力去到处乱跑,不但有帮了大人忙的成就感,也建立起基本的责任心。

2.让孩子接受明确的指示与规定,如“不可以在图书馆乱跑,这是规定”,“路上要和妈妈牵手,这是规定”,等等。有了规定就是有了行为准则,而父母也是这规定的执行人,同样不可乱跑,要签手。

3.让孩子成为你的小助手。在银行,你填表格时,就让孩子先排队等候;在邮局,你在寄包裹,就请孩子在信上贴邮票,再投入邮筒内,让他觉得自己没有白来,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不忘以赞赏的口吻鼓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