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白领达人的职场健康
10611200000008

第8章 医者之心谁来医

近日,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杭州市各类人群心理状况调查”报告,报告结果显示,42.1%的医务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而护士的工作倦怠问题最严重。这项调查由杭州市疾控中心精神卫生所主持,为期一年。如果朋友里有医生或者护士,一定听到过他们对于职业压力过大的抱怨。在沈阳某大医院整形外科做医生的王小姐说,自己研究生毕业后进了这家医院,每天忙得都没有喝水的时间,既要出门诊,又要做手术,还要腾出时间进行手头的科研项目,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做6次手术,“你说我们哪有心情对病人微笑?”这是医生真实的无奈。医疗资源的紧张及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造成了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许多医护人员面临着工作量大及医患关系双重压力。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国内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小医院医生、社区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对大医院医生的调查显示结果正相反。这表明,医生的心理问题可能和工作压力有关,大医院医生往往比社区医生承受的压力大,现在的医生可能比过去的医生工作压力大。一般来说,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与所处岗位的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大的科室,医护人员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重症监护室、急诊、外科等科室。

而专为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医生,如果是心理工作者本身心态并不成熟,或从业时间不长、经验欠缺,往往在接待情绪起伏较大(如正在啼哭、嚎叫)的心理患者时,容易全身心去投入,让自己的情绪无形中会随着倾诉者的讲述去联想,从而导致医生本人也变得狂躁焦虑起来。

医务人员较大的压力主要分为工作压力、精神压力、社会环境压力、个人成就压力。部分医务人员因长期背负着压力带来的负性情绪,减弱或丧失了学习业务、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诊疗工作的厌倦和对患者的冷漠;当病人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治疗结果不满时,立即产生防范、戒备心理,抵触情绪较强;发生医疗事故后,个人须承担精神情绪和抑郁心理;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及焦虑、紧张的心情使许多临床医务人员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甚至患上了身心疾病。

医务人员作为从事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者,须在一个公正合理和受人尊重的环境下方能心情愉悦开展工作,没有一个好心情,整天忧心忡忡、背负压力,即使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首先,要改善医院的管理。医院管理者应该给医务人员建立减压机制,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务人员困惑,组织医务人员相互交流、讨论,尽可能解决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在医院管理中,对刚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激励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手术科室人员工作负荷大、紧张程度高,可采取分段工作的方法,即把一年的工作时间分成若干阶段,之间插入一段休整期,脱离岗位学习新技术、总结经验、撰写论文,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得以放松和调整。

其次,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加强宣传教育,使全社会都能理解医务人员的艰辛。

再次,医务人员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常规运动锻炼、饮食讲究营养、养成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习惯、增加兴趣爱好等。

最后,要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时,要善于倾诉,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倾倒“心理垃圾”,在倾诉中获得帮助。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后,一定要有主动求助的愿望,尽快求助专业心理科医生以尽早获得帮助,及时解除心理危机,重返工作岗位。

发生医疗差错甚至事故实属难免,事故发生以后的反思和改进十分重要。我们过去在发生差错和事故后,往往从管理、技术层面重视得多,从医务人员心理层面关心得少。笔者认为,在发生差错和事故后,如果发现当事人或者团队存在心理问题,应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使他们摆脱阴影,调整好状态,迅速回到工作岗位上去。对那些在培训调整后仍然与团队合作不好,情绪稳定很差,反复出现事故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岗位,避免再次发生不安全事件。

医生首先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加上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才能拯救、庇护更多的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进行超负荷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来融洽医患关系。与患者沟通时掌握其心理反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以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患者看作一个整体。经常学习和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来增加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度;工作中与同事间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另外,医生也应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知道出现问题如何自我疏导,提高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来减少工作中的被动局面,降低心理紧张的压力。

医院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业务讲座和技能培训,以及提供外出学习或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来提高医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让医生阅读更多的医学文献和参加学术会议也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医生的压力。

医院还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预防暴力的培训。许多医生未受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知识缺乏,以致在工作生活中遭遇挫折后不能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引发医患冲突或人际障碍。应设立维护医生身心健康的管理机构,请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提供心理咨询,及时引导负性情绪的宣泄。

维护女性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属和其他亲朋等。作为医生的丈夫和亲人,应该多一点理解,也要多承担一些家庭的责任。医院还应与媒体多进行交流,促使其客观报道,消除社会对医生的误解,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生、保障医生行医安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