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必用的古文名句
10610700000062

第62章 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出典”

《论语·为政》。

“原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则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简介”

《论语》,儒家著作。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孔子言行而成。共二十篇。内容多数为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亦有弟子之间、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谈话记载。不少具有文学意味,且与文学理论相关。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二十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东汉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故事”

孔子字仲尼,鲁国人。据说他生下来时头顶就中间微凹而四周隆起,像山丘一样,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勇士。孔子3岁,叔梁纥就死了。母亲颜氏名征在,带着儿子住在曲阜附近的阙里地方。

颜征在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孔子也自小勤奋好学,到17岁时已经以博学多识闻名乡里了。后来孔子自述说:“吾十五而志于学”,就是说,到15岁时,他已经自觉地、有目的地专志于学习了。

那时,母亲颜氏去世了,为了维持生计,他两次做过鲁国执政者季氏的家臣。一次是任“委吏”,负责管理仓库;又一次是做“乘田”,管理牛羊畜牧。

孔子在担任职务的空隙时间,依然抓紧学习,这一阶段,他经过苦心钻研,精通“六艺”,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他后来说“三十而立”,就是讲那时已经确立了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30岁以后,孔子设帐授徒。直到51岁才正式担任公职,先做中都宰(相当于县长),一年后改任管理国家工程建筑的司空,不久又升任负责全国治安的大司寇,前后一共四年多。在这段时间,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是“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说,到40岁左右,他对自己所学所行,已经不再有什么犹豫怀疑了;到50岁前后,更进一步掌握了世上万物发生发展的必然条理。

在任大司寇期间,他辅佐国君鲁定公,与强大邻国齐国国君在夹谷相会。凭着孔子的勇敢、机智和博学,在会议上挫败了骄傲的齐军。

到55岁,他因鲁国执政者不能接受他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弃官出游。十四年来,他历访卫、陈、曹、宋、郑、寮各国,那些贪利好战的国君,都不接受他的主张。“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他自己对晚年的评价。“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就是该文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