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必用的古文名句
10610700000046

第46章 多行不义必自毙

“出典”

《左传·隐公元年》。

“原作”

庄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作者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西汉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表。我们现在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故事”

春秋时代郑国的国君郑武公有两个儿子。生大儿子的时候,胎儿脚先出来,是难产,所以起名“寤生”。寤,倒着的意思。母亲姜氏很不喜欢他。小儿子叫共叔段,姜氏十分溺爱。

武公在世时,姜氏曾多次请求今后让共叔段继承国君的位子。武公不同意。武公死后,寤生做了国君,历史上称为郑庄公。按照母亲的意愿,共叔段被封在位置险要的名叫京的地方。

共叔段依仗母亲的宠容,有夺位的野心,把京的城墙筑得又高又厚,大臣祭仲对庄公说:“京的城墙筑得大大超过制度,这将会对国君造成威胁。”

庄公无可奈何地说:“母亲姜氏要这样做,怎么办呢?”

“姜氏是不会满足京城这块地方的,大王为什么不早点儿设法除掉这一祸害呢?”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做了不仁不义的事是自找死路,你暂且等着吧!”

共叔段和姜氏看庄公默默忍受,毫无反对和干涉,胆子便越来越大了。他们不断地把京的地盘扩大,把权力伸到封地以外的地方。

庄公的另外两个大臣,公子吕和子封也一再提醒庄公,说共叔段的势力一天比一天扩大,将会制服不了。庄公却静静地说:

“不怕,势力太膨胀了,会自我崩溃。”

最后,共叔段终于造反了,定好日期要来攻打郑国的都城,约好了由母亲姜氏做内应,到时候开城门放共叔段的军队进来。

他们哪里知道,庄公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暗地里,他早就派出许多心腹人在密切监视着共叔段和姜氏的一举一动。

郑庄公接到关于共叔段定期发兵、姜氏将开城接应的报告时,就拍案而起,说:“太过分了!”

他派大臣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先一天进攻京,把共叔段打得一败涂地,并把他赶出郑国。

庄公还把母亲姜氏监禁在地牢里,发誓说活着再不愿见到她。后来,大概自己也觉得做得太过火了,才找个机会放姜氏出来,母子重聚。“多行不义必自毙”便是这个故事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