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必用的古文名句
10610700000029

第29章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出典”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作者简介”

施耐庵,名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江苏兴化人,生平事迹不详。或说曾在钱塘做过官,因与当政权贵不合,弃官归隐,闭门修书。他根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写成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由民间传说关于梁山泊英雄故事敷衍而成。宋史上宋江确有其人,也有聚众犯军、招安讨贼之事,但《水浒传》只取史中的一点一滴,再加以想像,自由创造,并不拘泥于历史。书中描写的多是出身寒微的好汉、生龙活虎的英雄,各有各的个性,人物刻画十分生动。

“故事”

古时因为交通不便,朋友相见不易,分别时往往数里相送、依依不舍。我们就常在古装剧上看到众家英雄屈膝抱拳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来日相见,后会有期。”如果是书生,还要折柳、赠诗呢,因为“柳”与“留”同音,折柳便有殷勤留别的意思。至于官道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客休息的亭子,便常被作为饯别之用,也是题诗的好所在。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无咎写下[朝中措]便说:“短亭杨柳接长亭,攀折赠君行。莫怪尊前无语,大都分外多情。”

广东洪阳镇有一座“百里桥”,并不是说桥长百里,而是蕴藏着一个送别故事:清康熙年间安定枚任普宁县知县,他体察民情,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依依惜别,相约要百里送行。安知县为了不让百姓辛苦远送,走出城门到溪边桥头,便与百姓道别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就以此桥当作百里的界限吧。”以后这座桥就称为“百里桥”。

这则故事也让人联想到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意境可相媲美的名句:“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就算为饯别设宴搭起长达千里的长棚,终究还是会有酒阑人散的一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正说明了有聚便有散,再热闹欢乐的聚会也有终了的结局。

关于送别,近代学者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送别》中便说: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苦痛最好能避免,所以“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颇能道尽至友间不忍相别的心情,率真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