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国庆节高中毕业20周年同学大聚会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早上八点钟就出门,心早就急切地向着远方的故乡了。一上高速,发现陷入了车的海洋,车头攒动,我的“马儿”跑不起来了,只能以“龟速”挪动,几百米的路走了将近两小时,后来终于撒着欢儿疾驰,到了下午近三点抵达目的地。
吃完饭我马不停蹄赶去聚会的大酒店报到,酒店门口大大的拱门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空气中仿佛都洋溢着聚会的味道。拍照、领纪念品,人来人往,似曾相识,不时有人打招呼。回来了!我的大脑内存似乎不够,想不起来有些人的名字,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同学,曾如蒲公英的种子洒在四面八方,而今天,不管千山万水,都风尘仆仆回来了,赶赴这场已等候二十年的约会。
10月2日是正式聚会时间,我们一早集合分乘大巴前往一中老校区,久违了的校园,走进大门,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重返高中时代,兴致勃勃地爬上三楼,找到原班级的教室,门口印着大红的“高三五班”指示帖,可能是聚会筹委会特别制作的,很贴心。教室已经很旧了,墙壁的石灰有些斑驳,我们寻找各自当年位置就座,教室的桌子和椅子怎么这么小,间隔怎么这么窄?班长等“重量级”的同学前胸贴后背,几乎挤不进来了,变化的其实不是桌椅,而是我们长大了的身材。坐在位置上,我仿佛又看到当年的自己,戴着宽大的眼镜埋在书堆里,停电时点起的煤油灯把影子映在墙上。在这里,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做不完的数学题,背不完的重点;在这里,作为校刊《绵江报》副社长的我和刊物骨干们热烈讨论着文章编排和刊物的发展;而当年的社长多年后竟又成为我厦门大学的博士校友;在这里,一贯被认为好学生的我,把头埋在抽屉里偷偷地看汪国真的诗集和琼瑶的小说,缓解紧张的神经;在这里,曾帮一个男生写过恳切的道歉信给副校长,淘气的他因烧了同学考卷又写打油诗在黑板上骂这个同学而险些被学校开除……记忆如瀑布般喷涌而出,将我淹没。
此时大家都很兴奋,曾安静的教室现在又充满了欢声笑语。赖班长点名,同学们纷纷发言,感慨万千,邱鸿同学当年充满哲理的名言“拉帮结派必打架,打架必伤身体”记忆犹新,至今依然让我们捧腹大笑。继春同学仍然不改当年“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个性,一席话铿锵有力,震撼人心。永远的高三五班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同学们都是我们至亲的家人,有空常回来看看。
我们原来的校区已经划归二中了,我们继续前往一中新校园。新校区面积更大,崭新的校舍,宽敞的教室,整齐的绿化,无不彰显母校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心中充满自豪。在新一中宽敞的会议室里,九一届全体到场同学举行了短暂聚会,会议主持人是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栏目的金牌调解员胡剑云同学,曾经是高一的同班同学。他参与主持的《金牌调解》栏目收视率很高,成为江西电视台的王牌节目之一,儒雅睿智的学者风范,深刻的洞察力和沉稳又不失风趣的主持风格备受观众好评,令人景仰。可能因为当年高考时曾侥幸以地区外语类第一名的成绩从母校毕业,所以这次我非常荣幸地作为同学们的代表,坐在主席台上,向亲爱的母校、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献上我真挚感言和诚挚祝福。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心手相牵,在品尝生活的甜蜜中,共同开创更加精彩的未来。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聚的日子总是特别短暂,离开的时候不忍回首,怕多情的泪水模糊了远方的路。再见了,我的同学们,再见了,我的朋友们,我带走了校园操场上满天的星光,带走了独石子岩洞石壁上“友谊地久天长”的刻字,带走了曾朝夕相处的同学情谊。谢谢你们,我的朋友们,你们的友情温暖了我的人生!
高中毕业20周年同学大聚会留念
与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金牌调解员胡剑云同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