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的追求
10609300000043

第43章 思想不会被击败

有思想的人是打不败的,即使你用千斤的重担压在他身上,也不会把他压垮,为什么?就因为他有思想,他会思想把重量转移到别的物体上去。并且,他一旦有了自由的空间,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来。

1938年,尹明善出生于重庆涪陵。上中学时,他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习尖子。他入校不久就能倒背整本地理课本;高一第一学期解完了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题;高一下半学期自修完大学数学专业的课本;高中二年级,解答出当时中国数学界一些顶尖难题……

正在这时,命运的灾难覆手将他打翻。1958年春天反右复查,高中三年级的尹明善因被揭发“有右派言论”而被踢出学校;1961年他被上升为“反革命”,发配到塑料厂监督劳动,从此开始20多年牛鬼蛇神的生活,朋友反目,恋人断交,进步年年无望,运动场场有份。

然而“牛鬼蛇神”却被人发现有“三大怪”。第一怪学什么都特别快。比如当时学车工是三年出师,而他只要一个星期,两星期就可以带徒弟。原因很简单,上午厂里一宣布,下午他就到书店里找到有关车工的书籍,上班学下班读,几天就成了熟练工。

第二怪工作效率特别高。塑料厂生产塑料鞋,模具压出来的鞋要修毛边,当时平均每人每天修三十多双,尹明善这个牛鬼蛇神却能修150双。说穿了并不稀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的做法是先花时间设计和改进工具,工具改进了,速度就保证了。

第三怪“牛鬼蛇神”地位低,收入低,居然还能买钢琴?原来正值江青提倡文艺要“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商店里所有西洋乐器一律一折出售,他就每月在仅有的30元工资里存下20元,剩余的钱用于“半斤榨菜皮吃一个星期”的日子,不到一年,他就拥有了一架钢琴。有一段时间他每天弹琴唱歌吃榨菜皮,正所谓“叫化子唱山歌——穷开心”。

“政治上有问题”的人大家敬而远之,尹明善也自甘戚戚,天天在书本里埋藏。大凡一个人经历了20多年的压抑,稍一松懈,他的一切就可能很快“过期”。尹明善实实在在地看了20多年的书,久而久之,他甚至养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陶醉在学习的过程而并不梦想有一个最后的结果。

1979年,命运终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已过不惑之年的尹明善被落实了政策。他至今记得一位官员宣布这一消息时的神情,他说:“尹明善,你还年轻,你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这一天,他在一本书里翻了一首诗,抄在笔记本上……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变成黄金。

——是的,姜子牙八十一岁出山,他今年才四十一岁,一切都并不算晚。尹明善说:“我认定改革开放的形势已不可逆转,但如果别人不能给你理想中的舞台,何不自己去创造一个舞台?”

随着政策的落实,尹明善终于得以解放。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头,知识就是最好的敲门砖。不久,尹明善以优异成绩入选重庆电视大学英语教师,一年后脱颖而出,成为英语教研组组长。1982年,重庆出版社恢复,他前往应聘成为编辑,很快又大受重用。

两年之后,重庆外办下属的一个涉外公司出现亏损,数十万的窟窿想找个能人去填上。外办副主任是尹明善的朋友,看老尹平时交谈头头是道,认定他是经商奇才,调他去出任法人代表。尹明善没有辜负他,一年多之后,亏损填平,账上赢利数十万。

1985年底,尹明善辞职离开涉外公司,下海创办了重庆职业教育书社,成为重庆市最早的二渠道书商。

半年之后,他编辑发行的第一套书“中学生一角钱丛书”发行量突破千万册大关,每本能赚一分钱。书商尹明善一炮走红,而且红遍了大江南北。

到1989年,尹明善已经成为重庆市最大的书商。因为太顺,所以他开始反思:这个行业尽管在全国正烽火连天,活跃异常,但也已是一眼见底。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它注定将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于是,他决定关门。

放弃是如此的容易和迅速,以至于整整一仓库的书没有卖掉,拉到废品收购站时用了几大卡车。十年之后有人评点说:“此人最大的本领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做事超出别人的想象。”

这话至少在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里被证明是正确的。

——1989年,尹明善怀揣自己浪漫的商业幻想,第一次毫无目的地走出夔门,南下北上,东西考察,去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能令自己生根发芽的商机;

——1990年尹明善甚至跑四川外语学院去强化了半年英语,成为该校年龄最大的学生,后来也被老师誉为最勤奋进步最快的学生;

——1991年尹明善租来别人的执照做香烟生意,这里利润丰厚,但做法太“黑”,不仅百分之百的偷税漏税,而且其中充满了黑社会的“码头文化”,一个月后逃了出来;

——1991年尹明善帮助朋友在解放碑做百货生意,义务参谋好几个月,几个月里对真正的市场脉象有了切身的体会;

1992年,尹明善堂而皇之地办厂组装摩托车发动机,带动了重庆“摩托帮”浮出水面,随后号称重庆“第一大帮”。

所谓“摩托帮”,即一大批完全靠生产摩托车及其配件发财的老板们。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城市里的摩配老板,提起国内摩托车行业的老大“重庆嘉陵”和老二“重庆建设”,总要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因为两大集团做个小动作,一些人就可能一夜致富,而另一些人就可能转瞬垮台。

一位“摩帮”朋友,经营着一家校办摩托车厂。有一次聊天他告诉尹明善,自己每个月需要几百台发动机,却要到河南去买,价格很高而质量很差,本地的嘉陵、建设的发动机又买不到。

朋友的表情刺激了尹明善的灵感,他对朋友说:也许我能帮你搞到更好的发动机。

这一年,尹明善注册成立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启动资金二十万,散兵游勇九号人。在租来的不足四十平方米的生产场地,他雄心勃勃地告诉每一个人:我们的理想是造出全中国没有的发动机。

理想很高远,操作却必须现实。此时此刻摩托车市场火爆得几乎变形,发动机市场的需求要多大有多大。尹明善发现把建设集团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买过来,自己装配成发动机再卖出去,成本仅1400元,而卖价高达1998元。这是一条当时重庆市场上无人走过的捷径,建设集团对此浑然不觉。

开始时,他们今天去买1号到10号的零件,明天去买11号到20号的零件……总之配件买齐,却不能让对方感到面临竞争。尹明善同时还知道,这样的日子长不了,只要一旦形成气候,建设集团肯定卡脖子。那么哪些配件可能被卡呢?当然是他们自己生产的部分。于是尹明善他们从开始装发动机的第一天,就积极联系配套厂,设计自己需要的零配件。大概四个月后,几个关键零件被开发出来,建设集团一夜醒悟,下令一个零件也不许卖给尹明善……然而,摇篮里的婴儿已能自己走路了。

这条从夹缝中挤出的道路,七年后把他们送上了行业的顶峰。1993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重庆摩托车业重新洗牌,到2000年1—7月份,尹明善的力帆轰达集团以销售收入16亿的业绩,超过嘉陵、建设,成为重庆摩托车业的龙头老大。

人称东北有三宝:貂皮、人参、乌拉草。尹明善把“力帆”的成功也当为三宝:创新、出口、信誉好。

创业之初有人说,尹明善连摩托车轮子怎么转都搞不清,居然也来赶浑水。但他铁了心,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战略的优势。

走创新之路是尹明善办研究所一开始就确立的目标。1992年他们只有几个人,就开始想造全中国没有的发动机,最后因资金短缺,无疾而终。1994年,尹明善有了500多万资金,他狠狠心拿出50万来搞开发。三个月后,居然大功告成,全中国独一无二的100毫升四冲程发动机终于成了他们的专利。

消息刚一传出,浙江省钱江集团找上门来,要求包销:“1995年你们一台都不准卖给别人,我们保证买你们8万台”。

1994年他们总共生产发动机两万台,一听8万这个数字,差点昏了过去。1995年他们实实在在地卖了8万台发动机给钱江,每一台赚200元,共赚了1600万。

尝到甜头以后,在这一年尹明善又投入100万元,差不多花了五六个月,搞出了100毫升电启动发动机。当年投放市场,从9月到12月,共销售6万台,又赚了1500万元。这一年是力帆突飞猛进的一年,他们搞出了两个“全国没有”,一下子就用150万换回了3100万——常常午夜梦回,忍不住会感到不太真实。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获大利有三条途径:垄断、投机冒险和创新。尹明善“下海”时系一介寒儒,哪来权力?投机之事书生无胆;只剩下一条路可走:技术创新。

创新的动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尹明善开始大张旗鼓组建技术中心,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4%,投入新产品开发。这样的手笔在摩托车行业绝无仅有。

另外尹明善还发现,创新里面也有制度设计问题,比如某些国营企业,开发部门十个人设计了一个新品种,却有100个人跑来领奖金,开发者积极性必然受挫,所以他们常常是认识不晚,开发很慢。于是他规定谁开发谁得奖,谁出大力谁获重奖。

从那以来,力帆几乎每半年推出一个新机器,现在是每个月就能推出一项全国没有甚至世界没有的新机器。比如110毫升立式发动机,过去全世界没有,力帆把它开发出来,去年一年就卖了40万台。最火爆的时候,厂商几个月前就打来预付款,货却发不出去,以至于每个星期都得到机场去包几架飞机发货。尽管飞机发货利润大大减少,但尹明善却不愿失去信用。

创新带来的惊喜告诉尹明善一个道理:你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大,就一定要搞出大家没有的新产品。98年以后尹明善提出了“摩托车时装化”,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局限在高科技,有时候摩托车或发动机仅仅改一下外观,就如同时装改一下领或袖,就会好卖。比如他们的一款发动机边盖改了改形状,成本只增加了两元,却在市场上多卖了五十元。

创新者无敌。1992年一个20万资金9个人的小作坊,到1998年产值达到10个亿。这一年,尹明善注册成立了力帆轰达集团公司,下属三个工厂;1999年产值达到18个亿,下属五个工厂;今年的产值将达到26个亿以上,年底前还会增加两个工厂……

人生如一棵树,树未免要遭受风吹雨打,但它总会在风吹雨打之中渐渐茁壮起来;尹明善也像一棵树,他是一棵有思想、有智慧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