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42

第42章 处世秘诀,顺应自然

我们的心要能大能小,对很多事情都要想得开,大事情要看小,小事情看大,得意时不要过分高兴,失意时也不要过度悲伤。做事如同做人,只有能屈能伸,才是真正学会了做人。

“对自己的前途毫不犹豫,大千世界可任行走”。“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

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游刃恢恢,宽大有余。做到顺应自然,自然是一种心境,自然是一种寻觅解脱的妙法,自然更是静心自存的秘方。对于人世须小心谨慎,既要有追求之心去奋斗,也要有不强求而得之的愉悦。

处世秘诀

处世秘诀,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方法和本领,而是眼前每一时刻的洒脱,和当下每一个地方的自在。如果终日为一些俗念所负累,只要两眼不见、两耳不闻,定不失为一种处世秘诀。

——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特。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其家人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与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僧,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世秘诀。”

“禅悟”寒山、拾得二位大师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

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多些豁达,多些超然,多些大度,多些洒脱,少些狭隘,少些偏激,少些抱怨,少些气短。动不动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怒火中烧,因为一些小利益而斤斤计较,因为一些小得失而怨气冲天,我们能不浮躁庸俗吗?

试金石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我们最近也最远;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有些人永远盲目崇拜他人,贬低自己,而结果,长了他人的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说不定,自己的某些长处也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我们要摆正心态,增强自信心,让实践证明:自己才是最好的!

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一块石头,叫他去市场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但是师父说:“不要真的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市场它能卖多少。”

他先到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他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只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元。”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但不要卖掉它。”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元,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出到10万元。但是这个门徒说:“我不打算卖掉它。”他们说:“我们出20万元、30万元,或者你要多少就给多少,只要你卖!”这个门徒说:“我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由于门徒无论如何都不卖,更是被传扬为“稀世珍宝”。他不能相信:“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的价格已经足够了。

回来后,师父拿回石头说:“我们不打算卖掉它,不过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你,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理解力。如果你是生活在蔬菜市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

“禅悟”世上人与事物皆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个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的宝石。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热爱自己,生命就有意义,就有价值。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每个人的命运也是由自己掌握的。是陋石还是宝石,要看自己的态度。

寻思去

一件事情,本来是很简单很直截了当的,却因人自己以为聪明,而使其变得复杂,本来平常的,却因人自以为是,而变得高深莫测。

六祖慧能大师临终时,有个叫希迁的小和尚问他:“您百年后,我不知应当依附谁?”六祖说:“寻思去!”六祖去世后,希迁常在静处端坐寂然不动,好像忘记自己的存在。这时一个上座和尚问:“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你这样白白坐着又是为什么?”希迁说:“我听从老师遗言,在 寻思 啊!”上座说:“你有个师兄名叫思和尚的,现住吉州,你的因缘在那儿。六祖之言非常明白,只不过是你自己迷惑罢了!”

六祖慧能大师临终的时候,对小和尚希迁的询问只冷冷地说一句“寻思去”,惹得小和尚以为师父是叫他自己去想、去寻思,结果空坐了一场。

六祖为什么不直接指点小和尚“寻青原行思和尚去”呢?也许是无心的巧合,也许是有心的点化。这位希迁和尚是否就此悟到了什么,世人不得而知。然后此后不久,他成了青原行思禅师门下的上首弟子,不久以后他又到衡山南寺弘法,在寺东大如平台的石上结庵居住,号称“石头和尚”,又不久以后,他门下的弟子各分出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等禅宗里面最著名的五家中的三家。

“禅悟”世间人事,往往也是这样,很多麻烦和不必走的弯路也就由此产生,许多智慧便因此而被浪费掉了。就像上座指出希迁的错误在于“师言甚直,汝自迷耳。”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待人接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使自己受到灭顶之灾。为人处世,礼当以诚相待,只有世俗之人,才特别看重礼节,爱慕虚荣。虚伪是要付出代价的,以貌取人,常常会把自己置于难堪的境地。在生活中,除了平等待人之外,更要学会与别人和谐共处。处世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让二者的观点和谐共存。稍微不慎,就会出现偏颇,从而造成更大的矛盾。不要总是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与人交往,应该与人为善,胸怀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