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31

第31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雕”。连蚯蚓都可以上食黄土,下饮甘泉。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卓越的人总能坚持不懈地干好一切。只要有不屈不挠的钻劲和恒心,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极高明

南岳衡山,福严寺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怀让禅师在寺前看到一个人正踏着夕阳余晖而来。

“施主有何贵干?”怀让禅师问道。

“弟子特来投拜大师。”那人说道。

“不,公非出家守灯之人。”怀让禅师对着来人说道。

那人长叹不止。原来他叫李泌,才高八斗,是唐肃宗李亨身边的重臣。可当时宦官李辅国弄权嫉才。他为逃避灾祸,就想到衡山隐居。怀让终于心动,留他居住,并和他成为一对好朋友。

十年后,肃宗驾崩,李辅国暴死,新皇帝唐代宗派人来到衡山,召李泌出山回京城。

七十高龄的怀让率弟子为李泌送行。在寺院门口,李泌忽然发现一棵枯死多年的老树冒出了新芽,便问:“这树死了多年,怎么又发芽了呢?是因为尊师为寺住持,率众植松杉十万株,感动了天地,让枯木逢春吧?”

怀让说:“不是的,只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李泌闻言,感慨良多。

枯树发芽,缘为生命之水。山河大地,鸟兽花草也有禅心体验啊!

李泌于是大悟,提笔写了三个大字,便匆匆赴任。

那三个大字为“极高明”,后来被镌刻在寺前的石崖上,字体遒劲朴实,启迪后人。

——“禅悟”枯木逢春的奇迹不难出现,缘于滴水之恩,难的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心付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事皆如此,只有这样才是真高明。只要用心付出,定会有奇迹出现。

未雨绸缪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达左边这座山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来,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禅悟”在工作领域中,工作挣薪水就像是挑水,而我们常常会忘记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这样,将来当我们年纪大了,体力拼不过年轻人了,我们还依然会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

敬钟如佛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房中出来就听到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立刻被那种与众不同的钟声吸引了,他仔细聆听,神态极其专注。钟声停了以后,他向侍者询问道:“今天早上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来的,才来了没几天。”

奕尚禅师说:“你去把他找来,我有话要问他。”那个新来的和尚来了,奕尚禅师问道:“今天早上你敲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为了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奕尚禅师道:“我看不是这样的,敲钟的时候你一定是想着什么,否则,你不会敲出这样的钟声。我仔细听过了,今天的钟声格外高亢响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这样的声音。”

小和尚想了想然后说道:“我没有刻意要想着什么,在我还没有出家以前,我的老师告诉我说:‘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打钟的时候想到的只能是钟,因为钟即是佛,只有虔诚、斋戒、敬钟如佛,才配去敲钟。’”

奕尚禅师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敲钟是这样的,做任何事也要这样。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以后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这位小和尚从此事事恭谨,无论做任何事都牢记禅师的教诲,保持敲钟的禅心,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后来的悟由禅师。

“禅悟”凡事用心定可成功。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一旦养成了事事虔诚的习惯,则勿需担心何事不成了。

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

沩山老人曾说过:“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唐裴休丞相虽然知道出家是好,但自己身为丞相不能出家,遂造了一间大庙,能安两千多僧人同时办道。当时有很多出家人,听说湖南沩山建了新道场,纷至沓来参学亲近沩山老人,天天坐禅习定,讲演戒律。

裴休看自己出家无分,乃送儿子到庙上出家。这位儿子是翰林学士,即是国立最高学院的毕业生。沩山老人见到这位翰林出家,命名为“法海”,叫他去挑水。当时常住僧人有数千人,这份工作也不轻松。那时没有自来水,要从井里挑水,从早到晚无一刻闲暇。法海一早三点起来,大众去做早课,他就已经开始挑水。如是挑水挑了几年,没做过别的工作,甚至诵经打坐都未参加。以一位翰林的身份为大众挑水,本来好像受委屈,但法海也不抱怨,尽量去做。

有一天,他碰巧有一点空闲,因为他从来不知道出家人究竟做什么功课,于是趁机会溜到禅堂,偷偷往里看。一看,在禅堂里,有些出家人是端然正坐;有一些则正在低头睡觉打呼;另有一些则睁着眼睛东张西望。法海自忖:“我天天挑水,做得很疲倦,你们原来坐着睡觉或睁大眼睛到处看。你们这些出家人,怎值得我供养呢!”于是心生抱怨。

法海这样想,虽然没说出口,但沩山老人已知道了,把他召入方丈室,说:“你在本寺住了几年,现在抱怨,谓出家人不够资格接受你的供养。现在山上不留你住,你收拾行装好了,庙上迁你单啦!”

法海既被寺庙撵走,便向其师父灵佑禅师告假:“师父,我也没有钱,应该到哪里去呢?”灵佑禅师就给他八个半钱,告之:“你愿意到哪里去都可以,总之,把八个半钱用完后则止;若未用完则不要停留。”当时八个半钱,相当于现在的八十五块钱,也不是很多。

法海一路上也不敢用钱,沿途托钵乞食从湖南走到江苏,后来经过镇江,看见长江上有一小岛,岛上有山。法海欲往观山,摇手把船夫叫来,问他要多少钱。船夫也不要多,也不要少,偏偏要八个半钱!法海到了那山上,发觉山不高,很幽静,于是住下来。后来在山上找到一个洞,洞里有几缸金子,故将山名改为“金山”,拿了金子造庙,仍旧专心禅宗。

从那时到现在,金山的道风特别好,历代祖师辈出。中国有名的《白蛇传》,记载法海方丈的故事,就是这一位。他当时还未受具足戒,仍是沙弥,后来成为了一位开山祖师。

“禅悟”因为“人若能静坐,静极光通达”,又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所以万两黄金也消得。因此,我们坐禅人不要把习禅看轻。学佛人欲成佛,必要参禅打坐;要用功,不怕腿痛腰酸,才有成就。故古人云:“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的诚心能感动天地,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把事做好。只要不断地追求,就能达到目的。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